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三个获得太师称号的大臣,结局都怎么样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44
转发:0
评论:0
明朝三个获得太师称号的大臣,结局都怎么样了?,明朝大文豪王世贞在他的《弇山堂别集》为大家列举出了明朝八位太师,分别是李善长

  明朝大文豪王世贞在他的《弇山堂别集》为大家列举出了明朝八位太师,分别是李善长、张辅、张懋、朱永、徐光祚、郭勋、朱希忠、张鹤龄。

  勋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若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不为太保,以躐加故也。独翊国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成国公朱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二公遍历三公,近代所绝少。

  在明朝的官职体系中,三公高于三孤,三公中太师高于太傅又高于太保,按照惯例,一般三公只能由公侯伯这些勋臣获得,文臣最高仅能获得三孤称号,如在土木之变中力挽狂澜的于谦深受明景帝的宠信,却也只能加封“少保”,而不能加封三公称号。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王世贞所列出的八人中,除李善长以外,其余七人都是勋臣后代或皇亲国戚。

  除此以外,因为王世贞的时代局限(死在万历年间),他所数的太师人数也是不齐的。王世贞漏算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同科张居正,因为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抄家,因此王世贞并没有将其列在其中,另一个则是明朝最后一个首辅周延儒。

  因此明朝的“活太师”应该有三人,分别是李善长、张居正、周延儒。这三人的命运中以张居正的名声最大,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识君,以李善长的结局最为悲惨,一家七十余口统统死朱元璋屠刀之下,而周延儒最为无耻,崇祯皇帝临终前说自己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周延儒便为其中典范。

  首先说下李善长,在王世贞所列的太师名单中,他是把李善长当前勋臣看待的,但李善长之所以受封为太师,主要原因不是他“韩国公”的身份,而是因为洪武四年李善长提出致仕,朱元璋为了避免君臣矛盾而答应他的请求,撤掉了李善长丞相之职,加封太师是朱元璋对李善长内心愧疚的弥补。

  洪武九年,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李祺,这又为后来朱元璋夷李善长三族时放过李祺和他两个儿子埋下伏笔。总体来说,李善长作为第一功臣遭遇如此下场,不得不说是极为悲惨而又令人惋惜的。

  至于张居正,十年改革,给奄奄一息的明朝打上了一针强心剂,明朝才得以再延续,实为中兴名臣。不过他与万历皇帝之间亦君亦臣、亦师亦父的关系也为他死后被清算埋下了伏笔。

  万历作为一位年轻又有想作为的君主,在张居正这个“摄政王”死后,想要清除他的影响力,树立起自己帝王的权威,加上张居正私德有亏,死后被清算抄家只能说张居正的必然命运。我们可以类比下康熙与螯拜,假设张居正不死,随着万历皇帝的成长和政治上的成熟,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也会被激发,到时张居正的下场可能会更凄惨些。

  至于周延儒,此人当得上“无耻”这个评价,单说一件事情就够了。1643年,明朝灭亡前一年,清兵入关打得明朝军队节节败退,周延儒临危受命,自请上阵督师,让崇祯皇帝大为感动,对此大加褒奖。

