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华察被编入三笑之中 成了华太师
无锡华氏历史久远,为江南望族。至明代,华察被编入《三笑》之中,成了华太师。《三笑》终究是戏说,真实的华察却是一名为地方谋利、被乡间崇敬的乡贤。弘治十年( 1497年),华察出生在无锡荡口。嘉靖元年(1522年),华察中举,在次年的会式中不第,返回无锡继续学业。此时朝廷之中爆发“大礼议”之争,牵连士人无数,华察在乡埋头读书,不问外事。“大礼议”之争中,华察的同乡好友顾可久多次死谏,被廷杖,传誉朝野。至嘉靖五年,华察科举突破,举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王阳明弟子王龙溪、钱德洪也一起入选翰林院,此间华察受阳明学影响,形成了他“古澹清逸”的文风。在翰林学习三年后,华察以户部主事身份,到江淮一带征税,因为尽心经理财赋,华察得罪了某权贵,以病请假。次年病愈后出任兵部主事,此后仕途较顺,接连升迁。
嘉靖十六年,华察担任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修撰有”太史公”之称,民间讹传他为“太师”,估计这便是日后华察“华太师”形象的由来。不过唐伯虎年长华察27岁,他在嘉靖二年去世时,华察尚未登科,何来”华太师”?至于唐伯虎卖身入华府追求秋香,不过是后人编撰出来的故事罢了。嘉靖十八年,华察奉命出使朝鲜。出使期间,华察与朝鲜士人结下深厚友情,所唱和诗歌,被朝鲜国王收入《皇华集》中。华察的才华让朝鲜名士敬重,17年后,华察的侄儿华重庆被倭寇挟持,路过朝鲜时出逃。当朝鲜人知道他是华察侄儿后,热情款待,护送回国。此番出使朝鲜,华察虽名扬海外,却生出隐退之心。回国后辞官返回无锡,修建”嘉遁园”,准备隐居。三年之后,经父亲劝导,华察方再次出仕。
嘉靖二十二年,华察主持应天乡试时,录取者多为当时名士,如王世贞、徐学谟、王叔杲等人。嘉靖二十三年,华察为与门生茅璜同考会试,所录取李攀龙、皇甫濂、吴情、冯有年等人,均为当世大名士。华察因广收名士遭来他人嫉恨,在嘉靖帝面前中伤于他。据云此科状元,本是无锡胡埭人吴情,嘉靖帝看了道:”堂堂状元,岂能无情?”此时恰好天空响雷,就将浙江临海人秦鸣雷取为第一名,吴情则被降为第三名。嘉靖二十四年,华察因在朝堂之中屡被暗算,辞职返乡,此后再未出仕。回到故乡后,华察隐居三十多年,侍奉父母,编修族谱,主持地方上的各类公益事业。华察为官清廉,不过他祖上是江南望族,家底丰厚,给他留有一万多亩良田,自然生活无忧。华察返乡之后,看到地方上民众清贫,在征得父亲华谨同意后,将一万多亩良田,分出一半给贫困佃户,并烧毁租约。
嘉靖二十五年,华察家中遭遇盗贼。据王世贞《华公寿藏记》载,当夜有贼盗百人破门]闯入,四处搜掠钱财。华察逃出后,遥遥对盗贼道:”你们要的是钱财而已,不要惊了吾父。”返身将家中存放钱财的房间钥匙投了过去,群盗大喜,尽取钱财,欢呼而去。事后华察反而安慰父亲,钱财乃是身外之物,“且儿在,何虞财乎”?华察隐居在家,请了名师教育三个儿子。三子都聪慧过人,并非《三笑》中的纨绔形象,三个儿子又以幼子华叔阳最为聪明。华叔阳是华察辞职返乡后,在53岁时所生,华老先生对这个儿子爱若性命。华叔阳有一年患上了水痘,怎么医治也没有效果。华察到庙中烧香求保佑后,华叔奇迹般地康复。此后华察深信佛学,不时打坐修行,同时热衷于慈善。
