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官员达到什么身份才能领“公费”?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0
转发:0
评论:0
清朝官员达到什么身份才能领“公费”?,清朝的时候,官员是一个地位较高,且待遇极好的群体。他们在任时可以固定的俸禄,

  清朝的时候,官员是一个地位较高,且待遇极好的群体。他们在任时可以固定的俸禄,退休后,也有相应的退休俸禄。在当时的社会中,官员是少数享受终生福利保障的群体。

  而且,除了俸禄以外,官员还可以享受许多额外的补贴待遇。公费便是其中之一。公费是朝廷支付给官员,让他们执行公费的费用。包含办公所用的笔墨纸张,以及各项杂费开支用度。

  客观而言,公费的存在,确实有它的必要性。它可以更好帮助官员处理公务。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朝廷给官员的公费并不算高。顺治四年定下规例,户部的司库,每月四两白银的公费,库使每一个一两五钱白银。至于工部的库使,每个月则是一两白银。

  这些白银,又会换算成不同的钱币。但是,清朝规定繁琐,且经常变动。《大清会典》曾记载,公费银折算成钱币是一千文,但是,在乾隆二十一年又推出规定,官员每一两公费银,只能折算成九百文。

  当然,总体来说,清朝给官员的公费并不算高。每个官员,最高每个月只能领取五两白银,最低则在一两以上。毕竟朝廷最初推出公费补贴,仍是希望官员可以更好处理公务。太低无法起到效果,太高对国库是一个较大负担。

  名义上来说,公费是朝廷给各级官员的执行公务的费用。但在清朝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却并非如此。地方官的公费,往往是被虚置的。

  这跟清朝推行的赋税制度有关。当时地方上大部分钱粮,都要运送到中央,上交国库。按照记载,康熙年间,朝廷留给地方的钱粮,仅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种情况下,地方上的留存钱粮本就有限,再加上清朝推行严格奏销制度,如果没有中央户部的同意,地方上不能支取库房钱粮。而到了康熙以后,原本留存于地方仅剩的钱粮,也需要悉数押解进京。

  地方官员手头上便没有可以支取的经费,只有非常微薄的俸禄。失去财政大权,地方就很难跟中央叫板,国库又可以保持足够的宽裕。清朝推行这个制度,更多是希望保持中枢对地方的控制。

  因为自顺治以来,便经常出现地方对抗中央,甚至起兵造反的事情发生。所以,康熙时期,选择将大权收归中央。但是它带来的后果也很明显。地方衙门里没有太多经费处理公务,地方官因为俸禄过低,无法保障生活。

  双重压力下,康熙后期,地方官极为严重。所以,到了雍正以后,才会在地方官中推行养廉银。养廉银数额达到官员俸禄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足够养活官员。

  不过,养廉银不只是官员的生活经费,更是工作经费。他们拿到养廉银后,就要承担相应地方开支。清朝的时候,朝廷给地方官配备的编制人员并不多。

  大部分情况下,地方官都需要依靠自己的仆役和朋友,聘请他们或其他人担任衙役、幕僚,协助自己处理地方事务。这些人员的开支,都需要由地方官自己掏腰包。

  地方官公费也顺理成章的被取消了。清朝官员的公费,便只有在京官员支领。不过,跟俸禄逐年发放不同,公费按月发放。

  按照记载,除户部官员由宝源局支付外,其余官员由所在衙门统一汇总到所在部门。公费在每个月十一号发放。

  具体的数字,仍没有固定。《大清会典》记载:“宗人府左右宗人,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左都御史均月支公费银5两,以下官员按照品级和用度,支取公费银四两到一两不等。”整个京官每月领取的公费,在一两白银到五两白银之间。

  这笔公费银基本还是落入官员私人腰包居多,处理公务较少。到晚清的时候,情况又有变化。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曾奏请朝廷,将直隶道府州厅的各项陋规,一律改为经费。

  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地方上,也开始有专门的公费制度。到了1906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后,公费制度又再进一层。

