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曹操“割发代首”到底是虚伪还是真心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3
转发:0
评论:0
曹操“割发代首”到底是虚伪还是真心呢?,《三国演义》在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就是哭也哭出了很多典故,哭

  《三国演义》在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就是哭也哭出了很多典故,哭出了很高的水平。读者普遍认为其中哭出来最高水平的是刘备,因而流传更广的哭要数“刘备哭天下”了。然而,用收买人心挽救危局的高人不是刘备而是曹操,曹操要比刘备高明得多,他不仅会哭,而且还会“割发代首”。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呢?割发代首起到了一种的什么样的政治作用呢?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昌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中,曹操因为调戏降将张绣之嫂,被贾调设计大败,此战使曹操丧失了长子、爱侄和大将典韦。战后祭奠,曹操大哭说出一段精彩的话,“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人皆感叹。因为自己胡来打了败仗,本来应该检讨,可是曹操不做自我批评,却用这一哭一讲收买了众将的心,别人也就不去追究这次战败的原因了。乱世奸雄的形象被活灵活现地勾勒在众人面前。

  曹操确实会收买人心,不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但至少在创业最艰难的时期,都为他赢得了人心,使多少像典韦这样的豪杰,在三国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特殊时期,死心塌地地为其卖命。除此之外,曹操类似这样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割发代首。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中记载有关于曹操的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在出征张绣途中,为了安抚民心,向村民宣称:“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但没想到,因为受惊,曹操自己坐骑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于是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罚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曹操便顺水推舟,说:“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于是用剑割自己的头发,掷于地上:“割发权代首。”然后把头发让人传视三军:“承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曹操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曹操这么做完全是利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来收买人心。既然只是收买人心,那为什么还“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呢?

  《孝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说的是,在儒家思想中,认为身体是父母的礼物,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而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在古代是十分讲究的,人们对于割发、剃发十分恐惧,避之唯恐不及。古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不理发的,男女的头发都是一样长,只有那些发配的犯人与出家的和尚才将头发剃去。作为孝子,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能使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有所损伤临死时将整个身体完整地还给祖先。曾子临死时之所以要求弟子“启予足,启予手”,看看自己的手脚有没有受到损伤,就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儒家真正的孝子。

  曹操这么做,等于是在宣判自己是个不孝之子,使自己的名誉受损。在汉代,做一个孝子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曹操通过割发来向土兵宣告自己犯了罪而治罪的方式则是自我贬损式的割发。汉代不孝罪与杀人罪几乎是并列的,所以曹操的这一举动,令士兵十分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
· 曹操割发代首的出处是哪?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
割发代首这个成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可能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并不是很高,但是很能说明当时曹操对于纪律的遵守非常严格,哪怕是自己这种地位的人违法了一样要被惩罚。不过曹操割发代首也给对手留了个机会,因为在古代割头发代表不孝,所以一般不会轻易动自己的头发,一旦你对自己的头发做了什么那别人一般都会相信你的诚意。那曹操为什么还要割发代首呢?三国人物系列告一段落,本来计划是2月底结束的,没成想拖到了五一,惭愧惭愧。接下来要写历史典故,先写三国时期,这就不关注是不是史实了,只论典故出处。割发代首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曹操,之前用曹操压轴,还是让他承上启下吧。这段典故的记载来自《魏书》。曹操作为魏国最大的名将,他常年征战在外,有一次路过百姓的麦地,他下令“士兵谁要是敢弄坏人家的麦子,就依军法处死”。依此推测,曹操大概路过的是自家的领土,要不然还保护什么麦子,就地开始割麦子当军粮好了。百姓们一年到头也就收1次麦...
·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是三国时期人。他虽然野心很大,但却在自己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诚信的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老百姓开始不相信,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
· 曹姓割发代首
割发代首: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
·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割发代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曹操是三国时期人。他虽然野心很大,但却在自己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诚信的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老百姓开始不相信,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