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你知道华太师家族是什么样的吗 他可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无锡三大富商之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6
转发:0
评论:0
你知道华太师家族是什么样的吗他可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无锡三大富商之一,在工商业孕育发展的过程中,无锡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从弃政从商、“十九年中三致

  在工商业孕育发展的过程中,无锡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从弃政从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的范蠡,到善于经营、“日日金银用斗量”的明朝无锡三巨室安国、邹望、华麟祥,他们不仅致富有道,而且不断传承着“积著之理”。本期给诸位介绍的是天下闻名的无锡三大富商之一的华麟祥,以及他身后有着悠久历史的华氏家族。

  无锡华氏

  华麟祥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只要一说起来“华太师”,相信大家都会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小编我就不卖关子了,其实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为秋香而“卖身”所进的华府其原型就是华麟祥所在的华家,“三笑姻缘”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开始的。当然,这只是一段美好的故事,事实上秋香可要比唐寅大了40岁呢!而“华太师”的原型就是华氏家族里华察,因辅导过皇家孩子读书,所以尊称他为“华太师”。其实,华察比唐伯虎小27岁,华察在朝为官的时候,唐伯虎便已年逾花甲。

  回归主题,华氏在无锡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时期无锡第一望族。华姓,最早源于子姓(商朝祖因生在殷水,因之为姓,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劳,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所以商族是以殷和子为姓氏的),是商朝商王成汤的后裔。东汉末年,华氏族人为避祸乱迁至江南。到了北宋时期,几经曲折定居于梅里乡的隆亭(今无锡东亭)一带,后又迁至荡口。此后华氏家族家道昌盛,人才辈出。单单明清两朝,从无锡华氏走出来的进士就有三十七位。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说:“江南数巨族者,必首推华氏。”

  虽然华氏家族中很多人考中科举,入朝为官,但华麟祥屡试科举不第,于是他果断放弃了仕途选择在家经营产业,正因为这样人生道路的选择,他才成为无锡著名富室,而不是众多进士中的一位。

  弃仕从商

  华麟祥(1463-1562),字时祯,号海月居士,邑诸生(县里的秀才)。世居无锡南门外南下塘铁树岸(现名铁树桥)。南下塘始于宋代的古驿道,铁树岸是连通古运河的幽深小巷。1463年华麟祥出生在这里,其父华栋,字良用,号坦庵,邑贡生(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最高教育机关学习的人)。当时有一朝廷宦官,人叫秦显官。在华栋的祖屋旁建庄园,明目张胆侵占了华栋家五尺地,但他迫于官势,敢怒不敢言,一直忍声叹气。

  过了很多年以后,秦显官去世,庄废弃,由秦显官管家龚釜居住。这时,华栋己60多岁,憋在肚里的那股冤气,终于控制不住了,诉诸官府,状告龚釜,要求归还五尺祖地。因华栋有理有据,终于胜诉,夺回了五尺地。

  华栋立即立碑为记,在此建造住宅。挖地基时,发现了110只铁瓮,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原来是秦家庄园的镇宅之金,可惜名为管家的龚釜并不知此事。华栋逝世后,次子华麟祥虽是邑诸生,但屡试不中,便放弃仕途,用这些金银财宝,潜心经营田地与商贸,没几年便富甲全乡。与胶山安国、新安邹望三人均列入全国富豪榜行列。

  华祥麟是个秀才,原先并不经商。为了糊口,他离开无锡到镇江设馆授徒,只是一个普通教书先生而已。但他头脑灵活,又不甘心以平凡教书生涯终老,总想着改变自己命运。他发现镇江不出产红菱,而无锡是水乡,河网纵横,盛产优质菱角,就命馆僮到无锡自家住地菰渎一带收购红菱,运到镇江出售,六七天一个来回,盈利达10倍之多。华祥麟由教师摇身一变成为“红菱大王”,为规模经商赢得了第一桶金。

  镇江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东西南北两大水运线路交叉点,水运是古代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犹如现在的高速公路,故镇江百货云集,商业繁荣,经济发达,至清代还享有“银马头”之誉。华祥麟有了经商资金,就在镇江商界大展身手,以“人弃我取,积久无用者,方收置”为经营准则,大获成功,成为巨富。他的儿子华云仗着父亲的财富,几乎做了所有江南才子的“金主”,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经常跑去跟他借钱,就连号称明朝一哥的王阳明也去过几次。

  华麟祥念念不忘父恩,华栋卒,华麟祥将父葬于九里泾杨名阡,并为自己预置寿穴于华栋墓之前侧,请吴中才子文徵明撰写阡碑置于墓道旁,碑文519字,因华栋既无功名,也无文名,更无建树,发了横财是不能写的。而自己所具行状甚简,因而碑文无话可说,连华栋的生卒年月以及子孙情况都没有,非常空洞。这给华麟祥很大打击。决心为民做善事,弥补发横财憾事,更要求儿子华云奋发读书,求得功名。华云不负父亲期望,嘉靖二十年华云进士及第,于是领荐其父,得“浙江省布政司都事”之散衔;并为已故祖父华栋请封,获赠“锦衣卫指挥佥事”封号。第二年,华麟祥卒,华云请74岁高龄的文徵明撰写墓道碑,碑铭全文1079字,写得全面翔实,褒贬适度。1953年平整土地时,墓道被毁,因无锡文管部门对文物还未重视,文徵明所书四面碑被苏州文管部门取去,现存苏州博物馆。

