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因为胡惟庸谋逆而诛杀三万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1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因为胡惟庸谋逆而诛杀三万人?,很多史学家言之凿凿:朱元璋残忍嗜杀,仅胡惟庸一案,就有三万人头落地,而且是族

  很多史学家言之凿凿:朱元璋残忍嗜杀,仅胡惟庸一案,就有三万人头落地,而且是族诛。但是我们翻看《明史太祖本纪》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洪武二十六年九月,朱元璋下令赦免牵涉到胡惟庸蓝玉两大逆案中的人员,并表示从此不再追究。既然已经“瓜蔓抄”杀得一个不剩了,又赦免谁去?这是朱元璋故作姿态卖空头人情,还是清人编的自相矛盾的《明史》?这是明史造假,还是我们被所谓的专家骗了?

  《明史》是张廷玉主持编纂的,作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文和公的人品还是值得信任的,康熙雍正两朝皇帝对他都给予了十分的信任,而这两位皇帝都比较务实,编修前朝史书,是为了以史为鉴,可以掺水,但不能水分太大,否则对当朝君王和大臣也没什么教育意义,所以《明史》远比某些以洗白和抹黑来吸引眼球的网文靠谱得多。

  但是坚称胡惟庸一案有三万人头落地的文章,还煞有介事地说自己是“引用”《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的记载。笔者是个不信邪爱较真儿的人,就去查《明史》。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所谓的《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还有另外一个章节名字,叫做《奸臣传》,其中罗列的头号奸臣,就是定远人胡惟庸。张廷玉给他的评语是“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记载“朱元璋诛杀三万人”的那段文字是这样的:“(洪武)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善长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而陆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惟庸共谋不轨。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

  这段记载很明确:胡惟庸被诛杀,纯属罪有应得,藏匿战报之类的可以看做文武党争,但是通倭证据确凿,胡惟庸百死莫赎,别说是诛三族,就是诛九族,也难解中原百姓被倭寇袭扰数百年的切齿仇恨。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那些历史学家所说的“胡惟庸一案三万人被杀”的记载,是禁不起推敲的:“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这就是某些历史学家欺负我们看不到史书、看不懂古文甚至不认识汉字了。

  所谓“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说的是两种人的总和:一种是胡惟庸等罪犯供词中牵涉到的人员,一种是查有实据被诛杀的。如果这其中胡惟庸及其同谋一个牵十个十个牵百个,最后列出了三万人的名单,最后查有实据的只有三五十个杀掉了,其他的审案官员都没顾上管,但是《明史》所说“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一点错都没有。而这句话在别有用心者看来,是可以利用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较真儿去翻《明史》。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比如有人相信“关羽牺牲刘备大哭晕倒,张飞被害刘备只说了四个字”这两件事还真都有记载,但是关羽那段出自《三国演义》,张飞那段出自《三国志》,被有心人一组合,却成了刘备“厚关羽而薄张飞”的“证据”。事实上在《三国演义》里。关羽张飞牺牲,刘备都是大哭晕倒不吃不喝以至于吐血,而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记载刘备听说关羽死讯的任何反应。

  世上本无事,只怕(别)有(用)心人。稍微有一点文字功底的人都知道“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可以有两种断句方式:“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如果真杀了三万人,后者这种断句方式在惜墨如金的史书中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只需要把及字去掉就可以了。而且同样是《明史》,在《太祖本纪》中也有明确记载:“洪武二十六年九月,赦胡惟庸、蓝玉余党”。试想牵连进来的三万人都杀光了,还赦个鬼去?

  前一段时间笔者说朱元璋这个皇帝对老百姓很不错,很多人跳出来要证据,那么就给他们证据,而且这证据在清人编的《明史》里就有:“十九夏四月甲辰,诏赎河南饥民所鬻子女……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

  别的不说,孤寡老人一年能得到六百多斤米,哪个朝代做到了?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一个月五斗米三斗酒五斤肉,又有哪个朝代的年老百姓得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惟庸为何谋不轨?胡惟庸真的造反了吗?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一般而言为天下臣子之首,居于君王之下,有极高的权利。丞相、宰相最开始源自商周时期的家臣宰职,到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基本都有宰相一职,秦统一天下之后仍设左右丞相,相府为丞相的办事机构。秦朝最开始设置丞相,是为了加强皇权。丞相制度的确立,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然而初始丞相有选用百官、执行赏罚、参与军国大政最高决策之权,随着时间的发展,则成为威胁皇权的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历史,同时也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作为官僚机构枢纽的丞相,它的演变发展到逐步废除,都是皇帝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丞相在明太祖时期被废,中国最后一位丞相是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众所周知胡惟庸的结局十分凄惨,由他引发的“胡惟庸案”更是牵扯出一大批人,让京城血流遍地。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案九族,由此案牵连至死者达三万人。那么大家又是否知道此案...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及其党羽三万人?
先普及一个常识,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可以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很多,历代不同,比如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中书令等。注意区分宰相和丞相并非一个概念,宰相是通称,丞相是具体官职。网络配图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君权、相权并行制度,宰相有着极高的权力和极大的话语权,对君权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这种情况直到明朝初期才有了彻底的改变,而这一切都源于洪武年间著名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此案主人公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信任。洪武六年,胡惟庸凭同乡、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的推荐,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胡惟庸向来自觉奋进、勇于任事,但同时,他也是个骄纵跋扈、恃权独行的人,随着权力不断扩大,他不仅擅自决定上下官员的生杀升降,而且凡内外奏章都要预览,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胡惟庸广植党羽,上门馈送金帛重礼攀附者...
· 胡惟庸
人物简介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生平官拜左相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骄纵跋扈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
· 胡惟庸案
背景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明太祖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胡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杨宪被杀后,明太祖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明太祖欢心,进一步获得明太祖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明太祖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徐达对他极其厌恶,密报明太祖;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御史中丞刘基也曾说过他的短处,认为胡好比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后来刘基生病,明太祖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胡惟庸将哥哥的女儿嫁太
· 揭秘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真正原因!胡惟庸案真相
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云奇身为内使,居西华门,离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谋逆,为何不先期告发,一定要事迫眉睫时,才拦驾告发?况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谋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墙也不可能看到刀枪林立。谋反这么大的案件,胡惟庸当天下狱,当天就被处死,处置得如此匆忙,实在蹊跷。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