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元明清最高学府国子监简介 该机构在历史上的沿革是什么样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9
转发:0
评论:0
元明清最高学府国子监简介该机构在历史上的沿革是什么样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历史沿革

  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今南京),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建康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今南京),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今南京)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江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南京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年)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截止2017年已有711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洪武八年,在凤阳另置中都国子监。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撤销凤阳中都国子监,其师生并入南京国子监,此时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乐二年(1404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永乐二十年(1422年),南京国子监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渐衰退。

  顺治七年(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执金吾简介该职位在历史上沿革是什么样的
执金吾(yù),西汉末年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本名中尉。其所属兵卒也称为北军。地位较高,光武帝在民间时,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原因就在此。历史沿革西汉时中尉权力很大,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掌北军﹐和掌南军守卫宫禁的卫尉相为表里。武帝时设立八校尉,属中尉。原来三辅的军事首长是中尉,设中垒校尉后,以分割中尉部分权力。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于内史地区设置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等三都尉。至太初元年(前104)﹐分内史地区为三辅,分别置长史,中尉改称执金吾,至此其军事实权已被各个都尉分割,威风不在,而由皇帝总揽大权。王莽时改名奋武﹐东汉时复称执金吾。执金吾秩为中二千石﹐有两丞及候﹑司马﹑千人。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又式道﹑左右中候及京辅都尉﹐也与执金吾有相属关系。武库为制造和贮存兵器的机构。中垒﹑寺互﹑都船之下皆有监狱。景帝时﹐中尉...
· 六部尚书在历史上的沿革是什么样的机构简介介绍
六部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历史沿革六部六部,又称六曹。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后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汉代汉代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为六部前身。东汉尚书开始分为六曹治理国事,据古籍记载,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其中三公曹尚书分两人,称之为六曹。后主客曹分为南北两主客曹,但仍习称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六曹屡有变革。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
· 西楚简介该政权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即西楚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政权,也是介于秦汉之间的一个朝代,为鲁公项羽(姬姓项国后裔)所建(今江苏宿迁)。公元前206年四月,名义上统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国祚四年。秦朝末年,爆发农民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身为楚国贵族的项梁、项羽趁势崛起。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项羽率军五万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大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威震天下,名闻诸侯,被拜为诸侯上将军,拥兵雄厚,达四十余万。次年,项羽在咸阳分封十八路诸侯就国,自立为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率军出蜀伐楚,爆发楚汉相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合韩信、彭越,英布五十万兵马将项羽合围于垓下,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吕马童、杨武、吕胜、杨喜、王翳五人分割其遗体,灭亡。国号秦亡后,项羽分天下诸侯,以梁、楚地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因建都于西楚重镇...
·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
对天下百官的纠风监察机构自古就有,且一直为中央枢要。明代以前这类机构多称作御史台,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称都察院,清代沿用。古时御史台主官称御史大夫,明清两朝都察院主官叫左、右都御史。该衙署长官位列公卿,地位显赫,并非冷衙闲差。《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副丞相大致类似现今的副总理。西汉晚期,成帝刘骜仿效上古三公之制,于绥和元年(前8)把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职官地位又升了一级。御史台之“台”字有个说头儿。西汉时这个机构称御史府,成帝刘骜把主官升为大司空后,御史府日常公务改由副职御史中丞署理。东汉时,缘于御史中丞原来在内廷兰台寺(殿内藏书文牍奏章处)掌事,且御史大夫又转为司空,遂把御史中丞职掌的御史府更名“御史台”。所以后人亦称御史台为“兰台”。明代监察机构明朝的监察机构在开国之初就叫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秩从一品。太祖...
· 中亚浩罕汗国简介该汗国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浩罕汗国(Qo`qonXonligi;KhanateofKokand),中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核心地区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马尔吉兰、纳曼干等城的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其次为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版图包括今日的哈萨克南部部分地区、乌兹别克东部以及塔吉克与吉尔吉斯部分领土。16世纪、17世纪时,费尔干纳盆地属布哈拉汗国,后逐渐脱离其控制。1710年,乌兹别克明格氏族首领沙鲁赫建立以浩罕城为首都的独立国家。1760年(中国清朝乾隆二十五年),浩罕统治者额尔德尼曾归附中国。他的继承人纳尔布塔加强浩罕对费尔干纳的统治,并继续对中国称臣。在奥马尔汗和马达里汗的统治下,汗国进入鼎盛时期。它的疆域西北临咸海,包括锡尔河下游附近的哈萨克草原;东北扩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中国地区;南达喀拉提锦等山区领地。马达里汗多次侵犯中国喀什噶尔地区,竭力支持该地和卓后裔进行叛乱活动。在胡德亚尔汗时期,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