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本来诸侯们各安本分,为何郑国率先跳出来,挑战周天子权威!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7
转发:0
评论:0
本来诸侯们各安本分,为何郑国率先跳出来,挑战周天子权威!,最早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人,是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那么,本来周朝秩序好好的,大

  最早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人,是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那么,本来周朝秩序好好的,大家各安本分。为什么郑庄公要开这个头,打开潘多拉盒子,造成天下大乱呢?

 

  说起来郑庄公还是王族之后。他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因此得封郑国。

  郑桓公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他的治理下,郑国一片欣欣向荣,因此他得到了郑国百姓爱戴。他的侄子周幽王听说后,便聘请他做了周朝的司徒,帮助管理周王室土地和户籍。

  郑桓公上任上,政绩突出,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大家对他赞不绝口,甚至还编了歌谣来赞美他。

  郑桓公不光有治国之才,还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他看到周幽王没有雄才大略,一味地沉迷于女色之中,认为周王室以后会渐渐衰微,所以他在得到周幽王同意后,把郑国迁到了雒邑(今河南洛阳)。

  果然,由于周幽王无故废黜申王后,又废掉太子姬宜臼,引得申王后的父亲申侯勾结犬戎攻打镐京,并杀死周幽王。身为人臣的郑桓公,也因为保护周幽王而死。

  郑桓公死后,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继承国君之位。

  此时的镐京已成废墟,郑武公先是和其他诸侯一起奋力勤王,拥护姬宜臼为周平王,并护送他东迁洛邑。

  周平王东迁后,对于最有功劳的郑武公,却没有给他什么封赏,只是让他承袭了郑桓公在朝中的职务,成为上卿。

  

  眼看白忙一场,连块封地都没得到。郑武公心里很不平衡,于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四处征伐,开疆辟土,郑国因此开始强盛。

  周平王眼见郑国强大,当然害怕郑国尾大不掉,想有所作为。

  可是他自从东迁后,天子威严已经大不如前。很多时候,还要靠郑武公这样势力强大的国君来帮忙树威。所以,他也就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郑武公打着他的旗号,到处攻伐别国。而且还只能自我安慰说,郑武公好歹也是为周天子扬威,就算拿走点土地也是应该的。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承了国君之位,同时还承袭了郑武公在朝廷的上卿之位。

  当时虢国的国君虢公最得周平王宠信,再加上郑庄公继位后,一直不到朝廷上任。所以,周平王打算让最得宠信的虢公接替他的职务,同时借机削弱他的权力。

  没想到,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郑庄公耳中。

  本来郑庄公对“上卿”这个职务就看不上。就算要走,也是他主动提出辞职。可现在居然周平王想开除他,这就让他很生气了。所以,他直接找到周平王质问这件事。

  面对咄咄逼人的郑庄公,周平王竟对天发誓,表示自己从没有想过要找人取代他的官职。为了让郑庄公相信自己,不光赌咒发誓,还主动提出,双方互换世子到对方那里做人质。

  周平王去世后,新继位的周桓王又想拿郑庄公开刀,树立权威。

 

  当时,新王继位,诸侯们都纷纷前来朝贺。

  当着众诸侯的面,周桓王先是怠慢羞辱来朝拜的郑庄公。事后,他见郑庄公没有什么举动,又收回了郑庄公的职务和权力,并把郑国周围的土地,收归到周王室的名下。

  周桓王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郑庄公好生气恼,于是决定还以颜色,在秋天时,把周王室土地上的稻子给割了。

  这下事情变得严重了,毕竟众诸侯都看着呢!周桓王要是忍了,以后谁还对他俯首称臣呢!

