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狐德棻的建议得到李渊的批准 为唐初大规模修史提供了文献上的准备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1
转发:0
评论:0
狐德棻的建议得到李渊的批准为唐初大规模修史提供了文献上的准备,唐立国之初,令狐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值楷书令缮写”。他的建议得到

  唐立国之初,令狐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值楷书令缮写”。他的建议得到高祖李渊的批准,当时就选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工书法者为书手,缮写购来的经籍。其后,魏征、颜师古继续收集、缮写典章图集,这些工作为唐初大规模修史提供了文献上的准备。

  武德四年(621年),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高祖李渊提出修撰近代梁、陈、北齐、北周、隋等朝正史,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的十二月下《命肖瑀等修六代史诏》,任命中书令肖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修撰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修撰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修撰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肖德言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征修齐史;秘书监窦、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修陈史,但历时数年,未能成书。

  太宗即位后,非常重视修撰前代史书,总结历史经验,他认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下诏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令狐德棻主编《周书》;由有家学传统的史家姚思廉、李百药分别主撰《梁书》、《陈书》及《北齐书》。贞观十年(636年),《隋书》的帝纪列传及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魏征还亲自为梁、陈、齐史撰写了总论,为《隋史》写了序论。这五部史书合称“五代史”,或“五代纪传”。

  贞观十五年(641年),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又奉命续修五代史志,初由令狐德棻监修,永徽三年(652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656年)成书,共十志,三十卷,后编入《隋书》。《周书》,令狐德棻主编,同修此书的还有岑文本、崔仁师、陈叔达、庾俭。岑文本是唐初著名文士,《周书》中的史论多出自其手。《周书》记述了从五三四年东、西魏分裂至五一八年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史。唐以前,有西魏史官柳虬所写的官史,还有隋代牛弘没有完成的《周史》,令狐德棻等即是在前代所修史及唐初征集的家状之类资料的基础上撰修的。

  宋初,《周书》已经残缺,后人用《北史》及唐人史钞补之。现流传的最早的版本是南宋翻刻,并有元明两代补版的“三朝本”。《周书》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北齐书》,李百药撰。北齐史的修撰,从高齐政权时代起直至隋朝的五十年间,一直未间断,曾先后有人编写出几种不同体裁的北齐史,例如:隋代李德林纪传体的《齐书》二十四卷,王劭编年体的《齐志》二十卷。刘知几《史通》中记,高齐时有陆元规记述刘文宣帝征伐的《皇帝实录》,武平年(570—575年)后,史官阳休之、杜台卿、祖崇儒、崔子发等,相继注记,直至齐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令狐德棻
生平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父亲令狐熙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德棻唐高祖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迁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文馆学士等职,封彭阳县公。唐初奏请重修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龙朔二年(662年),德棻八十高龄,加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666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谥号“宪”。曾主编《周书》。德棻做了两件历史意义的事。其一,奏请购募天下书—至唐太宗即位,已“于弘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唐会要·弘文馆》)。其二,修史——“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赵翼《廿二史札记》)。二十四史中德棻作出过贡献的有《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8部,为人叹止。令狐德棻碑令狐德棻碑位于陕西耀县,《全唐文》有录文。碑文为于志宁撰文,于志宁之子于立政书,文约二千七百余字,存者不及八百字。
· 令狐德棻简介唐初时期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生平
令狐德棻(583~666年),唐初政治家,史学家。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多次参加官书的编写,最大贡献为编修《周书》。德棻才华出众,博涉文史,早年就有文名。隋炀帝末年,德棻授官为药城(今安徽亳县东南)长。当时天下纷乱,炀帝已是穷途末路,德棻很明智地没有远程跋涉去就职。待李渊起兵反隋后,李渊从父弟李神通在今陕西鄠县起兵响应,德棻就加入了这支反隋军队,在总管府任记室。李渊入据长安后,先为丞相,奉代王杨侑为傀儡,德棻即任大丞相府记室。李渊称帝后,德棻随即转为起居舍人,“甚见亲密”,又迁秘书丞。在贞观年间德棻历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太子右庶子,雅州刺史,秘书少监;在唐高宗时,任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太常卿,国子祭酒,兼授崇贤馆学士。
· 陕西省-铜川-耀州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583~666年),唐初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先祖世居敦煌,南北朝时迁于华原(今陕西耀县),其后代遂为关中人。德棻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宦之家,青年时便以知识闻名。隋炀帝大业末年,他被任命为药城(故治在今安徽亳县东南)长。当时隋朝政局不稳,农民起义蜂起,他见社会动荡,就没有上任。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率军攻入关中,令狐德棻投奔李渊,被任命为大丞相府记室。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他担任起居舍人。武德五年(622)升为秘书丞,奉诏与陈叔达等人撰写《艺文类聚》一书。由于隋末战乱频繁,唐王朝又初建,朝廷的图书经籍散佚严重,秘书记载不全,他便建议高祖李渊广泛收购民间藏书,安排官吏补录。李渊采纳他的意见,几年之间收集了大量经籍和文献,经过研究整理,很快汇编成《艺文类聚》这一部当时规模最宠大、最完整的类书。接着,他又建议编纂梁、陈、齐、周、隋五朝史书。李渊采纳他的意见,安排中书令萧瑀和...
· 毕万献上了魏王的首级,从此他以魏为姓氏
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叫毕公高,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春秋时期是晋献公的大夫,即上将军。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深得晋献公器重。晋献公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决定吞并周围的荻、霍、魏三国。于是,兵分两路。他派他的太子申生和大夫赵夙攻荻国,自己和毕万攻魏国,然后合兵一处再攻霍国。谁知魏国城墙十分坚固,守备格外森严,整整攻打了三个月都没攻破。退,不甘心;攻,又攻不破。可谓进退维谷。为此,晋献公十分焦急忧虑。正在这时,毕万献计道:“我想咱们可从军营向城里挖个地道。只要挖通,就能进城;只要进城,就能灭魏。献公一听大喜,立即吩咐他率领兵卒挖地道。仅仅半个月时间,地道就挖到了城里。毕万率领兵卒从地道进城。他身先士卒,直扑魏王府,所向披靡,很快取下了魏王的首级。树倒猢狲散,魏国兵卒纷纷投降求饶。毕万打开城门,迎献公进城。晋献公进城后,他献上了魏王的首级。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晋献公随即把魏地赐他为采邑,他也因此以魏为姓氏。...
· 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已经很高了为什么板甲没得到大规模的运用呢
如果要说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对这一领域稍有研究的人便知道其在世界范围内长期领先的现状。我国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就掌握了“块炼渗透钢”技术,并用来锻造钢制的武器。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后期,又发明出了将生铁加热到熔化状态下加以炒炼从而形成钢的“炒钢”技术。▲中国古代的传统盔甲札甲至南北朝时期,创造性的发明出了将生铁和熟铁配合到一起加热的“灌钢”技术,大大提高了钢铁的产量。因为钢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进入唐、宋时期后,中国的钢铁农具大规模普及,基本代替了过去的木、石农具。农具都用上了钢铁,武器自然更不会吝啬,中国古代的钢铁兵器虽然在各种博物馆中展览不多,给人一种稀少的错觉,但是如果对古兵器收藏圈子有所了解,便会对其规模和质量所折服。▲大量出土的中国古兵器但是这就让一个问题始终在人们脑中挥之不去,既然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这么先进并且长期领先,那么为何没能发展出板甲这一古代盔甲的“终极形态”呢?板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