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的京官,为什么不愿意坐轿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38
转发:0
评论:0
清朝的京官,为什么不愿意坐轿子?,清承明制,清庭的许多制度承接的明朝,但总有些例外,比如说上朝时的一些礼仪和称

  清承明制,清庭的许多制度承接的明朝,但总有些例外,比如说上朝时的一些礼仪和称呼,“天子”进一步的高大,臣子们则变成了“奴才”,老百姓的地位似乎进一步的降低,比如说“轿子”这个东西的大范围应用。

  轿子勉强能算作古代交通工具的一种,其历史非常悠久,但宋朝的时候才出现“轿子”这个称呼,且坐轿子有许多的规矩,一般没什么官员会坐轿子,因为轿子是用人来抬的,把人当做畜生一样来抬自己,不符合那些士大夫的理念,所以当时人大多骑马,除非是那些年迈的老者会坐轿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生怕手下的官员懒惰,故而规定文武大臣都要骑马,不能坐轿,只有清朝时期轿子遍地开花,底层人民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坐轿子也成为了一件平常的事,不得不说清朝的这种“奴才”观念也造就了许多的就业机会。

  清朝规定,在京所有的官员一律不得乘坐八抬大轿,但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三品以下的只能坐两人抬的轿子,但这种两人抬的轿子一般都是锡顶的黑色轿,而民间多是颜色朴素的青布小轿,所以论规格,肯定要高的多。

  虽然清政府允许官员坐轿子,但事实上,清朝很少有官员愿意坐轿子去上班,有些官员宁愿走上一小时的路程去上班,也不会选择去做轿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谭嗣同,他就是一个典型不坐轿的官员,他每天都要走一小时的路程去办理公务的地方,像他这样的官员还不在少数,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现实。

  康熙时期,官员的俸禄就只有普通的俸禄,按照品阶的不同发放,一般一品大员每年能拿到的俸禄是一百八十两白银外加就是石的米,二品一百五十五两外加奉米七十七石左右,然而这种官员只占朝廷的少数,大多数的低级官员,就拿七品来说,每年只有四十五两的俸钱,九品之流更是只有区区的三十两。

  当然,这些远比平常百姓一年的收入要多的多,尽管雍正乾隆增加了不少官员的收入,却仍没多少人将俸禄花在坐轿子上面。

  一般一个轿夫一年的工钱在三四两白银左右,但是最低规格的轿子需要最少需要两个轿夫来抬,但往往真正轿夫的数量远不止两位,因为一顶轿子加上其中做人的重量,通常情况下是两百斤左右,所以对轿夫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要是走长途的话,再壮的轿夫也受不了,因此还需要有一队轮班的轿夫,路途越远,所需轿夫的数量就越多。

  就拿两队人来算,四人的规格,一人最低三两的话,那一年光花在坐轿子上面的钱就要十二两,这还不加上牵头领路马的钱,所以想要一年到头舒舒服服的坐轿子,就算是最低的官员也得拿出十五两的银子,要是九品,那可是他一半的俸禄,所以没人愿意花这些冤枉钱。

  因此不是官员们不愿意坐轿子,只是囊中羞涩,试想整个大清国能有几个和珅?大多数的官员还是以俸禄为生,更何况走路有什么不好?不仅能省钱,还能强身健体,放到今天,那妥妥的是绿色出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怪爱好:王安石为什么不愿意坐轿子?
导读:古代的官员出门时必须要有专门的轿子坐,这也算是身份的一种体现。可是偏偏有人还不爱好这个。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在做官期间,就不喜欢坐轿子四处走。这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他有这样的习惯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网络配图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轿子古称肩舆,这种用人来抬人的交通工具,在《史记·夏本记》中已有记载。但在远古,轿子只是非常有身份的人在非常必要的时候(譬如大禹治水走遍全国)才偶一用之。汉唐之际轿子仍不常见。我们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即使是高官贵族也还是骑马或乘...
· 古怪爱好:王安石为什么竟然不愿意坐轿子?
古代的官员出门时必须要有专门的轿子坐,这也算是身份的一种体现。可是偏偏有人还不爱好这个。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在做官期间,就不喜欢坐轿子四处走。这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他有这样的习惯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网络配图轿子古称肩舆,这种用人来抬人的交通工具,在《史记·夏本记》中已有记载。但在远古,轿子只是非常有身份的人在非常必要的时候(譬如大禹治水走遍全国)才偶一用之。汉唐之际轿子仍不常见。我们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即使是高官贵族也还是骑马或乘坐马车...
· 北京官话
参见中国历代官方语言南京官话普通话东北官话
· 清朝为何出台官员只可骑马禁止乘坐轿子的规定
康熙二十七年,曾下令将一名坐轿开赴作战前线的武职官员免职。雍正四年九月,出台了武职官员不准坐轿的规定:“近闻副参游守等官,竟有坐轿并不乘马者,习赡养惰,莫此为甚,且身为武臣而以乘马为劳,与职守大相违背,何以训练兵丁。清初,从王公贵族、八旗官员到汉族官员,骑马者多,乘轿者少武职官员要带兵打仗,因此不得乘轿,原本是中国王朝的一个传统,如《万历野获编·勋戚》卷五载:明代“武臣贵至上公,无得乘轿。即上马,不许用橙杌。”清朝以骑射取天下,对此项制度的继承便是顺理成章的事。顺治入关后,从王公贵族、八旗官员到汉族官员,骑马者多,乘轿者少,所以对于官员坐轿之事,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顺治四年及九年,清政府两次颁布有关制度,在提到乘轿与骑马一事时,虽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轿子的大小等规制,但仍有“若不乘轿,愿骑马者,各从其便”的说法。当然,出于礼法的需要,清政府有时对乘轿一事也有关注。如顺治四年五月,有官...
· 清朝孝庄太后死后为什么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
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妃子,她生于1613年,死于1688年,享年75岁,她一生辅佐了三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和清圣祖康熙,对于清朝的创立和稳固有非常大的贡献。关于孝庄文皇后有很多的传言,说她和多尔衮不清不白,而且还说孝庄文皇后死后没有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多半是因为多尔滚的关系。网络配图其实这都是人们的推测,其实历史上的多尔衮和孝庄文皇后根本没有过多的接触,他们之间非常的清白,也没有下嫁的事情存在,之所以死后没有和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孝庄文皇后的深明大义。网络配图在《孝庄后传》、《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等史书中曾记载,孝庄文皇后病重的时候,特意嘱咐自己死后不要劳民伤财,并且她心中惦记着大清的子民和子女,想要守在旁边,所以死后没有运往盛京和皇太极合葬。网络配图还有一点是,孝庄文皇后顺治皇帝的母亲,其辈分是比较高的,自己儿子顺治皇帝的陵墓在孝陵所处的位置是最尊贵的,而孝庄文皇后葬在何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