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他因皇上的笔误,从无名小卒升为二品要员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8
转发:0
评论:0
他因皇上的笔误,从无名小卒升为二品要员,大家都知道,除了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基本上每个人的命都掌握在了权力的手中。然

  大家都知道,除了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基本上每个人的命都掌握在了权力的手中。然而朝廷百官一生的仕途以及命运更是牢牢的握在了皇帝的手中,也许一道口谕就可以决定百官的生死,一纸诏书就能决定百官一生的仕途。不仅如此,皇帝对于百官任免的态度则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兴衰。

  而大家也都知道,在古代一个官是升是降,在早年间是世袭制,即根据他的家世决定的。然而在我国有了科举制度以后,一位官员的仕途就跟科考以及为官这么多年的功绩来决定的。然而在清朝却有一位幸运儿,他的仕途高升并不是因为他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也不是有多大的才能,而是因为皇上的一个不小心。

  在清朝晚年的时候,同治皇帝对于百官的仕途是非常随意的,不再看他们有没有功绩以及才能而是全凭着自己的喜欢。也许今天看他顺眼了就送他一个大官,今天看他不顺眼了就让他辞官回家。然在这些人里面也有不少幸运儿,因为皇帝的一个喜爱而获得了高官厚禄。不过有一位却和大家都不太一样,他是因为皇上的笔误,而从一个无名小卒一下子跃升为了朝廷的朝廷重臣。

  他就是晚清时期的挂印总督陈春万,其实他早年间是在左宗棠大人的麾下当兵的,因为不仅力大无穷而且在和敌人斗争的时候又敢于拼命,所以受到了当时将领们的青睐,并多次的向左宗棠举荐他当一个官儿。然而大家都知道左宗棠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见到陈春万大字不识两个,头脑又比较简单,所以便没有重用他,只是给了他一个营长的小官。然而在后来朝廷削减用度的时候,他也被朝廷辞退了下来,而此时的他已经穷困潦倒了,回家的路费都没有,这个时候他便想到了左宗棠,想要去寻求大人给个差事混口饭吃。

  而他刚到了大人的府上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以及款待,这让他内心非常的惶恐。当见到左大人以后连忙跪下说:大人,小人只是想要寻求一份差事,还请大人成全。而此时左宗棠却连忙将他扶起说:陈大人不要开玩笑了,你已经是二品大臣,比我官大,不用跪我。在清朝的二品总督是隶属于皇帝管辖的,不需要再去经过别的部门向皇帝递交奏折,可以说他当时的官职是非常大的。

  他的人生真的是充满戏剧性的,因为他上位完全就是一个意外。原来当时皇帝命左宗棠举荐几个人当总督,然而左大人在左思右想下还差一个人,于是便把他的名字补上,谁知皇上正要去勾选名字的时候,却不小心把朱笔的墨汁滴到了他的名字上,而皇帝又认为这是天意,就这样他当上了二品大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无名小卒
【成语】无名小卒【成语】无名小卒【注音】wúmíngxiǎozú【释义】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近义词】无名鼠辈、芸芸众生
· 年羹尧是如何从奴隶晋升为权倾朝野的大将军?
历史上年羹尧确实有给雍正皇帝密折专奏的权力。这个权力只有雍正皇帝手下极少数的心腹大臣才可以拥有。不过,这是皇四子胤禛成为雍正皇帝以后的事情了。问题在于,皇四子胤禛手下的这个“奴才”到底是怎样崛起的呢?年羹尧发迹史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生年不详(一说生于1679年)。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清朝政府规定,“包衣”家奴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他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进士。年羹尧考中进士之后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庶吉士和院中各官一向绝大多数由汉族士子中的佼佼者充任,年羹尧能够跻身其中,也算是非同凡响了。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又很快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这时的年羹尧才30岁左右。对于康熙皇帝的格外赏识和破格提拔,年羹尧感激涕零,在奏折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到任之后,年羹尧很快就熟悉了四川通省的...
· 乾隆大力度:50多名要员人头落地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调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甘肃地瘠民贫,是全国最穷的省份,每年户部都要调拨巨额款项购买粮食,以抚恤灾民,供应当地满汉驻军以及救济新疆之需。为节省国库开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特准甘肃及外省商民纳粮捐纳监生,就地解决缺粮之急。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甘肃省内外商民赴甘买来监生头衔后,并不要求千里迢迢进京入国子监读书肆业,但他们已享有与秀才同等的权利,可直接参加乡试进入官场,也可以监生资格加捐职官。因此,捐监一途是当时富裕商民子弟入仕的...
· 身为朝廷要员的董承因何竟栽到了“家奴”手中
小不忍,则乱大谋。很多时候,家奴是不能随便打的。无论你曾经对他有多么大的恩德,而他对你又是多么的俯首帖耳,都不能因其犯下过失而一时冲动,甚至失去理智做出影响大局的事情来。到头来坏了大事不说,弄不好还会因此丢掉性命、祸及家人。网络配图在《三国演义》中,身为国舅的董承就犯了这样一个低级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永远都无法挽回了。想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天子的汉献帝已经是名存实亡。面对曹操肆意欺凌,献帝羞愤难当,但碍于曹操势大,爪牙遍布朝野,献帝只好密书“衣带诏”,并将其交付于国舅董承,让董承暗中联络反曹之士,勤王护驾,诛杀国贼。面对献帝的一再叮嘱,董承自然不敢大意。因为刘备、马腾早已离开京城,董承只能与王子服、吉平等人商议。计议良久,最后决定以为曹操看头疼病为名,用毒药将曹操杀死。按说,像这样的一件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个人身家生死的机密大事,董承应该是极其秘密的。至少,在没有正式实施计划之前,所...
· 历史揭秘:康熙皇帝朱批上的“笔误”
导读:古往今来,除了不会写字的人之外,人人都会写错字,当然也包括笔误。而康熙帝在奏折上写错别字,似乎也不是什么新话题。那么,康熙帝的错别字有什么值得深思之处吗?这一天,康熙帝打开一份奏折,是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718年1月11日)巡抚李发甲所写,奏报湖南秋收丰裕、十二月初四至初八瑞雪盈尺等。对于此类奏折,康熙帝一般都写“知道了”三个字。可不知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竟然写成了“知道子”。他也没有多看一眼,就将朱笔批过的奏折装回了套封。李发甲乃至今天的读者看到“知道子”三个字,第一反应,肯定是——呵,笔误。的确,康熙帝在奏折上所写的“知道了”,至少一千三百次以上,只有这一次写错了。这是笔误无疑。“奏折(折)”亦是康熙帝朱批的常用字,但有两次写成了“奏习”。这也是笔误吗?网络配图晒晒朱批上的“笔误”仔细翻看康熙帝的朱批,会发现有不少错别字。康熙帝是用繁体字书写,以下除个别情况,只用简化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