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如何看待古代的分餐制和现代的分餐现象?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2
转发:0
评论:0
如何看待古代的分餐制和现代的分餐现象?,商周时期开始,古代的贵族一直采取分餐制,以此区分地位的尊卑。普通的老百姓

  商周时期开始,古代的贵族一直采取分餐制,以此区分地位的尊卑。

  普通的老百姓“庶民”是不具备分餐资格的。

  汉朝时期出版的《易林》记载:

  “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乐相好,各得所欲。”

  也就是说,古代的分餐制只限于贵族阶层。

  《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里的“豆”指的是一种盛装食物的容器。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子的食物为二十六道菜,公爵官员为十六道,诸侯十二道,上大夫八道,下大夫仅有六道菜。

  古代时,只有天子及贵族才有资格“凭俎案而食”、“击钟列鼎而食”,其他人吃饭没有桌子(几案)的,都是席地而坐。

  盛装食物的餐具就放在铺垫上,称为“筵”,筵上设席。

  《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发掘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时,出土了“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餐桌。

  其中的一只“案”为长方形,长约一米,宽三十厘米,高为十五厘米,出土的时候,木案上摆放着酒具。

  略小于木案的“木俎”,上面摆放着猪排骨、猪蹄等食物,用来祭祀祖先。

  古代的分餐制度突出地位的不同,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史记》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有一次,孟尝君和门客吃夜宵,因为有人遮挡了烛光,一位门客认为孟尝君的食物和自己的不同,于是丢下餐具打算离开。

  孟尝君发现后,起身端来饭菜和这位门客比较。

  门客发现食物是一样的,大为惭愧,于是横剑自刎。

  此后,投奔孟尝君的门客越来越多了。

  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南唐贵族在几、案上分餐而食的场景。

  那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椅子。

  随着“胡床”、“胡桌”陆续传入中原地区,受胡人的风俗影响,贵族也开始出现了合餐。

  还有一种说法。

  宋朝时期,科举士大夫取代了传统的门阀士大夫,民间的合餐饮食方式逐渐取代了繁文缛节的分餐制度。

  宋徽宗赵佶《十八学士图》

  宋徽宗赵佶创作的《十八学士图》中,描绘了贵族在方桌上合餐的场景,说明至少在北宋时期,贵族阶层已经出现了合餐制。

  而现在,很多场合又逐渐出现了“分餐”现象,这其中的原因就涉及到卫生、礼仪、身份象征等等,也无可厚非。

  只是有一点,有的家庭日常吃饭居然也要分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如何看待职场抱团现象,古代官员如何应对职场?
职场涉及到工作和人际的各个方面,需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按时交付工作成果才能实现一个较为得心应手的工作环境。在中国几千年的帝王史中,古代官员都是在为皇帝工作,稍有不慎,轻则被罢官、流放,重则丢掉性命。那么古人是怎样应对职场的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图源网络一、“势”比“质"更重要据说当年吴三桂跟着老师洪承畴初定云南,洪承畴奉旨回京,此后吴三桂一直将洪承畴“不可令云南一日无事”的话奉为九字真经来施行。吴三桂以在云南周边制造社会矛盾的方式做了几十年云南的地头蛇。但这一招在康熙朝却不灵了。其中缘由就在于英雄造时事,时事造英雄。关键在于料势先机,按时势发展抓住机遇或规避风险。而洪承畴的九字箴言是基于当时的天下不太平,皇帝关注点不在云南,小乱自然可以让吴三桂留在云南。但之后天下祸乱平定,制造祸乱就违背了局势,自然是黯然收场。图源网络正是因为“势”的重要,才在一代一代中衍生出众多时势英雄。他们或...
· 历史上的分餐制:引入高足桌椅改变了进餐方式
据专家考证,在中国,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的历史久远得多。在宋朝以前,中国老百姓吃饭方式都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随着民族融合速度加快,高足桌椅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悄悄地改变,吃饭方式也在逐渐变化,于是全家人围坐一起共吃一盘菜的合餐制出现了,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轮明月,满桌佳肴,一家老少围桌而坐,举箸共食,其乐融融。这种在中国较常见的聚餐形式,就是合餐,也有人称之为会食。从平时居家饮食到节庆喜宴,大多如此。与此相对应的是分餐制,即把食物分到每个人的餐具中,各人独自用餐。其实,分餐制虽然现今较多存在于西方人的生活中,但并不是西方人独有的。事实上,我国分餐制的历史更悠久。宋朝以前是分餐制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碎片中发现,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于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那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这一点从文字造型中亦可看出,如“即”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在食器(...
· 古代有哪些习俗?和现代的一样吗?
古代是一个很重礼仪的时代,所以任何节日古人都有特定的过节方式,今天,我们盘点下古人常见的几个习俗一、晋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二、唐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 故宫这么大古代是如何防火的?现代和古代的防火手段有什么不同?
故宫这么大古代是如何防火的?现代和古代的防火手段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知道,古代的建筑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非常容易起火,电视剧里经常就有一处燃烧导致其他房屋也被烧起来的情节,而故宫建筑的结构其实也是如此,防火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毕竟也是明清皇家的居住地。那么,那样大的一个故宫,究竟应该如何防火?现代的防火手段和古代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今的故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红”博物馆,有众多珍贵文物,各式精彩展览,接地气之余还卖得一手好萌。在许多人眼中,正是单霁翔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古老的故宫变了样。白色上衣、深色裤子……24日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单霁翔,穿着依然朴素整洁。今天,他现身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分享故宫成为“网红”背后的故事。前段时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是热门话题。回顾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大火、巴黎圣母院大火造成...
· 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远在三千年前,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卜辞中还反映出人们已经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有关气象的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取得很大成就。下面只就我国古代对风、云、湿度和降水的观测以及在天气现象理论和天气变化规律方面的成就,作一个简略的介绍。风的观测和仪器远在殷代,已经有四方风名:东风叫“劦”(xiá);南风叫“”(kǎi);西风叫“夷”;北风叫“”(hán)。以后逐渐发展,到汉代已有二十四方位的称呼。唐代,李淳风《乙巳占》中有一张占风图,列出了二十四个风向名称,并且指出,这些方位是由八个天干、四个卦名、十二辰(地支)组合而成。”子”指北方,“午”指南方,“卯”指东方,“西”指西方。还举例说明怎样判定风向说:凡风从戌(西北偏西)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辰(东南偏东);风从辛(西偏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乙(东偏南);风从乾(西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