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永嘉南渡:对汉族保存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便利 还加强了南北的沟通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2
转发:0
评论:0
永嘉南渡:对汉族保存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便利还加强了南北的沟通,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变化或是战乱等原因,能够一直待在一处繁衍后人的人很少,大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变化或是战乱等原因,能够一直待在一处繁衍后人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祖先都迁移过。有的是小范围的迁移,还有的则是举国迁移。历史上永嘉南渡就是汉族的一次大规模迁移。春秋年间到西汉末年这段时间里,可谓是我国历史的温暖期,秦汉每年的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高一度左右,所以当时的江南很湿热,是不利于发展农业经济。到了西汉末年东汉初期,进入了寒冷期,到唐朝初期,东晋16国达到了巅峰。

  所以,从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气温一直较为寒冷。此时江南的湿热消失,气候适宜农业发展,中原的汉族人开始向江南地区南迁,所以江南的部分地区人口变多了,耕地面积也扩大不少。受汉族人南迁的影响,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开始往内陆迁移。因为气候寒冷,所以霜雪的天气变多了,草会提前枯黄,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游牧民族也因此向内地迁移。

  东汉的领导者想着要增加内地的劳动人口,加强北方的军事实力,因此非常支持少数民族人口向内迁移。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就有了中原移民的潮流,西晋陷入八王之乱之后,少数民族开始反对西晋,中原地区的流民也开始谋反,此时可谓乱世,也拉开了16国历史的篇章。公元311年四月,羯族人石勒击败了西晋太尉带领的10万兵马,2月后,洛阳失守,西晋的王公大臣都死了,有30000多人,史称永嘉之祸。之后不长时间,西晋就灭亡了。永嘉之祸后,中原非常混乱,汉族人接二连三地开始向南迁移。

  之后,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没想到北方的部分地区爆发了蝗灾,北方的各地百姓也开始南迁,加上南迁的贵族,可谓是大范围的南迁。据史籍记载,当时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北方人迁移到了南方,到了南宋,这场南迁的风潮才宣告结束。史称永嘉南渡。晋朝重建后,百姓认为其是正统王朝,纷纷南迁,汉族人在南方就这样得到了较高的地位,不仅对汉族保存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便利,还加强了南北的沟通,让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让中华文化发展壮大。所以,这次大范围的南迁可谓很有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永嘉南渡:中原汉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衣冠南渡,亦称作衣冠南度,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大意指我国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向现南方地区。一般认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后伴随战争、政局、人口、政权所作在地的变迁等,我国历史上有3次大规模的文化、经济中的转移,文学界一般描述为“衣冠南渡”,但史学界一般仅特指中原政权南移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为特指的“衣冠南渡”,通常在该词之前加前缀限定,如“晋衣冠南渡”、“宋衣冠南渡”,“永嘉衣冠南渡”、“建炎衣冠南渡”等,来做区别。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进而掳走晋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十万晋军被歼。史称永嘉之乱,或永嘉之祸。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西晋一朝刚经历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西晋王朝开始走向分崩瓦解,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趁虚而入,出现了“五胡乱华”之格局,...
· 永嘉南渡是如何发生的?永嘉南渡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永嘉南渡,又称“南渡之变”。中原民户迁至长江流域者超过百万,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背景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过程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
· 汉族的交际礼仪习俗谈话沟通技巧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正确得体的言谈可以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促进社交的成功。通常人们喜欢的言谈是语言高雅传情、随和、幽默,声音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自然。在社交场合,谈话首先要看对象。交际对象是对谈话起限制作用的环境因素,谈话要以听话对象能够接受为前提,以他们的感情、知识为限度。例如,与长辈或年岁大的人谈话,要注意使用“您”“请”等敬语。又如,男女之间相处,要注意讲究分寸,才显得有礼貌和庄重文雅。其次,谈话要注意姿势,站着谈话要面对面,眼睛看着对方的脸,东张西望是不愿意谈话的表示;高昂着头,会被认为看不起对方。坐着谈话时,身体要坐正,不能东倒西歪,不能跷二郎腿,更不能把脚底板朝着对方。民间俗语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说的就是一个人应该懂得起码的礼貌。倘若在与他人相见时,高跷着二郎腿或不住地抖腿、摇头晃脑,不仅有损自身形象,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还有,中国人在交谈、特...
·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郑州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地方官吏纷纷招兵,扩充势力,形成不少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地盘,各军事集团长期互相混战。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公元196年,曹操劫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官渡距离许昌(汉献帝都城)不到100公里,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果官渡失守,许昌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竭尽全力固守官渡阵地,使袁绍一时不能得手,战争进入了相持状态。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土,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
· 孔子对汉族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学习刻苦而又虚心。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