  次年,东三省,奉天省开始陆续推行公费制度。到1910年,清朝资政院还推行更详细的京官和地方官公费清单,各省也跟着推出自己的公费标准。不过,这些都只落在纸上,还没有在实处推行,大清就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官员什么职位才能够雇佣师爷?随便什么官都可以吗
上千年前,中国就有协助官员处理事务的幕僚。清朝时,依然沿袭这一习惯,并且达到一个高峰期。幕僚在当时,常被称为“师爷”。他们之间有一套极为严密的关系,或者师承,或者以血缘联系。有可能是一个家族,一个地方聚集。“绍兴师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些幕僚并非是印象中那些獐头鼠目的形象。过去幕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对诗词歌赋极为擅长,甚至还有一些懂得科学、治理黄河的本事。而且,幕僚为了传承,也为了把自己本事留下,还会撰写逐级。如《佐治要言》、《续佐治要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幕学举要》、《办案要略》、《刑幕要略》等书籍,都是过去幕僚写的内容。不过,幕僚在清朝时也不属于正式官职。他们没有朝廷体制内的职位,属于官员自行聘请的助手。幕僚擅长的事务,大多更偏向实际政务。其中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刑名是裁决案件,处理人凡。钱谷是征收赋税,出纳经费。挂号是往来公文的收发,归档。书启是公私函...
·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要戴“项链”?清朝官员身上的“项链”是什么来历?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要戴“项链”?清朝官员身上的“项链”是什么来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清朝的官员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是规规矩矩的,衣服有讲究,帽子有讲究,反正都是非常的复杂的,那么不值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个清朝的官员是有戴项链的,大家都叫朝珠,那么这个朝珠有什么含义呢?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怎么回事吧!“朝珠”是什么,就是清朝那些大臣们脖子上戴得“装饰品”。看着是不是很熟悉?一些不知道它是什么的人,第一感觉就是佛珠。其实它是“朝珠”,而不是佛珠。朝珠的由来就是由佛珠转变而来的。因为清朝皇帝信佛教,所以就模仿佛珠弄出来了”朝珠“。朝珠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戴得,只有那些官至四五品之上的人才可以佩戴,这是一个象征。朝珠和佛珠一样,都有108颗。佛教的108颗佛珠,代表着108种烦恼。而朝珠却和佛珠却大不相同。它的108则...
· 揭秘:清代官员在什么情形下才能自称“奴才”?
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常见词汇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中国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是一个常见词汇。魏晋以降,常常作为贱称、卑称或詈骂之词,出现于历史记载之中。《晋书》卷1...
· 清朝官员服饰
贵族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像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亲王补服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勒补服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镇国公补服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奉恩将军补服,前后绣虎,惟衣裾四启。带用金黄色,凡宗室皆如之,觉罗带用红色。品官补服前后绣补子,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公爵、侯爵、伯爵补服...
· 清朝官员翁曾源
人物简介翁曾源(1834―1887),字仲渊,号斋、海珊,江苏常熟人,生于北京翁氏府邸。咸丰六年(1856)由监生恩赐为举人,同治二年(1863)中状元。因其为翁同之侄,人称“小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因体弱多病,未几即告病归里,以书画自遣。一度曾代上海县学和龙门书院批阅课卷。书法得翁同指导,临池不缀,日有所成。行笔洒脱,深具董书风格。翁曾源出生官宦世家,为安徽巡抚翁同书之子。自幼熟读经史,尤擅鉴别,在京期间,常陪侍叔父翁同至琉璃厂鉴赏,选购历代名家法帖。任京官时,屡受朝廷邀典,期将大用。惜体弱多病,未几即告归。一度曾代上海县学和龙门书院批阅课卷,藉以聊补。书法得翁同指导,临池不缀,日有所成。行笔洒脱,深具董书风格。常熟翁家,是闻名天下的名门望族。翁曾源的祖父翁心存,道光二年(1822)第二甲第三名进士,咸丰朝官至内阁大学士。“北京政变”后,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同治皇帝的师傅。同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