  华氏义庄

  义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宗族慈善机构,这是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起源于北宋范仲淹所创立的范氏义庄,主要功能是赡养族内贫苦之人,而无锡地区的义庄则始于华氏。

  秉承华氏家族所订立的“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家训,无锡华氏家族代代相继,施行善举,借助创设和兴办义仓、义田、义庄、义栈等多种形式,赡济族人,惠普邻里。其所创办的华氏义庄是明清时期规模较大、存续时间较长的义庄之一,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

  华祥麟镇江发财后,回到无锡在儿子华云、华露协助下,以千亩田地建立华氏义庄救济贫困族人。据华氏族谱记述其人“施舍不倦,尤笃孝友,内外宗戚,皆有恩义,衰落不振者,力与周旋,必使有衣食田产乃已。”华麟祥为人乐善好施,经常接济族内亲人,不论关系远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族人,直到他们能够衣食无忧。华麟祥“富有其名,商有其德”,发达之后“创田租千石,为义庄义塾,以赡族人,越数代犹守其遗训。”田租千石,却是相当可观,足见其捐置田亩数量,不在千亩之下。

  华麟祥不像其他商人一样,工于心计,与家人勾心斗角。而是一直以来遵守家族的“孝义”教诲,在经商成为巨富之后,效法范仲淹,在无锡南门外创办了义庄,其子华云更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继续捐田,扩大义庄规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义庄的职能也得到了扩充。庄中设置有专门库房,存储义田收入,又有义塾,为族中子弟提供教学。为了推广教化,缅怀先祖,义庄中悬以南齐孝祖华宝绘像,自晋唐以降华氏族中先贤,均绘像于其中。华氏族人,“其不能自业者给口食”,婚丧嫁娶,各有差略,予以补贴。不能读书,不能嫁娶者,生重病者,根据各自情况,相应予以帮助。义庄的日常管理,“推族人之贤者一二人,专理其事,不称则易其人。”义庄事务,华云的直系子孙,不加以干预,不能享受其中补贴。

  无锡大庄里

  华麟祥之子华云在54岁时中进士,时为嘉靖二十年(1541),约在60岁时告老还乡。华云和弟华露一起大兴土木,先是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其父号海月翁)、剑光阁(位置在今减震器厂内),又建华氏义庄,在菰川庄东建燕嘉堂,后精心经营菰川庄,在庄内重建剑光阁,藏书万余卷;筑真休园,为园中之园;有景点卧游堂、独对台、两宜台、涵崎亭等。遍植四季花木。在庄东南方,筑修竹圃,面积较小。文徵明、沈周等诸名家经常来庄与华云交游,鉴赏华云所藏盈箱累椟的法书名画,认为无一赝本。嘉靖三十六年,华云70寿辰时,曾大宴于真休园,文徵明等吴中诸名士凡20余人均来祝寿。这时是菰川庄的全盛时期。华麟祥虽为巨富,但后裔学到了轻财好施的一面,却未遗传他的经商天赋,长年不事生产,因此不足百年,华氏家业衰落,庄内“颓垣断础,仅存什一于榛莽间。”华云曾孙华时亨,将庄舍为佛地,后改建为福城庵。

  因菰川庄很大,俗称大庄里,相沿至今。在今扬名新村西南、清扬公园溜冰场附近,有桥名庄桥,即为菰川庄的西侧门处。华大坟是埋葬华栋、华麟祥及华云祖孙三代的地方,占地83亩,有墓道、石翁仲、石兽、碑亭等建筑,古木参天,至解放前夕已荡然无存,1952年建成扬名新村。菰读桥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建,易名耕读桥,菰渎港也随之改为耕读河。

