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为何叫“状元”?是怎么由来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8
转发:0
评论:0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为何叫“状元”?是怎么由来的?,86版的西游很经典,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西游中度过。可以说,这部

  86版的西游很经典,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西游中度过。可以说,这部剧影响了几代人。当然,在80年代,这部剧是完美无瑕的,但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剧其实也有很多瑕疵,比如孙悟空把玉帝吓到钻桌底,这就很扯了。

  还有唐僧父亲陈光蕊中状元的事,虽然出现在西游小说中,但若较真的话,历史上唐朝不可能有状元。

  状元一词,出现很早,但其本意不是第一名。早在西汉时期,当时天下选拔官吏的方法,既不是秦朝那样世袭,也不是后来隋唐的科举,而是“察举制”。所谓“察举”,顾名思义就是地方长官观察某人,发现此人可以为官后,就举荐给朝廷,然后朝廷就会“辟召”,也就是征召此人做官。

  被“辟召”的人,需要带着长官的举荐书,即“举状”,去朝廷报道。“举状”中不止一人,大家排名不分先后,都在上面。这些即将做官的人身份是百姓,百姓又称为“元元”,既然是“举状”之中的“元元”,所以他们也叫“状元”。

  这个时候的“状元”,只是被举荐做官的人,而且不止一位。

  也正是因为“状元”的本意已定,所以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学子,即便中了第一名也不叫状元,而是叫“榜首”或者“状头”。这两个好理解,因为“头”“首”都有第一的意思。

  新旧《唐书》之中就没有“状元”一词。今人所看的资料中,若有提及“唐代状元”等,都是五代两宋之后的文献,或者就是为便于理解而写。

  但是,唐末五代时,一些文献资料会用“状元”表示学子考中进士,但这里的“状元”并非第一名。

  会昌三年,王相国起知举,先白掌武,乃曰:“某不荐人,然奉贺今年榜中得一状元也。”——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

  既然说是“中得一状元”,显然这里的“状元”不是第一名,而是其中一个。这是为何呢?因为隋唐五代时,进士前三名录取很容易,而且也不止三人。

  唐初到宋初的三百年间,基本上每年一次科举,每次参加者不过三五千人。由于参加者少,录取者多,所以当时名列前茅没多少技术含量。

  宋太祖后期,科举三四年一次,每次参加的学子都一万多人。尽管录取的人也多了,但是总体来看录取难度是增大了,所以,这时候能上榜那真是惹人羡慕。这个时候,“状元”开始成为榜首第一名的称呼,但不固定。当时有些人还是会把上榜的人统称为“状元”。

  而且在公元973年之前,进士没有殿试,状元就是省试的第一名。后来宋太祖觉得这里面可能有私情,所以在徐士廉的建议下,增加殿试。从此,只有殿试第一名才是真正的状元。

  元末明初人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这部戏剧中,说到了蔡邕(蔡文姬之父)在上京赶考中了“第一甲头名状元”。其实这时的“状元”还不是第一名的意思,否则直接说“状元”就行,何必说“头名状元”?但在底层百姓的意识中,状元就是“第一甲头名”的意思,于是乎,状元从此成为“第一甲第一名”的专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科举探秘:状元不一定是殿试第一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可以说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最为光彩的一个名词。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王朝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但是你知道吗?在古代被称为状元的人,并不一定是殿试中取得第一名的的人。清朝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中写道:唐郑谷登第后,在《宿平康里》诗中写道,“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据考证,郑谷考中进士的时候仅仅是第八名,不是第一名,该榜的第一名是赵昌翰。南宋周必大也曾经写过《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两封信。据考证,叶适为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第二名,第一名是姚颖。清朝...
· 古代考中状元为何叫“独占鳌头”?
科举时代,经殿试由皇帝为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独占鳌头”。传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鳌是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鱼龙。另一种传说,鳌是汪洋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法力无边,能背负高山浮游,他原本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浆液,被罚到东海为鳌。总之,鳌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上古时代,老祖宗往往视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为保护神,其中的一种便是鳌。唐宋时期,在宫殿门前台阶上镌刻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又称鳌宫。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万乘之主的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御赐进士,荣耀之至,在“金殿传胪”大典、“探花宴”上出尽风头。明清时的“金殿传胪”,一般于殿试后两天举行。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进士们个个身着崭新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得意洋洋,分左右两班站在文武百官后面,毕集于金銮殿丹墀下。鼓乐声中,皇帝驾到升坐龙椅,群臣毕,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
· “郎中”名称的由来古代的医生为什么叫郎中?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古代的医生为什么叫郎中呢?我国古代医学尚不发达的时候,医术与巫术也总是纠缠在一起,分不清什么为医、什么是巫,医与巫往往合称为“巫医”。因此,“医”字的繁体就曾经含有“巫”字。唐代时,巫医的地位十分低下,民间流传的俗语谓:“床上看到的医生床下看是狗”。意思是人们患病在床时将看病的人当作医生,病愈下床后就将医生看成一条狗。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 清代未经县试乡试会试直接殿试中状元是谁?
清同治二年(1863年)状元翁曾源,并没有像其他士子那样,通过县府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选拔,而是一次性进入殿试,就揽得状元桂冠,实属罕见。网络配图翁曾源,字仲渊,常熟人。他的祖父翁心存官至大学士,叔父翁同龢为咸丰六年状元,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入阁拜相,同为帝师。翁曾源是翁同书之子,早年刻苦好学,但因为患有癫痫之疾,不能下场应试,经由科举博取功名。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憾事。谁知道,世间事竟有机缘巧合之处。咸丰八年(1858年),翁曾源的祖父翁心存出任上书房总师傅,成为帝师。这一年,翁曾源靠祖父之荫,由皇帝赐予监生资格。网络配图翁心存有四子二女。长子翁同书,即翁曾源之父;次子早夭;三子翁同爵,四子翁同龢。翁同书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进士,至咸丰八年(1858年)已经擢任安徽巡抚,成为方面大员。其时,陈玉成率太平军围攻定远,城陷,翁同书退守寿州。翁同书在寿州,倚恃团练苗沛...
· 驸马的由来古代帝王的女婿为何叫“驸马”?
驸马的由来:“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那么,公主的丈夫、帝王的女婿为什么称为“驸马”呢?其实,“驸马”最初并不是公主的丈夫,更不是帝王的女婿,“驸马”只是驸马都尉的简称,是两汉时期的官职名称。“驸马”一词的原始义是:古代几匹马共同驾一辆车,辕马之外的马都称之为“附”。《说文·马部》中有:“附,副马也。”段玉裁注:“副者贰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原来,先秦及两汉时皇帝出行多乘车,从安全角度考虑,为使行踪不让世人知晓,除将自己乘的车称为正车外,还设有许多和正车形式完全一样的副车,同时还特地设一个替身,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车”上。秦朝时,张良会同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阻击秦始皇,就因其只击中副车,秦始皇才幸免于难。“驸马”一词成为“驸马都尉”官名的简称,始见于汉武帝时(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当时,近侍中掌管正车的官称为“奉车都尉”,掌管副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