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捏将军”狄青:如何从士兵草根逆袭成为北宋文武全才的帅才?
宋太祖对北宋“文雅”的制度设计,注定让北宋少了一些铁血男儿。这种情况到了末期尤为明显。到宋仁宗时,面对各种挑战,应对相当无力与疲弱。由于武将的地位低下,士兵的社会地位就更为微贱。要想从士兵升迁为将官,无异天方夜谭。不是从科举考试进入任途的人要爬到执政大臣的高位,更是比登天还难。然而,在宋仁宗时期,却有一个士兵因为战功卓著,不仅被擢升为将官,而且还升迁到地位同宰相相当的枢密使(主管军政的最高职务)这个执政大臣的高位。这位士兵出身的执政大臣,就是赫赫有名的狄青。
北宋的外围危机给了狄青一个施展的机会,让基层行伍出身的他开始在战场屡建奇功。
宋仁宗宝元年(1039年),党项族在我国西北部,建立了西夏政权,并在首领元昊的统领之下,势力逐步强盛起来。元昊撕毁了他的父亲德明在宋真宗与宋朝订立的接受宋明册封的和议,公开称帝,接着就不断向宋朝的陕西边境州那发动进攻。宋朝因为腐败,接连吃了败仗,不得不大量增兵支援,甚至一部分宫廷 卫士也被派到陕西对西对夏作战。狄青就在这时被派到延州担任指使,指挥一支大约有五百人的军队。当时宋军因为屡战屡败,将士大都产生畏敌避战的恐惧心理。而狄青则与众不同,他每次临阵作战,都披散着头发,戴上铜面具,身先士卒,冲入西夏军中勇猛劈杀,而且所向披靡,被西夏兵称为“天使”。
他在延州四年,前后共参加大小二十五次战斗,其中有八次中流矢负伤,但却坚持战斗。破金汤城,略宥州 ,屠庞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焚烧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攻下许多大小城池。有一次 与西夏兵大战于安远,狄青受了重伤,听说敌军又到了,立即挣扎挺起,骑马再次驰向战场,他的部下在他的拼死精神感染、激励之下,也都奋勇争先,终于击退来犯之敌。随着军功狄青开始受到重用。在他的治下,特别注重正本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共劳苦, 深得士卒的崇敬。 因此,他领导的部队能经常打胜仗。
受到范仲淹赏识的狄青开始强化自身软实力,由此文武兼修。
狄青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带兵艺术,在当时宋朝的陕西战场上是异常突出。因此受到当时主持陕西对西夏防御战争的大臣们的赏识。有一次,经略判官尹洙召见狄青,同狄青谈论兵事。狄青讲起带兵打仗头头是道,博得尹洙的好评。尹洙遂将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范仲淹见大喜,说:“此良将材也。 ”并格外礼遇,特地送他一部 《左氏春秋》,对他说:“ 当将领的如果不知道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范仲淹勉励他认真读书。狄青很受感动,从此利用战争间歇时间刻苦阅读古代史书,把秦、汉以来所有的将帅兵法都悉心研究,终于成为一个既能勇猛地冲锋陷阵,又精通兵法的将领。由此狄青名气也越来越大。他本人也因为屡建战功,从一个下层军官(延州指使)逐步提升为西上副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刺使、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成为宋朝一个方面军的副帅,后又加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仁宗以狄青数有战功,想召见他问以方略,碰巧西夏兵进犯渭州(今甘肃平凉),遂命狄青绘制图形上奏,深受宋仁宗的喜爱。因为掌握了兵法要领,狄青领兵作战也更加巧妙。还是在他担任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时,有一次西夏兵大举来犯,狄青所部迎敌的宋军数量较少,力量悬殊,处于劣势。但是,狄青并没有畏惧,他冷静地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客观形势,认为只有出奇方可制胜。于是他下令全军将士尽弃弓弩,全部带上短兵器,又密令改变原来钲鼓的信号,规定听到钲鼓一鸣就停止前进,再鸣就严阵以待,然后又佯装退却,钲鼓停,则立即大声呼喊着杀向敌军。当两军接触时,西夏兵见到宋军不是像以往那样闻钲而前,而是闻钲则止则退,以为是狄青和宋军胆怯了,都放声大笑,完全没有戒备。
当宋军在钲鼓之声停止后突然杀声震天,奋勇向前杀来的时候,一时却慌了手脚,整个阵势顿时大乱,西夏兵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狄青终于以奇兵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后来,元昊向宋朝求和,双方达成协议。元昊向宋朝称臣,宋朝则每年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给西夏。狄青被调任真定(今河北正定)路副都总管,此后连续受到重用,最后跃升马军副都指挥使。
