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季孙氏为什么能找到会跳“八佾舞”的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7
转发:0
评论:0
季孙氏为什么能找到会跳“八佾舞”的人?,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变革时代之一,“礼崩乐坏”的事情自然也是层出不穷。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变革时代之一,“礼崩乐坏”的事情自然也是层出不穷。而春秋时期最有名的一个“礼崩乐坏”时间就是“季孙氏八佾舞(天子专用舞蹈)于庭”,孔子对此事的评价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不过奇怪的是,“八佾舞”是周天子专用舞蹈,当时会跳八佾舞的人基本都在东周的都城洛邑。那么在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春秋时代,“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季孙氏家族是从哪里搞到会跳“八佾舞”的人呢?

  西周初年,刚刚推翻商朝大约三年的周武王病逝了。因为继位的周成王年龄太小,所以西周当时实际上的天子摄政的周公。周公是周武王的四弟,也是西周开国“十大功臣”之一。但周公此时面对的局势却非常艰难。

  由于武王伐纣很大程度上是打了商纣王一个冷不防,而并没有真正消灭商朝的政治军事力量。周武王将原来的商朝旧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然后将三地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封在边上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周武王去世后,“三监”不满周公摄政,联合武庚发动了席卷大半个天下的叛乱,史称“武庚之乱”。周公费了很大力气才平定了“武庚之乱”,而史学界基本认为“武庚之乱”实际上是西周的第二次开国战争,影响大于武王伐纣。

  在平定“武庚之乱”的同时,周公还为西周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涵盖了政治、伦理、文化、道德等等各方面,史称“周公制礼”。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心中最崇拜的伟人就是周公,周公在中国历史上也被尊称为“元圣”。

  因为周公对西周的贡献实在太大并多年实际摄政,周成王说:“不敢以周公为臣。”所以在西周时期,周公的陵墓和死后享受的各种礼仪待遇都是和天子同一级别的,周公的封地鲁国也被特别允许在祭祀周公时使用八佾舞。

  正因如此,鲁国从西周初年开始便拥有会跳“八佾舞”的人。不过按照礼法规定,鲁国的“八佾舞”在祭祀周文王和周公时使用,鲁国国君都不能使用“八佾舞”,更不要说只是大夫身份的季孙氏家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找姓扶的人
我是湖南省冷水江市的扶波,据我知道的在冷水江也就只有一个地方有姓扶的,其他的地方也就不知道了,所以想请版主多告诉我点其他地方呀?毕竟自己的姓对于自己意味什么呀?同时也想知道那些地方有自己的族人呀?
· 释奠佾舞
历史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对于释奠已有记载:“元嘉立学、裴松之仪、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国古代诸侯用舞的编辑,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轩县就是轩悬,是中国古代诸侯乐队的编制。这是历史上乐舞并用祭孔仪式的开始,之后各朝代祭孔的规模和乐舞均有不同。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时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献礼”的项目,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唐朝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采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佾舞源自宗庙宫庭雅乐舞,舞者称为“佾生”,佾是队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与宫庭乐舞相同,释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武舞又称...
· 季孙氏的结局
季孙氏的结局季孙氏的最盛期在季文子、季武子两代,季平子虽然得到叔孙、孟孙两家的援助,击退昭公的进攻而幸免覆没,但季孙氏己有衰颓之象。这时的敌人主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不是来自名义上的上层,而是来自掌握实权的下层。定公5年,季平子一死,就有阳虎之乱,季桓子有三年多形同。因此,在阳虎之乱平息后,季桓子害怕自己的采邑再被家臣据以叛乱,甚至一度同意毁去费地的城墙。孔子有一段着名的话,说礼乐征伐若是“从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验之于鲁国,则“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孙氏至哀公时已经相当衰微,盛世难再,虽然还有外伐颛臾之事,但正如孔子所言∶“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随着《左传》记载结束,季孙氏世系的明确记载也就中断了。战国时期的活跃人物大都是个人,而不再见有如春秋时期那样绵延的家族。春秋之后,季孙氏传人有“季昭子”,童书业推测∶“春秋以...
· 揭秘: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之间的斗争
公元前572年的一个晴朗的早上,位于中原以东地区的鲁国迎来了新任国君鲁襄公。在瞬息万变,权力更替日趋频繁的春秋战国,哪怕是想成功预测十年后的政治格局,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三桓家族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终将有权力的轮回,终将有人会成为实质上的宗主。宣公、成公时代的两朝元老季文子已是到垂暮之间,而叔孙氏和孟孙氏都有新的人物出现,叔孙氏由叔孙豹统领,孟孙氏则由孟献子掌管,当年叔孙侨如扰乱后宫所引发的鲁国,为三桓家族的凝聚共识提供了巨大基础,在季文子的主持中,三桓家族成为铁三角。非三桓的公族,也各有各的发展,归父被赶出国门之后,落魄的东门氏已经改名换姓,成了子家氏;像臧氏这样的小公族还是牢牢地做着国君的死党,鲁国的内部局势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稳定。季文子居功至伟,因此其子季武子当仁不让成为鲁国最大权臣。而一件大事的发生彻底改变了鲁国的命运,那就是季文子,叔孙豹,孟献子这样既专权又尊重国君的三桓领袖...
· 三桓指什么?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三桓历史鲁国源自周武王弟周公旦。武王封周公于鲁,而周公不就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其子伯禽是第一代鲁公。鲁公伯禽之后若干世,传到鲁惠公弗湟(又作弗皇、弗生)。惠公的继室声子生长庶子息(又作息姑)。而后惠公听闻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于是娶之而生子允(又作轨)。惠公薨,声子身为继室,比其他妾室尊贵,而息年长,于是执政。但是惠公因仲子手有夫人之文而娶她,隐含立其为夫人的意思,所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