  可这位临危受命的首辅到了前线后,当他观察到清兵有退兵的意图后,他想的不是如何追击清军扩大战果,而是选择在军营里饮酒作乐,最无耻的行为是,明明一仗没打,却天天给崇祯发捷报,让不知情的崇祯皇帝再次奖赏周延儒,周延儒的“太师”称号由此而来。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疏给崇祯皇帝,说明周延儒谎报军情,欺君犯上的罪行,崇祯皇帝于是下旨彻查,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玩弄计谋欺瞒”,最终周延儒被赐自尽,“狡诈欺君、丧师辱国”,一死不足赎其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这个人害死袁崇焕,获得了明朝秦侩的称号!
长时间的平静和传闻中崇祯对袁崇焕能力的褒奖,使得早先攻讦袁崇焕的一些人陷入恐慌,他们一时摸不清崇祯目前对袁崇焕的态度,唯恐剧情出现反转。万一袁崇焕死中得活,重掌辽军,天下何人能制?对于撺掇皇上想把他之于死地之人岂能放过?到时候说不准,袁崇焕上一本,皇上就得把他们送到袁督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北镇抚司,政治斗争没有脉脉温情,只有深度冰冷大宋宰相秦桧的老婆说得好“擒虎容易纵虎难”,千载而下,不乏知音。最后的毒箭终于破空而至。崇祯三年六月,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梁廷栋提请立斩前辽东督师袁崇焕、现副将徐敷奏、张斌良。内称后金现在想要和朝廷议和,非有他故,正因为袁崇焕尚未处死,袁崇焕深陷大狱却耳目灵通,对外界之事了如指掌,线索如神、呼吸必应,正因为其心腹爪牙徐敷奏、张斌良还掌军权。接着揭发徐、张二人出身卑贱、劣迹斑斑,奸恶不可方物。徐敷奏本是京师小唱,张斌良出身响马剧盗,与袁崇焕合谋冤杀毛文龙,得手之后,...
· 明朝结局——结束了?
结束了吗?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没有。是的,从技术角度讲,这篇文章已经结束,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它不仅是历史。我所述说的,除了历史,还有很多东西,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足够多了。现在我要讲述的,是最后一样东西,它隐藏在下面的故事里。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在这个特定的年份出生,真是缘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宏祖并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不用搞政治,也不怕被人砍,比较清净。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徐宏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按史籍说,是从小就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不扔沙包,不滚铁环,只是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此外...
· 乾隆七大顾命大臣都怎么样了?
鉴于顺治年间睿亲王多尔衮僭越,康熙年间鳌拜飞扬跋扈,雍正帝精心选择了七位顾命大臣: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丰盛额、讷亲、海望。七位顾命大臣分为三类:甲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二人为亲王,有皇叔之尊,是顾命大臣的名誉组长,对顾命大臣有监督之责,乾隆帝幼年曾经跟随允禄学习火器;乙鄂尔泰和张廷玉,二人既是大学士,又入值军机处,是济世经国的宰相,处理大小国家政务,需要依靠二人的政治艺术;鄂尔泰是在封疆大吏位置上进入中央的,深知如何让督抚们执行中央政策;而张廷玉是父子宰相,早年跟随康熙帝入值南书房,一直在中央系统当官,既是第一个汉人顾命大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应该是顾命大臣的核心;丙丰盛额、讷亲、海望,三人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常年保卫雍正帝安全,绝对的忠诚可靠;乾隆帝即位时,已经二十五岁了,曾经帮助雍正处理过政务,有成熟的政治头脑;更何况他处处效仿爷爷康熙帝,有自己的理想和报复。现...
· 历史上包拯和庞太师关系怎么样?包拯和庞太师
历史上包拯和庞太师历史上包拯和庞太师已经淹死在后人的唾沫里了,很少有人去读史诗,所以对这两个人物的一知半解完全来自评书和电视剧。《三侠五义》说道,那庞太师与包拯是死对头,因为包拯铡了庞太师的儿子,庞昱。包拯铡庞昱这个典故的来源并不是历史,而是原著。而原著并不都是写实的,其中有一些后人的臆想在里面。历史上包拯和庞太师并没有过节,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那庞太师身为当朝宰相时,包拯还只是开封府区区一个判官,包拯的一生都没有得到皇上的重用,从这一点来说包拯是远远不如庞太师的。本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人物,后人为了增加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便编造了包拯铡庞昱这个桥段,使得包拯和庞太师之间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原著中的龙头斩,那是真实存在的。意为,专门为了惩治皇亲贵族而造的。而历史上的庞籍却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庞元英。那庞元英是朝廷的名将,也不是死在龙头斩之下。关于庞元英这个人物,历史记录极少。只知道他虽为宋朝大...
· 如果崇祯不小气明朝的结局会怎么样?
崇祯的小气之名是史上留名的,如若他不是这样的性格,明朝的命运会怎样呢?话说崇祯勤俭持家,官员聚敛成性、贪污成风,导致明朝政府非常“穷”。因为穷,所以省;为了省,所以拖。拖什么?拖工资,特别是拖欠兵哥哥的军饷。士兵们为了追讨工资,于是集体反水,组团参加起义军,为农民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供给。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朝廷里有人帮崇祯想过,并且还拿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数百农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崇祯三年(1630年),职方郎中李继贞就提过一个建议。他说现在民间闹灾荒,老百姓的日子快过不下去了,久则生乱,不如拨几万两银子赈灾吧,救民于水火,福泽无穷!崇祯这人比较勤俭节约,据说自己都穿补丁衣服,因此大臣们突然让他拿笔钱出来,一时还真舍不得。再加上当时辽东正打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