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崇祯在临死之前 为什么仅剩的总兵为何不救驾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0
转发:0
评论:0
崇祯在临死之前为什么仅剩的总兵为何不救驾,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直逼明朝的都城北京。北京城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直逼明朝的都城北京。北京城内人人自危,官员们都担惊受怕,纷纷劝说皇帝赶紧撤离。而崇祯皇帝拒绝了,他坚持要守这大明江山不能退,崇祯皇帝认为如果连国都守不住的话,将来还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于是崇祯皇帝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发出诏书令全国各地兵马无论如何都要进京救驾。但是全国各地的兵马却纷纷见死不救,直至崇祯自缢于煤山树下,也并未有人前来救驾。

  一代帝王竟落得如此众叛亲离的下场,这是为何呢?难道大家都盼望者明朝灭亡吗?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明朝末年,全国还剩下哪些兵马?

  眼看李自成马上就要打入京城,崇祯立刻下令让全国各地的总兵们进京救驾,可是一连等了七八天,还是无人前来。崇祯震惊不已,只好给吴三桂等人加官进爵,希望他们能够进京救驾。后来终于等来了总兵唐通的军队,可是唐通却在几天后带领自己的兵马向李自成投降。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八日,都城北京的外城陷落,十九日内城陷落。眼见如此,万念俱灰的崇祯下令所有妃嫔一律自尽,并亲手将公主们斩杀,最后自己吊死于万寿山,并留下了“诸臣误朕”的感言。

  二、崇祯年间,那些军事将领们都怎么了?

  崇祯年间,被崇祯处死罢免的文臣武将数不胜数。杨镐,兵部侍郎。在崇祯二年,因在萨尔浒战役中,杨镐用人时任人唯亲,导致战败,后来被崇祯下令处死;刘策,蓟辽都御史,崇祯三年,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

  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骁勇善战的袁崇焕长期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并取得了多次胜利。在他的镇守之下,清军只能远远的待在关宁锦防线之外,对于关内的土地,清军只能望洋兴叹。然而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中了清军的离间计,没有给他证明清白的机会,就将他凌迟处死。

  孙元化,巡抚都御史,可以说是当时的火炮专家。吴桥兵变,孙元化力主招抚,但朝廷的招抚诏书却被小人藏匿,于是叛军长期得不到招抚,便再次发生了叛乱。崇祯五年,擅长火炮技术的孙元化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

  杨一鹏,漕运总督,才高德厚,不畏权势,冒死直谏检举官员的腐败行为。崇祯七年,农民起义军攻克凤阳,焚毁了皇陵,崇祯大怒,将凤阳巡抚杨一鹏处死。熊文灿,兵部尚书,崇祯十三年,因招降张献忠失败被杀。

  郑崇俭,三边总督。张献忠反叛后,郑崇俭率军前去平叛,已经将张献忠赶到了偏远地区,可以说是已经遏制住了他的叛乱。但是郑崇俭因为年事已高,便离开了前线。而后张献忠又突然间进行反扑,郑崇俭的部下并没有将其消灭,导致张献忠攻破了襄阳。于是崇祯怪便降罪郑崇俭,并在崇祯十四年将其斩首。

  薛国观,内阁首辅,崇祯十四年因贪污被杀。陈新甲,兵部尚书,崇祯十五年,陈新甲奉崇祯的命令,前去与满清议和,不料消息泄露,令朝野上下震惊不已。恼羞成怒的崇祯就把私下和满清通敌的罪名安到他的身上,让他背锅,直接将其杀掉,于是满朝文武大臣,再也没有人敢提出议和。周延儒,内阁首辅,崇祯十六年,清兵入关,周延儒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后被锦衣卫揭发,后被崇祯斩首。

  如此之多的贤成良将都被崇祯杀害,实在是让大臣们寒心不已。

  三、仅剩的总兵为何不救驾?

  当时明朝所剩的明兵寥寥无几,而那些总兵们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实在是不愿为了崇祯而进京救驾。他们深知进京救驾无异于去送死。而崇祯皇帝固执己见,不愿南迁,一心只想死守城池,仅凭他们手里的这一点兵马,要和李自成的几十万兵马互相抗衡,这无异于螳臂挡车。

