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趼人创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揭露了晚清七人的凄凉生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0
转发:0
评论:0
吴趼人创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晚清七人的凄凉生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将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一并归为谴责小说)。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在第六回《彻底寻根表明骗子 穷形极相画出旗人》中作者通过吴继之讲述来自京城佣人高升的所见描绘出了一个穷酸落魄又极会摆架子装的很要脸面的旗人形象。(注:旗人不能与满人划等号,旗人包含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因此旗人的一部分是满人,但旗人并不等同于满人,如: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原文节选

  众所周知,有清一代,清政府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 按八旗制度,旗人成丁之后,可以补本旗内的兵丁缺额,旗内的一般兵丁按待遇分为三类:马甲、步甲、养育兵。补上之后即可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因为旗人当兵是代代世袭的,不论天灾人祸都能按时得收益,而且粮饷待遇高于汉人的军队,又不需要经常出去打仗,所以旗兵的月饷被称为“铁杆庄稼”。(例:老舍话剧《茶馆》中联防特务吴祥子向封建遗老松二爷所说“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

  1979年焦菊隐版《茶馆》旗人常四爷形象

  当时只要有一人当兵,就可以保证一家人生活无忧。按理说有了这“铁杆的庄稼”只要皇帝还在大清国还在旗人就不至于如此落魄与不堪,可事实竟如此打脸。究其原因或有以下几点:一、长期安定的社会环境刀枪入库马放华山,八旗军队悠闲度日,优越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让他们越来越懒散涣散,久而久之技艺荒废,娴长骑射、勇猛善战的民族特性却日渐丧失,战斗力也大为减弱,加之职业和驻地的限制,大多数旗人变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每日沉迷于吃喝玩乐、养鸟唱戏斗鸡走狗,吸食鸦片等。二、旗人人口增长迅速,入关260多年人口额外增长了将近3倍,人口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提供的铁饭碗是有限的,不能吸纳快速增长的旗人人口,注定有很多人补不了缺、当不了差,成为无业游民,成了游民后固有的思维使之又不参与农工商等工作挣钱,光出不进生活越发拮据。三、鸦片战争前后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民间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导致物价上涨,固有的“铁杆庄稼”购买力越来越弱,无以负担各类精神生活支出。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想当年,清兵入关区区几十万人便能征服大明王朝亿万人口,不得不谓之震撼,而二百年后八旗兵羸弱不堪,腐朽落寞,再无往日辉煌不说,往往战败以致割地赔款,积贫积弱贻害无穷。正是应了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之说。确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主要人物我,不愿通过科举做官的广东人吴继之,中进士后为官,后来还兼营商业买卖,“我”的同学兼挚友,我后来成为吴的幕友和商业助手、合伙人。文述农,吴继之的助手管德泉,吴继之的助手金子安,吴继之的助手伯父,我的伯父,重利的官员符弥轩,苟观察,参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
· 广东-佛山-禅城区吴趼人
吴趼人,原名宝震,又名沃尧,广东佛山人。出生于北京,曾祖吴荣光,曾任湖广巡抚兼总督,是金石名家。父名升福,曾任江苏候补巡检。他与母定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他热爱家乡,自称“我佛山人”。后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他18岁时家道中落,离家乡到上海谋生,先入江裕昌茶庄,后入江南军械制造局作文书。从32岁(1897年)起投身及写作,在上海先后创办《采风报》,协办《字林沪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并在各报撰写杂文,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也写了一些消闲猎奇的“游戏文章”,如《上海名0四大金刚奇书》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上海结识周桂笙,引为知已,成为文字挚交,共同办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4月,他从上海转到《汉口日报》社任职。从这一年起,他致力于写通俗章回小说,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用“我佛山人”为...
· 传奇人物吴趼人作品如何引领了当时的潮流?
吴硏人,原名宝震,自小允,清代末期出生于广东南海。那么具体的清朝吴硏人是什么人呢?吴硏人的作品《新石头记》关于清朝吴硏人是什么人这个问题还要从他的家庭开始说起,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官的,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但是,在他17岁的时候,由于他父亲的去世,让他的家庭环境变得非常拮据。因此,那年他一个人独自去了上海谋生。刚开始去上海,他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在制造厂当学徒。从光绪二十九年开始,吴硏人就在报纸上连载了自己的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有《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劫余灰》、等,他的作品涉及面非常广阔,有对政治的反对,以及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批判。吴硏人不仅仅在文学方面有才能,他更在制造方面有着很大的天赋,在1888年的时候,由他设计制造的蒸汽船在黄埔江上启航成功,不仅如此,他制造的船还是标准尺寸。因而,清朝的吴硏人可谓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尤其是他的文学作...
· 揭秘晚清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看完就知道了
还不知道:晚清百姓生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当时一个戏曲班子正在吃饭的场景。可以看到当时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一般,大家吃饭的时候都是站着或者是直接坐在地上,然后端着碗狼吞虎咽的吃。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在清朝末期,一家人都在街上乞讨的场景。可以看到这家人家里的孩子确实有很多,最小的孩子还得抱在怀里,而他们却已经到了穿衣不能覆体的地步。这张照片中拍摄的是一个满族女孩,可以看出来这个女孩生长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因为她身上穿的衣服,戴的首饰都是不错的。从照片上我们还能看到这个满族女孩穿的是花盆底的鞋子,看起来非常不方便。这张照片中拍摄的是当时清朝时期的一场婚嫁场景。可以看到,当时在当地的婚嫁习俗。出嫁的这位女子看起来家境比较一般,虽然有娇子迎亲,但是却没有什么更多的装饰品,也没有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在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在一户大户人家中的阔太太。可以...
· 吴趼人如何集狂放和幽默于一身
作者:朱亚夫清朝末年,社会小说盛行,当时的作者崇尚《儒林外史》,并模仿《儒林外史》的笔法来揭露腐败。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把这类社会小说称为“谴责小说”。吴趼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他的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等风靡一时。吴趼人,字小允,因世居广东南海佛山镇,故自署“我佛山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世代为官,但到他这一代,渐为贫困,故吴趼人18岁来到上海谋生,长期居于虹口乍浦路多寿里。先在江南制造军械局翻译馆当书写生,后偶然在旧书店买到半部《归有光集》,读后爱不释手,遂努力攻习古文,不上三年,水平大有提高,便投身文坛。他先是协助编辑《学林沪报》副刊《消闲报》,后来又主编《月月小说》《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声名传于沪上。接下来,与同乡在武昌路同德里创办广志小学,专授旅沪粤人子弟。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在全国开展,吴趼人出于义愤,毅然辞去美国商人办的《楚报》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