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孟子家里穷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92
转发:0
评论:0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孟子家里穷吗?,孟子家不穷,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他是官二代,孟子出自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孟

  孟子家不穷,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他是官二代,孟子出自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孟孙氏印把子在手,秉持鲁国朝政上百年,三年清知府,都能十万雪花银,百年的积蓄更是非常了得,所以他们能有一栋乡间别墅,导致父亲去世以后,他和母亲仉氏还能靠着收租快乐的生活。

  有房产,也有稳定的收入,放在现在,大约也就这样过了,但孟母是个很要强的女人,她不肯让日子就这么平庸下去, 一门心思要将儿子教育成才 ,好恢复先祖孟孙氏的荣光。

  一

  可要教育好儿子就得有个好的教育环境,乡间别墅虽然清净,但位置靠近公墓区,风水上很不吉利,而且儿子整天学着别人祭祀、跪拜,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个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虽然能当官员、富豪的座上佳客,赚不少银子,但搞迷信不应该成为孟孙氏后裔的人生追求,孟孙氏的后裔应该成为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于是孟母说:“这地方不适合居住。”

  乡下不适合居住,自然要选择城里,传闻广西的别墅换不来北京的厕所,因为房价存在着巨大的差价,可孟母却连眉头都不眨,一出手就付了现款,找中介在城里买了套商品房。

  乡下的别墅到底卖了还是租了,史书上并没有说,但我听说,最近房租上涨幅度赶不上房价上涨幅度,因此,乡下别墅孟母大约也是卖了的,本来就有钱,再加上又卖了别墅,日子自然能过得跟咸鸭蛋一样——闲的要命,富得流油。

  何况城市繁华热闹,成长环境与乡下不同,儿子能见不少世面,见世面就能思维开阔,思维开阔就能考虑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遇事能首鼠两端,不钻牛角尖,养成这样的习惯,将来从政则非常有利,因为政客说话办事, 一向都是非常模糊、含蓄的。

  从乡下跑到城市,而且还非常有钱,普通人自然是一步登了天的,可这样的好日子过了没几天,孟母就不开心了,因为她发现,中介原来是个骗子,说过的依山傍水就是依着座小土丘,傍着个臭水沟。

  而且地理周边环境也很不理想,靠近农贸批发市场,孟子这熊孩子整天哪儿都不去,就喜欢到农贸批发市场逛,学人家怎么卖菜,农贸批发市场里都是些什么人,腿上泥巴都没搓干净的菜贩子,我风水先生都不让你干,更何况当菜贩子,孟孙氏的后裔绝对不能只是这点追求。

  于是孟母说:“这地方不适合居住”。

  二

  二次眉头都不眨,换家中介,出现款在城里又买了一套商品房,农贸市场的这套房子怎么办,估摸着又卖了吧,因为卖大豆、蒜薹也能成为富翁,菜贩子们应该都很有钱。

  这次中介还算可以,换房换到了工业园区,来来往往的都是体面的城里人,孟子也学会些城里的规矩,开始了从乡下孩子到城里孩子的转变,孟母这下该放心了吧,可住了没几天,孟母又不开心了,因为她发现,工业园区的纳税大户是家屠宰场,那里的人沾着单位的光,一个个都很趾高气昂,孟子因此羡慕起来,把进屠宰场当成人生最高目标,整天溜进厂区,学人家怎么杀猪。

  当屠夫虽然不用花钱去市场买猪肉,而且还能炼出识别病猪肉、母猪肉、注水猪肉的本领,生活上极为有用,但吃大蒜的能跟喝咖啡的比吗,孟孙氏的后裔决不能就这点追求。

  于是孟母再次皱起眉头,说:“这地方不适合居住。”

  两次都在环境上吃了亏,这回找中介就上了心,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要对孩子成长有帮助。

  可中介一听这话就皱了眉头,他说:要想对孩子成长有帮助就得选最好的学校,要选最好的学校就得住在学校所在的学区,可是学区房要比普通地段贵的多,一平米多卖个好几万都是少的……

  话还没说完,孟母呵呵一乐:你在跟我说钱,你确定跟我说钱。

  再次眉头都不眨,现金支票随手就甩了出去。

  中介遇到大方的金主,自然非常开心,找房子很是认真,所以这次位置还不错,据说到了市重点一中附近。

  工业园区的房子该怎么办,估摸着还是卖了吧,因为工人们有本地户口,有公积金,夫妻双方能为了爱情,一离婚就有资格购房。

  三

  这趟换房,孟母总算满意了,孟子还真有学习的天分,能有样学样,整天学习别的学生读书、识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以后即便当不了官,也能成个自媒体人专心研究学问,孟孙氏的后裔应该就这样有理想有抱负,于是孟母终于踏实下来,不在为换房子操心,专心教育孩子上进,正因为在这样的努力下,孟子后来果然没当上官 ,当上了自媒体人,天天著书立说,成了个非常了不起的圣人。