  而当时的明朝已经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些总兵们也实在是无力回天。纵观当时整个大明朝,内忧外患,南北受困,而且农民起义军势力强大。稍有能力的名将不是战死,就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崇祯下令处决。此时的明朝如同一个在狂风巨浪之中的小船,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这些手握重兵的大将都不愿意进京救驾。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也会重蹈那些被崇祯杀掉的将领的命运,也深知大明王朝已是病入膏肓,自己也没有能力改变局面,只好按兵不动了。而崇祯的死可以说是天意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自己无德无能,才触怒了上天,降下这场大祸。可见,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管仲临死之前为什么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春秋时期的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颖上人。也被人称为“鲍叔”、“鲍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同为颖上人的管仲,家里条件就没有鲍叔牙好。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这两个身份地位差别巨大的人,在最后却能够成为挚友,历史见证了他们的情谊,以“管饱之交”作为对他们友谊的见证。鲍叔牙对管仲很好,他能够包容管仲很多缺点。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一口气列举了自己所能想到了愧对鲍叔牙或是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管仲做的这五件事,...
· 刘邦在临死之前为什么要赐死救命恩人樊哙?
九月时节,秋风渐起。都城长安。刚刚击败叛军英布、班师回朝的汉高祖刘邦,因为箭伤发作,病倒在床。作为一名常年征战、冲锋陷阵的主帅,有点小病小痛极为正常。可这一次,明显与以往不同。因为,刘邦已经61岁高龄。任何一点风吹雨打,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卧病在床,刘邦的心情本来就糟透了,可还是不断有事情来烦他。当时,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吕后是刘邦皇后,樊哙不但是刘邦心腹大将,还是吕后的妹夫。网络配图刘邦与吕后几十年夫妻,感情很好。可汉朝建立后,吕后的权力欲望开始凸显,以采用张良计谋杀掉开国功臣韩信为标志,走上了政治舞台,干预政事。对于吕后干政,刘邦相当不满,一直就很有意见。现在他听到手下大将与吕后串通,感到事情非常严重,对樊哙起了杀心。随后,刘邦叫来陈平,商议如此杀掉樊哙一事。最终决定,由陈平悄悄带着大将周勃,到樊哙军中传诏,宣布斩杀樊哙...
· 刘邦在临死之前为什么要赐死救命恩人樊哙?
九月时节,秋风渐起。都城长安。刚刚击败叛军英布、班师回朝的汉高祖刘邦,因为箭伤发作,病倒在床。作为一名常年征战、冲锋陷阵的主帅,有点小病小痛极为正常。可这一次,明显与以往不同。因为,刘邦已经61岁高龄。任何一点风吹雨打,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卧病在床,刘邦的心情本来就糟透了,可还是不断有事情来烦他。当时,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吕后是刘邦皇后,樊哙不但是刘邦心腹大将,还是吕后的妹夫。网络配图刘邦与吕后几十年夫妻,感情很好。可汉朝建立后,吕后的权力欲望开始凸显,以采用张良计谋杀掉开国功臣韩信为标志,走上了政治舞台,干预政事。对于吕后干政,刘邦相当不满,一直就很有意见。现在他听到手下大将与吕后串通,感到事情非常严重,对樊哙起了杀心。随后,刘邦叫来陈平,商议如此杀掉樊哙一事。最终决定,由陈平悄悄带着大将周勃,到樊哙军中传诏,宣布斩杀樊哙...
· 崇祯皇帝在自杀之前为什么心里会咯噔一下
崇祯十七年,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平心而论,崇祯不是个坏皇帝。甚至可以说,崇祯是个好皇帝。无奈,形势大过人。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了,纵然崇祯再能干,也无济于事,只能徒增痛苦。这也正是崇祯皇帝后来自杀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他是个刘禅那样浑浑噩噩的皇帝,怎么舍得自杀呢?崇祯十七年,内忧外患,纷纷扰扰。内有李自成的起义军势如破竹,眼看着京城难保;外有满清铁骑,虎视眈眈。事实上,自从崇祯十五年的松锦之战大败,蓟辽总督洪承畴投降满清后,东北边关就已经城门洞开了。这两大忧患,即便只有一个,也够大明朝应付的,何况是双管齐下。但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崇祯皇帝却还没有屈服,他依然在殚精竭虑。网络配图恰在此时,上天也来凑热闹,送给了崇祯两个不祥之兆。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初一,按照惯例,京城的大臣们要参加早朝,为皇帝恭贺新春。也许是由于烦恼失眠,也许是为了冲冲喜,反正,崇祯在这天早晨起得特别早。他早早地来到大殿上,...
· 明未署为都督(即总兵)的侯方岩
侯方岩,字叔岱,明未河南商丘人。方岩为明未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第三子,年少即高才好学,倜傥放达,风度开朗。明末度乡园将乱,便学习兵法稻略,散财结客,以借之为国效力。后来他在家乡抵抗农民起义。“兵部某(即兵部尚书史可法)闻其名,召置麾下,署为都督(即总兵),令帅一军以扼淮泗。”清军逼淮泗,方岩“知事不可为,乃解职回乡……”。明亡,不仕。工书法。卒年七十余。《商邱县志》轶事典故二则:吴应箕有《侯叔岱序》天下之文不过数方,方不过数人。方则有井邑之异,人则有后先之殊。要有其人焉而方以重,有其方焉而天下以传。然所谓方与人者,盖合疆域、时代而统言之也,非其一邑一家之谓也。而亦有一邑一家者,则河南之有商丘,商丘之有侯氏,非乎商丘特一方中之方耳。而其人兴于一时,且起于同产者,吾所知有吴焉,有徐焉,有张焉,有刘焉,有常焉,之数家者,非高籍,咸之声即着机云之誉,斯已异矣,而莫盛于侯氏。(吴应箕《楼山堂遗文》卷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