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的六科给事中到底是干嘛的 圣旨能不能下发执行得看它的脸色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7
转发:0
评论:0
明朝的六科给事中到底是干嘛的圣旨能不能下发执行得看它的脸色,自从品官制度诞生后,从一品到九品十八级中,七品官在历朝历代都被称为“芝麻官”

  自从品官制度诞生后,从一品到九品十八级中,七品官在历朝历代都被称为“芝麻官”。可是在明代,就有一个七品的官职,但人们绝不敢将其称为芝麻官,因为上至皇帝,下至内阁大学士以至六部尚书,都对他畏惧三分,此官职便是六科给事中。

  所谓的“六科”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简称,在中央机构中,作用仅次于内阁,六科设官有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4年)三月,定品秩为七品。经过历次调整后,给事中的人员通常维持在58人左右。

  那么说了这么多,给事中到底是干嘛的呢?这就要从几个方面来说说它的具体职责了。

  一,处理诏旨章奏

  明代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是下达诏令和批复中央及地方各部门的章奏。六科每日派员到会极门领取诏旨和批复的章奏,称“接本”。这些章奏须经过六科给事中的审核无误,才能在五日之内抄送通政司下发有关部门执行,原件则送内阁留存。

  同时,给事中也有封驳权,皇帝下达的任何旨意如果存在不合理之处,六科给事中都有驳回的权力。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皇帝的决策不对,完全可以将圣旨给怼回去。

  二,规谏皇帝,充任言官

  谏官制度自古都有,其主要职责就是议论政事,以备顾问,在减少朝廷政策失误方面,以及在约束君王的私欲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谏官制度发展到了极致。而谏官这种上达天听的渠道被称为“言路”,因此给事中也被称为“言官”。

  明朝的言官势力很大,特别是到了万历中期以后,又出现了“风闻言事”的说法,言官们可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弹劾朝中任何一位官员。其权力之大让那些高官显爵们十分忌惮,生怕有什么把柄落在他们手里。

  三,参与议政

  六科给事中的议政范围很广,包括研讨军国大事,选拨高级官吏,裁决重大刑狱,等等。《明史·职官志》中对六科给事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裁决,六科皆预焉。”这些七品给事中以低品身份参与高层级的官员议政,往往能牵制高级官吏,以平衡朝中不同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保证朝廷决策的可行性。

  四,考察官吏

  明朝对官吏的考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上制下,由吏部、都察院进行考核,称“考察”或“考满”;另一种是以下制上,由科道纠劾。六科给事中是以下制上的主力军。一般情况下,吏部会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但同时也要给事中们负责把关,并通过实际调查为吏部提供依据,只有通过吏部和给事中的共同考核,才能对官员进行评判。

  除了以上这些职责外,六科给事中还有其他差事,如乡试充任考官,会试充任同考官,殿试充任受卷官。明初时,六科给事中还经常被派往地方巡视,监督地方官员施政情况等等。

  通过以上可见,给事中在明朝国家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明一代对六科给事中的任用都非常重视。明初至天顺、成化间,六科给事中的选用不拘一格,只要符合刚直敢言,不管是进士出身,还是举贡、监生皆可以担任此职,甚至还有平民百姓跻身六科的。

  尽管六科给事中的品秩不高,相当于地方上的知县,但是仕途却很广阔,升迁也很便捷,非其他同级别官职所能比拟,在很多明代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六科给事中都是连升几级,甚至一下从七品跳到三品的都有。

  六科在明代是一个很活跃的机构,他们位卑而职重,又是皇帝近臣,因此都有很好的进取心,他们的身份与文化素养,使得他们具有较清醒的头脑,许多人又曾在中央和地方做过官,对社会和民情有比较真切的了解。这些六科给事中们有不少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在政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时期的六科给事中的职权是什么他们执掌什么
明朝的六科给事中的职权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洪武二十四年以后逐渐定型,这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假如说,都察院的御史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那么六科则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二个机构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每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职责是“掌侍从、规谏、辛卜阀、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给事中的职权大体上与御史相近,但是更加专门化,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各行政部门违法失职行为,及时消除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在任用上要求相当严格,按规定,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同时明朝也很重视给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任免都要由皇帝来...
· 明朝六科给事中简介明清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六科给事中,明清“谏言、监察”官职名。源于给事中。历史沿革明代明代给事中不再隶属于其他单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由于给事中分掌六部,故称六科给事中。六科的掌印长官都给事中不过是正七品,下有左右给事中为从七品,另还有给事中(从七品)若干,各科人数不同,但六科的权力确实非常大。“封驳”:即是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科抄”,“科参”:即是稽察六部事务,及“注销”:注销是指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内阁备案,执行机关在指定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明史》卷七十四《职官三》: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蕃或告谕外国,充正、副使。朝参门籍,六科流掌之。登闻鼓楼,日一人,皆锦衣卫官监莅。受牒,则具题...
· 看古代皇帝的奇葩圣旨
封建王朝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当然他们也责任重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与国家走向息息相关。圣旨一直都是神圣严肃的,可就是有些皇帝的甚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下面,我们就以来看看这些奇葩圣旨吧。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帝令并不叫“圣旨”,而是叫做“命”、“令”、“政”等。宋代以后,帝令才被皇帝和大臣们通称为“圣旨”。而最早在圣旨开头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自从朱元璋开始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圣旨的“开场白”以后,圣旨的逼格一下子高了好几个档次。但是好玩的是,由于朱元璋出身农民,从小没啥文化,当了皇帝之后,依旧用白话发布圣旨,相比严肃的圣旨语气,他的白话内容显得很是滑稽。比如当时有这么一个事儿,沿海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评语:准备好了,可是只有小编一口盐汽水没忍住...
· 明朝六科给事中官品只有七品但在朝廷上的威望和权力却很大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对明朝各大机构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三大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全部被裁撤,原先隶属于中书省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直接置于皇帝监管之下,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各部置尚书(正二品)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正三品)各一人,为尚书之副。除了六部之外,明朝还有个与六部名称相对于的机构,那就是六科(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六部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许多人就会想当然的以为六科应该是六部的下属机构,而事实上,六科与六部不存在任何组织关系。六科属于监察机构,但它既不从属于六部,也不从属于都察院(全国最高监察机构),而是完全独立的机构。六科中的每科设一名给事中(正七品),下有左右给事中(从七品)各一人,以及一般的给事中四至八人。虽然给事中的品级很低,但在朝廷上的威望和权力却很大,即便是像尚书、侍郎这样的高官,对待...
· 执政前的王安石(中)
王安石早年屡次被朝廷征召到京城任馆职,也就是史馆、集贤院、秘书省等机构的文职官员,但是每次都被他以家庭生活困难、负担过重为理由拒绝赴任。不过,后来朝廷授命他为翰林学士,他却没有犹豫,很快就到京城来了。世上有些学者常常就以这一点批评他本来是热衷于富贵的,以前不过是矫情,故意做出这种姿态,为的是提高自己的声望,时间长了,可以一下子升到很高的职位。啊,为什么不认真考察真实的情况,而学那些舞文弄墨之徒刻意地为人制造罪名呢?王安石开始出来做事的时候,在他自己看来固然很早,而且显得比较成熟,对国家和社会有用固然是他很早就立下的志向。然而,他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又是他学问修养的本源。如果说他拒绝担任馆职是因为馆职太小,看不起馆职,那么州县小吏就更加低贱了,为何他能安心去做呢?不仅一直安心在这些职位上努力工作,而且主动谋求这样的职位。只是因为他的家较为穷困,母亲年纪也很大了,不得不为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