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得罪王安石后被外调,竟做了个通判
苏轼得罪王安石后被外调,竟做了个通判,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开始了自己的为官之路。然而到了熙宁四年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开始了自己的为官之路。然而到了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知道后颇感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于是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那么苏轼外调的这个杭州通判究竟是个什么官职呢?
![](https://imgs0.zupu.cn/zupuls/p65/bc484c24-11b1-4e10-a474-485abd3a213a.jpg)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https://imgs0.zupu.cn/zupuls/p65/97182cbf-521b-475f-a8bf-8a56a32c4f39.jpg)
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通判的差选,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后改由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https://imgs0.zupu.cn/zupuls/p65/ebd15936-e609-4641-ad08-c4a81357b6a7.jpg)
而且,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也就是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兼中央特派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通判
参考文献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苏轼主张什么历法
![](https://imgs0.zupu.cn/zupuls/p1553/c43d8337-ec7a-4daa-8ec5-19ffeac759c0.jpg)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1056~1063)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著作收入《苏东坡全集》。苏轼反对王安石倡行新政,认为王安石为了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状,推行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新法,是舍本求末,主张培养道德风俗才是当务之急。他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当今之患法令虽有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他认为法对于人如同五声六律对于音乐一样。五声六律可以用来制作靡靡之音,法也可以用来为害。制定法律只须规定大纲要目,由执法的人去实行。但苏轼也不主张任人不任法,他说:“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
· 通姓堂号判官堂
判官堂:明朝时期的良吏通本仁为山西朔州判官时,有德政,深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颂,其族人因设判官堂。
· 王安石与苏轼是政敌,为什么乌台诗案还要为苏轼求情?
![](https://imgs0.zupu.cn/photos/fenzhan/23/0af019da-490f-479b-9a25-b99a97099305.jpg)
王安石与苏轼是政敌,为什么乌台诗案还要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与苏轼两个人,在政局上面一直都是政敌,王安石坚持自己的变法,而苏轼是站在反对变法的一方的,所以两人很明显是政敌。然而,当乌台诗案爆发之后,苏轼的结局是非常惨的,为什么这时候,作为政敌的王安石却出面为苏轼求情?政敌难道不是巴不得对方早一点被踩在脚下吗,王安石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宋神宗登基,四十八岁的王安石才等来机会通过在基层充分历练和积累后,王安石三十六岁从地方回到朝廷,担任掌管全国财政和漕运的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纲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也称“万言书”。王安石吸取范仲淹以“...
· 王安石为什么不喜欢苏轼?
![](https://imgs0.zupu.cn/photos/fenzhan/413/4e64bf23-6aa9-4de4-aae7-22d67f04613d.jpg)
王安石为什么不喜欢苏轼?王安石为什么不喜欢苏轼?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是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王安石和苏轼这名垂青史的两大文豪,有过相互不喜欢对方。是因为:其一,王安石与苏轼学派不同,文风各异。苏轼兄弟二人科考时,被宋仁宗朱笔亲点录苏轼为制科试三等,苏辙入四等。苏家兄弟无限风光,成为全国考生争相崇拜的对象,三苏的文章天下文人争相阅读。而推崇经义之学的王安石,不喜欢苏轼带有策士气息的文风,他曾公开散布:“如果我是考官,我就不录取他。”苏辙的“商州军事推官”任命书,被王安石故意阻挠,无限延期;苏轼被流放到边穷之地……可以说王安石为苏家兄弟的前程抹了黑,为苏家的财道和官道设了几道坎。苏家老父苏洵气不过,写了《辩奸论》抄写了声讨王安石的上百份檄文,亲自送到了王安石府,把王安石气得“胃疼”,从此两家结下了梁子,彼此看对方不顺眼,更不喜欢...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