  所以,周桓王带领陈、蔡、卫、虢四国联队,向郑庄公发起总攻。

  郑庄公马壮兵强,再加上他在军事上很有谋略,所以很快便把周桓王的联军打得大败而逃。

  在混乱中,周桓王还被郑庄公的部下射伤了肩膀。

  当时郑庄公的部下还想活捉周桓王,但被郑庄公给制止了,并表示,他们只是自卫,并不是想欺凌天子。

  战后,郑庄公像没事人一样,又派大臣带着名贵的药草等物,去探望受伤的周桓王。

  此时,已认清现实的周桓王,见郑庄公主动表示“尊王”,他也只好顺坡下驴,从此再也没有和郑庄公过不去了。

  不过,周王室的威严和军威,在周桓王这里算是彻底被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周朝政治: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权威诸侯纳贡
中央制度西周分封制度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除贡纳外,还需朝觐述职,出兵从征。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时还向诸侯国派遣监国的使臣,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周郑交质与“射桓王肩”,更让周天子之仅存之威严也亦丧失。然列国之诸侯在名义上仍为周王之臣属,除楚国之外,多无谮越称王之举。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为自己本国利益服务,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号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实则行扩...
· 揭秘:周天子的诸侯们有多看重血缘?
周天子建国时有个非常关键的制度,就是分封制。周天子把那些周人的亲眷子弟封到征服的地方,以这种血缘关系维护着整个王朝的统治基础。这些封国们,大多数都是周天子沾亲带故的亲戚。周天子和列国诸侯们都极度看重这种关系,认为基于血脉相连的关系是最为稳固的。但事实上,这种关系真的牢固吗?当然不是,史书中有:“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在孔子看来周王朝似乎正是从亲戚关系的破裂走向崩溃的。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所谓“世道衰微”之事比比皆是,齐桓公称霸一时,最后也被儿子们关了禁闭囚禁而死;楚成王振兴楚国,临死之前只是想吃一口熊掌也被无情的儿子拒绝;王子带与后宫眉来眼去,还从外面引来了戎狄,将高高在上的周襄王逐出都城,就更别说卫国内政混乱,郑国诸子争位,就是向来以礼仪之邦自诩的鲁国,终春秋战国也出现了多次弑君篡位事件,鲁伯御篡位国君、鲁公子允弑杀息姑而为鲁桓公,鲁成为...
· 周天子分封的土地竟然得诸侯们自己去夺取
周武王打败了殷纣王,周替代殷成为天下共主。他将原来的诸侯国安顿下来以后,就开始分封功臣谋士。这些受封的人也就是诸侯,他们受封后要建立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封建。不过,这些诸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并不是坐着车或者骑着马,走进一座城里,举行一个仪式,然后就发号施令那么简单,他们受封的土地要想真正属于自己,还得靠自己再去夺取。这里有一个原因,帮助周打败殷纣王的那些个老诸侯,人家原来的地盘不能动,属于这个新朝代的只是新获取的土地。中原地区这儿土地好,生产力比较发达,老周家自己留下了。封给功臣的土地,大多都在边远地区,和戎狄蛮夷临界,还并不是说给了你就是你的了。要不为什么说,这封建就是把诸侯当做“藩篱”以“屏蔽周室”呐!网络配图姜子牙是第一个受封的,他的封地在营丘,国号齐,被称之为齐太公。姜子牙本姓姜,因先祖被封在吕,所以又叫吕尚。他开始辅佐西周伯,也就是后世说的周文王,后来又辅佐周武王,被武王称之为“师尚...
· 春秋时期第一个挑战周天子的为什么是郑国?郑国当时很强大吗?
春秋时期第一个挑战周天子的为什么是郑国?郑国当时很强大吗?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周天子无法再掌控其他的诸侯国,但是好歹也是天下共主,诸侯国尽管强大,但是谁也不敢明面上挑战周天子的权威,这就意味着不仅与天子为敌,甚至意味着与天下为敌。但是,谁也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挑战周天子的是郑国。郑国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国力很强大吗?为什么竟敢这样做呢,背后会不会有其他的国家的势力?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周桓王率领王室大军与陈、蔡、虢、卫的诸侯联军在繻葛与郑庄公率领的郑军展开大战。结果周天子是率领的联军惨败,连天子周桓王本人的肩头都被郑军大将射了一箭,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箭射王肩”。繻葛之战打掉了周天子最后的权威,正式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大幕。不过有些奇怪的是,郑国在春秋时期只能算是个二等强国,国力和影响是比不上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大诸侯的。那么第一个公开挑战周天子的诸侯为什么是...
· 为什么第一个挑战周天子的诸侯会是郑国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个挑战周天子的诸侯会是郑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周桓王率领王室大军与陈、蔡、虢、卫的诸侯联军在繻葛与郑庄公率领的郑军展开大战。结果周天子是率领的联军惨败,连天子周桓王本人的肩头都被郑军大将射了一箭,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箭射王肩”。繻葛之战打掉了周天子最后的权威,正式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大幕。不过有些奇怪的是,郑国在春秋时期只能算是个二等强国,国力和影响是比不上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大诸侯的。那么第一个公开挑战周天子的诸侯为什么是郑国呢?周朝的诸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黄河上游、黄河下游、长江流域。由于当时经济中心位于北方,所以长江流域长期处于边缘化,主导天下的是黄河流域。西周王室则通过镐京和洛邑分别控制黄河流域当时最富庶发达的关中平原和洛中平原。西周灭亡后,周天子彻底失去了关中平原,黄河上游的各诸侯也都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