  身后评价

  华麟祥与他身后的华氏家族一直以孝悌相传,凝聚族人,并为社会效力。华麟祥创办义庄,使慈善成为经常性的行为,不是偶发行为,真可谓“财不足为后世记,德可为后世绵远”。

  明代华氏族人,捐置义田,创设义庄者,当不止华麟祥。只是距今历史已久,缺乏相关文献记录,遂致善行湮没于史。此外,华氏族人创办义庄,从事公益,多不求回报,对官方的旌表加以谢绝,故而在官方记录中所录不多。明代华氏族人中有成就者颇多,在科举上取得突破,在商场叱咤风云。有意思的一点则是,不过是从政还是经商,华氏族人多刻意选择与皇权保持一定距离,较少参与政治纠纷,更不愿争权夺利。他们以更多的精力、财力从事宗族地方事务,为族人,为地方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洗头洗澡是用淘米水你知道在当时可是一种奢侈品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人生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是留着长发,而且还要扎一个发式,让人联想到古代,在没有洗发水、沐浴露和肥皂的情况下,古人如用什么洗澡和洗头去污的?这是一个看似很小,却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问题,古人自然免不了要洗澡、洗头、洗衣服,他们也自然有他们的方法,在没有洗涤用品的古代,照样可以愉快的洗刷刷。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掌握了一种洁身去污的方法,早在《礼记玉藻》中就有记载,“日五盥,沐稷而靧粱。”其中“沐稷”指的是淘米水。大致意思是一天洗五次手,用淘米水洗头洗脸,古人把淘米水称为“潘”,在先秦时期只有“君子”才有能力用淘米水洗头洗脸,为什么呢?那个时候生产力地下,大米可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有的,就算有也没有多少,要想洗头洗澡肯定不够,而那些“君子”大多是士族大户,家中有钱有粮。因此他们洗头洗澡是用淘米水,这在当时还是一种高级的洗涤用品,可以说是奢侈品,此外...
· 你会灭香吗?正确的灭香姿势是什么样的?
在黑社会悟空中,其中有一个视频里,悟空灭香的动作惊艳了很多人,而他灭香的手法让很多人直呼内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点燃三根香后,在香还有火的情况下,要么是甩灭,要么是用嘴巴吹灭,实际上,在相关的礼仪里,甩和吹都是不对的,下面来详细的解读一二:错误手法——甩香若是甩动香火,由于祭祀的时候旁边有人,香灰飞溅,可能会烫到别人的身体或者衣服,不安全。且这个动作不恭敬,上香一般是寺庙拜佛,或者是祠堂,祖宗排位,墓碑前,是一种表达对神佛或祖先的尊敬的仪式,甩动香火会让人觉得不恭敬。错误手法——吹香很多人要说,既然不能甩,那用嘴吹可以吗?也是不敬的行为,在某些宗教里,上香时吹气会被认为不敬,亵渎神灵。而且上香祭祀的时候,是比较安静的气氛,吹气会打破这种氛围,让场面变的不严谨。有人又要问了,既然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香应该怎么灭?阿族要说的是,正确的上香方式流程:拿出三支香,用左手拿,引火点着以后,用右手把火...
· 你姓杜吗?知道“杜姓”怎么来的吗?
我国历史久远,关于姓氏文化就有千年500多个。那么各位看官知道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吗?比如说“杜姓”,姓杜的朋友知道姓氏的来源吗?今天小编来给姓杜的朋友讲述“杜姓”的来源。一、杜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
·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传至第四、第五,亦即王祐的子孙辈时,宗族迅速崛起,成为北宋前期除皇室赵氏外最显赫的大族、名族,并开始定居京师。史载王祐娶妻任氏、边氏,分别封赠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两位夫人共生育了三个俊彦之子:懿、旦、旭。长子王懿,字文德,名见《宋史》卷二百六十九。史称,王懿励志好学,宋初中进士,曾任秘书丞,后官至袁州知府,颇有政绩。可惜王懿年仅四十九岁便过早去世,因而在王氏兄弟三人中,王懿虽年纪为长,但功名却远逊于两个弟弟,他死后因弟之贵,被追赠为兵部侍郎、工部员外郎等虚衔。王懿也是生有三子:睦、谅、贽。其中,长子王睦,也名见《宋史》。史称他“能世其官”,但具体的事迹不详。三子王贽,字节夫,见载于《王氏世谱》。次子王谅,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官水部员外郎、转运使,后赠公部侍郎。在王懿三子中,又以这一支后裔最旺。王谅生二子:克、准。其中王准,字验之,乾兴元年进士。王克(公元1024—1077年...
· 江西三大姓之一的何氏,宗祠位于宁都,你知道吗?
宁都青塘原名清溪,后来要辟建圩场,因其四面环山,中洼如塘,蔚蓝青秀,故改称青塘。青塘人口中,以何、孙、谢三氏占多数(约70%),都是地道的客家人。充满传说的何氏三姓之中,何氏最早进入青塘开基,且青塘何氏发展到如今的万丁巨族,杨公堪舆风水,建何氏祖坟有关。何氏进入青塘流传有很多的传说,最出名的是杨公帮何氏找风水宝地建祖坟,改变何氏八代单传的境况,逐渐富裕起来这个传说,几乎每个青塘何氏子孙都听过。何氏人丁兴旺后,就此开启了何氏家族的新篇章。据说,何氏发达后,何家再聘请杨公勘察选址,兴修了何氏家庙。何氏家庙风水去过何氏家庙,便会感觉这个地方很不一般,首先是萦绕何氏族人的风水传说。四周群山环抱,秀峰林立,中间偌大一个盆地,实乃山灵水秀的风水宝地。而且“何”与“荷”谐音,故何姓坐塘中,颇得地利。何氏家族居住在偌大一个青塘中,就如同荷花生长在塘中,居住环境的适宜,家族的发展壮大就更加迅速。何氏家庙结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