临危受命,狄青横扫侬智高,奇兵飞跃昆仑关,打出了北宋国威。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州蛮人依智高为了摆脱交趾(今越南北部)的控制,想依附宋朝,但遭到宋朝的拒绝,侬智高恼羞成怒,遂向宋朝两广地区大举进攻。宋朝由于长期武备失修,在侬智高的进犯面前,许多州郡官员都望风而逃,使得侬智高不仅很快攻陷邕州 而且沿邕江东下,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陷宋朝邕江沿岸的九个州,并且一度包围宋朝最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广州。依智高的蛮兵所到之处,无不纵火杀掠,宋朝岭南地区为之大震。宋仁宗先后派遣杨畋、孙沔、余靖等大臣前往广南负责讨伐,因为他们都是文官,不懂军事,指挥失当,均未能制止侬智高的凶焰。侬智高因为连败来兵,气焰更加器张,竟然要宋朝册封他为邕桂节度使,承认他割据广南。宋仁宗一时束手无策,曾想答应侬智高的要求,把广南地区放弃给侬智高。有的大臣则主张联合交趾,借交趾的兵力消灭侬智高。
值此岭南危机的时刻,由于战功卓著而受到宋仁宗赏识刚刚升任枢密副使的狄青毅然挺身而出,要求宋仁宗让他重新披甲带兵出征。他满怀信心地对来仁宗说:“臣起于行伍,如果不从事战伐就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兵数百骑,再加一些禁兵,去岭南取贼首送来都城。”
宋仁宗这时正为派出去的大臣皆不中用, 广南出师不利而苦恼,听到狄青的请求,格外高兴,立即委派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让他率军讨伐侬智高。并在垂拱殿置酒宴为之壮行。同时,宋仁宗还接受宰相庞籍的建议,打破宋朝以往不专任武将掌兵、以文官牵制武将的惯例,没有给狄青配备副手,授予狄青统一指挥岭南宋军讨伐侬智高的全权,并下令岭南诸军将领都受狄青统辖节制。
在狄青的长途奔袭后,在其带动下,将士用命,奇兵飞越昆仑关,一举扑灭侬智高的侵扰,这是狄青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他军事活动的顶点。从广南班师回朝以后,宋仁宗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擢升他为枢密使。狄青的声望和地位也达到了顶峰。
狄青虽然当上了执政大臣, 成了朝廷中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但是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行伍出身,脸上始终留着当士卒时刺下的字。宋仁宗让另一个大臣劝他用药除去脸上的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如果没有脸上这两行字,怎么能到达执政大臣这样的高位呢?臣绝不敢除去这些刺字,为的是使天下那些被视为贱儿的士卒,知道国家有执政大臣这样的名位在等待他们建功立业呢!”当时都城的士兵因为狄青当上了执政大臣,只要见他外出,都不由得产生种自豪感,连平时作为低贱和耻辱标志的脸上刺字也成了互相矜夸的东西。
但是,奇功、声望和高位,尤其是在士兵中的影响,在把防范武将夺权作为国策的宋朝,却给狄青带来了不幸。当时有的官员散布流言蜚语以中伤狄青。有人则以宋太祖曾为周世宗忠臣,终于夺权的事例,要求宋仁宗解除狄青的职务。
种种无端的诬谤,终于使宋仁宗动摇了对狄青的信任,于至和三年(1056年)八月,罢了他的官,让他出镇陈州(今河南淮阳)。在狄青出镇陈州后,宋朝当权的宰相文彦博等人还不放过,每月从开封派两次使臣到陈州,名为抚问,实则监视狄青的行动。在这种精神压力下,狄青在陈州不到半年就因忧郁成疾,一病身亡,终年五十岁。一代名将就这样被重文轻武、 猜忌有功武将的无形绳索绞杀了。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之发丧,赠中书令,谥武襄。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以狄青起自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沉有谋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感慨万端,下令取狄青的画像入禁中,并亲自写了祭文,派使臣赍送猪羊到狄青家的祠堂中祭祀。狄青死后,后代以狄青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广泛流传,民间也有不少关于狄青智勇双全的传说,表明人们对于这位士兵出身的名将的深切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