  而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则跟他家换得起房子有关,否则,恐怕历史上不会有孟子,而只会有姓孟的风水先生、菜贩子、屠夫等等,虽然日子可能会过得不错,但中国历史得蒙受多大的损失啊。

  至于后来为什么再没出现像样的圣人,估摸着都是老百姓没钱,买不起学区房的缘故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孟母三迁的故事,证明了当时的一个什么道理?
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这个三迁,不是三次,而是两迁三地,是搬了两次家,住过三个地方的意思。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但是指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的故事,更证明了当代社会的一个硬道理。孟子小时候很调皮、贪玩,模仿性很强。父亲早逝,母亲守节没有改嫁。起初,他家住在几座坟地附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觉得这样下去对儿子的成长影响不好,于是,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搬到集市旁不久后,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认为这个地方的环境也不适合儿子成长,于是,孟母就带着孟子又搬了家。这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到这以后,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 孟子都有哪些故事?孟母三迁主要讲述了什么
孟子,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历史上学术成就唯一一个和孔子齐名之人,历史把这两人齐称为孔孟,把孟子和孔子所说的话称为孔孟之道。经过历史的发展,这个名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其仁义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伟大的圣人,一生在他的身上发生过很多不平凡的故事,当然最先令我们想到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这也是对孟子后来成就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故事。那么,知道孟母三迁讲述了什么吗?孟母三迁是关于对孩子教育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孟母对孟子的学业的重视,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为孟子提供适合学习的生活环境的事情,并对孟子严格的要求。另外,还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讲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礼仪的故事,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自己家人都要讲基本的礼仪;还有断织喻学的故事典故,主要讲得内容就是对自己的学业一定要持之...
· 为什么说文人穷?古代文人真的穷吗?
很多大名鼎鼎的文人都是穷死的,比如:李白、杜甫、柳永、唐伯虎、徐渭……可以说在古代文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那么古代的那些文人们生活过的怎么样呢,是否真的是文人固穷呢?《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滕文公下》也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君子仗义疏财,接济同乡可以说是一种作为,也是一种追求。大多数文人认为节操的重要性要比财帛更动人心。所以有的时候穷,应该是自找的。但是还是那句话“学而优则仕”。只要考中秀才,就能领到属于自己的廪粮,还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所以所谓的文人之穷,首节在于是否成官。否则类比现在想一想,我们出趟门的消费,路费,食宿等等,就十分昂贵,在古代,进京赶考都是以年算的,若是无财又不中,单这一趟就足够瞧了。所以这又衍生出来另一种风气。用杜甫举例:从开元十九年到开元二十九年年轻气盛的杜甫在首都长安过了十年“...
· 解析孟子离娄是什么孟子少时的故事
《孟子离娄》是儒家经典《孟子》当中的一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具体阐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在这里,孟子把他理想中的圣人君子的形象具体说明出来。比如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是因为君子时时刻刻把仁义知心放在心里,并且实施在行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很凶狠残暴的对待君子,那么君子一般不会轻易发怒,而是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错事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假如经过反省,君子认为是自己错了,那就会毫不犹豫的向冒犯他的人道歉,承认自己的过失,如果自己没有错,那也只是大笑一声,认为那不过是个莽夫,自己又何必与他计较呢,不会报复他,这就是儒家宣扬的以德报怨。在孟子的眼中,君子是个完美的人物,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说一个正人君子是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因为君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坦坦荡荡的,他心中无愧便不用害怕任何事。如果说君子有什么忧虑的事情,那就是忧虑自己的德行不够高,自己的修养还不...
· 重情重义的李勣煮粥侍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李勣,原名徐世绩,后来被李渊赐姓为李,又因为避讳李世民,改叫李绩。李勣先后辅佐过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位皇帝,出入为相,得到了三朝皇帝的信任。李勣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李勣煮粥侍姊的故事先今仍在流传。图片来源于网络李勣煮粥侍姊的故事大概是,李勣已经是唐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他的姐姐病种卧床,李勣为姐姐烧火煮粥,大风吹过炭火烧了自己的胡须,李勣姐姐就劝他,你是一个宰相,自己手下的仆人那么多,让他们做就行了,你何必自讨苦吃呢?李勣回答说,怎么可能没有下人去做这些事情呢,不过是姐姐你的年纪大了,连我的胡子都白了,想要这样长久的给姐姐熬粥也是不可能的了。弟弟为生病的姐姐熬粥本来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发生在宰相身上显得意义非凡了,李勣虽然身为宰相,家中很多仆人可以使用,但是他仍然亲自动手,在李勣煮粥侍姊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勣的重情重义,珍惜亲情,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李勣的人物评价中我们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