嘉靖三十二年冬,倭寇在江南作乱。新任无锡县令王其勤与正在地方上催收粮税的官员翁大立、监察御史孙慎一起拜会华察,向他请教如何应对。华察给出的对策是, 立刻修筑无锡县城。多年承平之后,无锡县城早已残破,无法起到防御作用。为了修城,华察率先捐出500两银子,侄儿华承业也捐出300两响应。有华家带头,地方人士纷纷解囊。次年工程启动之后,无锡民众纷纷参与,历时两个月修筑完工。利用修筑城墙, 抗击倭寇的机会,华察争取到了王其勤、翁大立、孙慎的支持,在地方上倡议丈量田亩。无锡的富户隐瞒田亩,穷人被额外加征的现象严重。经华察倡议,组织了丈量队伍,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查出漏税田16万多亩,免去额外多征的粮七千多石。华察丈田的行动,损害了地方豪族的利益,富豪们一直伺机进行报复。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蹂躏江南。四月间,倭寇抵达无锡,在四乡掠夺。知县王其勤募集乡勇数百人,号“义兵”。五月初八凌晨,城内义兵搭乘小舟,出城与倭寇交战。倭寇中有头领冲杀过来,被守军用手铳击中头部身亡。一番混战后,无锡守兵退入城内,靠着城墙进行防御。倭寇头目被,又无法攻下城池,遂解围而去。是役无锡有36人战死,被封为义士祭祀。战后华察查看城墙,写诗称赞守城官民,同时指责一些吝惜钱财,不肯捐资修城墙者,"嗤彼守财奴,如何惜所捐。”
此年华察提出,要在华氏家族中创办“义田”,用义田的收入帮助本族贫困子弟读书。义田创设的方法是,族中为家族出过大力者每百亩捐3亩,出幼微小者每百亩捐5亩,华察自己捐出了800亩田。华察世代居住在荡口,此地偏僻,至晚年他决定迁居隆亭,此处水陆方便,出行便利。在隆亭,华察修建了新宅。嘉靖三十六年,华察兴高采烈地准备乔迁新居写诗云:”行看前山,卧对溪边竹。”此时突生变故,有人告发他”心谋不轨,私造龙庭”,因为隆亭与龙庭谐音,所以招惹出了这场是非。华察为了避讳,将隆亭改名为东亭,即今日无锡东亭。据载,华察给了地方上农人每人一匹布,嘱咐乡人,如果遇到有陌生人问起“隆亭”,则回答“有东亭无隆亭”。华察平日行善,惠及乡里,此番有难,地方上民众自然相助,使华察得以平安过关。迁居东亭后,华察捐资整修了华氏祖祠堂及祖墓,重修了惠山华孝子祠。曾祖华祯出粮赈济灾民,叔祖父华理常年施行善举,族兄华云捐田给义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华察修撰了《华氏先贤像记》,请王世贞作序,缅怀先贤, 寄望子孙继承施行善举,造福地方的传统。
万历三十四年,官方同意在三公祠左侧修建了华察祠堂,俗称"东祠堂”,后来华氏后裔将其改名为忠祐庙,又在东亭故宅东建祠堂祭祀华察。至清代,华察被无锡地方官列为乡贤祭祀, 后世的华氏子弟,继承了华察的慈善精神,从事于地方上各类公益慈善活动。无锡华氏义庄也不断得到充实,帮助本族贫寒之家渡过难关,为本族贫赛子弟提供学习机会。华氏义庄一直经营到了近代,号称”江南第一义庄”。华察因《三笑》中的华太师而闻名,当然这只是戏说。 真实的华察, 告别官场,返回乡里之后,热衷于各类地方事业。他笃信佛教,相信善恶有报,曾将大量田地无偿赠送给乡人。他主持丈量田亩,减轻农民负担。他的小儿子十八岁时就考中进士,他再捐出良田,建立义庄,以为儿子积累功德。华察的积善之举,使无锡华氏家族,在此后几百年间内成为江南望族,历代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