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寒食节有什么历史来源?为何要家家插上柳条?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6
转发:0
评论:0
寒食节有什么历史来源?为何要家家插上柳条?,禁火寒食,这是一种旧俗,时间在清明的前1天。据说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

  禁火寒食,这是一种旧俗,时间在清明的前1天。据说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宠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君位传给骊姬生养的小儿奚齐,逼得太子申生自杀,申生之弟重耳逃亡。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重耳登大位,遍赏群臣少1人

  晋文公一一犒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漏掉了曾经给他极大帮助的介子推。介子推非常鄙视那种争功讨赏的人,他和母亲一起到绵山(今山西省介体县东南)隐居。

  后来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一个介子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贤臣,非常愧疚,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奖。可是,介子推坚决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他来到介子推家,方知介子推和老母一起躲进了绵山。

  绵山大火酿大错,举国寒食祭圣人

  于是晋文公便派兵上山搜索,搜来搜去连个影子也没见。有人对晋文公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定会背着老母出来。重耳听后下令火烧绵山。顿时,满山通明,烟云遮天。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一片青山烧成了焦土,但仍然不见介子推出来。

  等火熄灭后,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根死去了。为了尊崇介子推的品德,晋文公把他们母子安葬在绵山,立庙纪念,改绵山为介山,并下令每年到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全国禁止烟火,家家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又叫禁烟节。

  据说,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行至坟前,只见介子推死时所依的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树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晋国老百姓在清明前后,家家门上挂柳枝,带上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扫墓,以示怀念。

  东汉时并州(今山西大部、内蒙、河北一部)刺史周举,看到太原等地民间寒食竟达1月之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举亲自到介子推庙里进香,请求介子推把寒食改为3天。据说得到老百姓的同意,将寒食改为3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寒食节有什么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
· 水族“卯节”有何历史来源?为何又叫“歌节”
卯节,又称“歌节”。水族民间节日。流行于贵族三者和独山县部分村寨。每年水历九、十月(家历五、六月)择一卯日举行。当天,青年男女打着伞,手拿花帕到卯坡唱歌、歌舞和游玩。晚上,人们汇集村寨广场,击铜鼓、敲皮鼓、吹唢呐、演出传统的花灯剧等。还邀请客人饮宴。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卯节的日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虽不固定,但有个选择的原则,即在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是过节的上吉日。水族人认为,过节逢辛卯就预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过节逢丁卯日会招致旱象虫灾与瘟疫。卯节的分批在很古的时候就约定俗成。水家节日歌唱道:“第一卯:水利的卯,第二卯:洞坨的卯,第三卯:水扒浦卯,第四卯:九阡卯。九阡宽:吃卯殿后”。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
·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历史上的寒食节又何而来
寒食节简介: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一日之前。现代24气节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次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区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等同了起来,在同一天过。然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
· 温国的起源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春秋左氏传·隐公三年》记载郑国军队收温地之麦和成周之禾,导致周朝与郑国的交恶。《春秋左氏传·隐公十一年》记载周朝与郑国换田。温地的属于周王的田地被周朝换给郑国,温邑还在温国国君苏氏手中。《春秋·僖公十年》记载,周襄王三年(前650年),温国为狄人所灭。《左传》说,是温子在王子颓之乱后背叛周王室,采取亲近狄人的政策,而狄人来攻击温国时,周王室就不救援,所以灭亡,温子出奔卫国。狄人灭温后撤退,温地为周王室所有。《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周襄王十八年(前635年),温被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奖励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的功劳。温入晋国后,先后为晋国大夫阳氏和郤氏的封邑。温姓的起源始于黄帝,黄帝之后有昌意,昌意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称,称之后有老童(或称卷章),老童的部族发展为重黎和吴回,吴回之子为陆终,陆终之子为昆吾。夏代昆吾部族在中原地区活动,今山西夏县安邑有昆吾台,河南濮阳有昆吾之墟,《国语...
· 寒食节要吃什么?寒食节各地习俗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寒食节吃冷食山西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