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中原的晋国,为什么会走向分裂?
众所周知,在东周王朝之时,被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其中的分界线便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其中“田氏代齐”使得曾经作为齐国王室的姜家失了国,取而代之的是国内贵族田氏,“三家分晋”则是作为晋国四个把持朝政的卿族,相互倾轧,赵魏韩三族将智氏灭掉了,随后又瓜分了晋国国君领地,建立了赵魏韩三国。
曾经有人推断,如果雄霸中原的晋国不走向分裂,那么秦国将会被统一的晋国死死的锁在关中,无法东出,如果晋国有明君的话,那么处于天下中心的晋国,北可伐灭弱小的燕国,西可灭亡穷苦的秦国,南可蚕食雄踞南方的楚国,东可威逼富庶的齐国,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可惜,历史并不存在假设,晋国最后走向分裂,分裂之后的晋国成为了三晋,无法将秦国锁死在关中,反而被秦国逐个击破,成为了秦国东出的踏脚石。
那么,为什么称霸中原的晋国最后走向了分裂?晋国最后一位国君又去哪了?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称霸中原的晋国最后走向了分裂?
晋国走向分裂,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卿族实力强大,而作为宗室的公族实力弱小!
在西周伊始的分封制是“天子建国,层层分封”,天子分封诸侯,授予土地和人民,而诸侯也要向下分封宗室子弟为卿大夫,授予卿大夫土地和人民,并让其出任要职,或是掌握兵权。这种情况在其他诸侯国比比皆是,例如秦孝公让自己的哥哥公子虔出任秦国上将军,统率全国兵马;秦惠文王让自己的弟弟公子疾接替伯父公子虔出任秦国上将军,执掌兵权,让另一个弟弟公子华出任大将,为秦国开疆拓土;楚顷襄王拜自己的弟弟公子子兰为令尹(相当于相国),逼走了宗室老臣屈原;魏王拜公子无忌为卿大夫,总领朝政;齐威王让自己的弟弟公子婴为相国,在公子婴死后,又拜侄子公子文为相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是偏偏晋国是个例外!
荒淫无道的晋献公在“骊姬之乱”中,逼死太子申生,把公子重耳、夷吾逼离晋国,大肆宗室,使得宗室力量大减,从此不在任用公子、公孙为卿大夫,史称“晋无公族”。后来即位的晋国国君因为公族力量弱小,已然无力辅政,于是便大量起用异性大臣辅政,到了晋文公的时候,更是形成了六卿制度,从此之后,卿族日益强盛,公族则是江河日下,开始把持晋国朝政。到了晋定公之时,范氏、中行氏逐渐没落,被其他四大卿族倾轧之下,不复存在,六卿演变为四卿。
晋出公之时,四大卿族公然开战,在长达数年的大战之后,骄横跋扈的智氏被灭,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封地和国君领地,周王室承认赵魏韩三家的诸侯身份。
历史进程是这样的:
公元前四百五十三年,赵魏韩三家灭掉了执政的智氏,晋出公借兵齐鲁讨伐三家,大败,晋出公死于逃亡路上,晋国公室彻底名存实亡。
公元前四百零三年,周威烈王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但此时晋国国君领地仍有曲沃、绛等十数城。
公元前三百七十六年,晋静公被赵魏韩三家罢黜,晋国公室被一举消灭,国君领地被瓜分,晋国灭亡。
那,晋国最后一位国君又去哪了?
从古至今,亡国之君的命运总是十分坎坷的,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也是这般。晋静公即位之初,赵魏韩三家已成诸侯,不再为晋国之臣,即位的第二年,就被赵魏韩三家罢黜,国君领地被三国瓜分,晋国走向灭亡。
因为赵魏韩三家分晋过程之中,矛盾重重,于是之后便战乱不断,身为亡国之君的晋静公饱受其害。晋国灭亡之后,晋静公被安置在了魏国的屯留,赵成侯十六年,韩国攻取魏国屯留,迁晋静公到端氏,赵肃侯元年,赵国攻取韩国端氏,又把晋静公送回了屯留。
至于这位亡国之君的最后去向,《史记》中曾有过一段模糊的记载——“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这里的昭侯应当就是韩昭侯,而这里的悼公绝非是韩昭侯,也不是早已死去的晋悼公,只有可能是居无定所的晋静公。也就是说,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极有可能是死在了自己的妃子手里,而这位妃子,也是三晋安插在已然的晋静公身旁的一颗钉子,晋静公终究还是死在了三晋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