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春秋左氏传的作者是谁 为什么会众说纷纭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6
转发:0
评论:0
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春秋左氏传的作者是谁为什么会众说纷纭呢,《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一样,是我国第一部编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一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晋代杜预作《春秋经集解》,始把它与《春秋》合成一书,称为《春秋左氏传》。这部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但它的作者是谁?自唐代以来就一直众说纷纭,异见送出,今天终于知道了。

  一、左丘明著

  在我国现存的典籍中,最早提到《左氏春秋》这一名称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即《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认为孔子先作《春秋》,左丘明恐怕孔门学生走失孔子原意,因而作传。另一个最早提到《左氏春秋》的是西汉严彭祖。

  他在《孔子家语观周篇》中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认为孔子和左丘明同车到周太史那里看书,一个作《经》,一个作《传》,同时写作《经》、《传》。他们对《左氏春秋》为左丘明所作均无异议。其后桓谭的《新论》、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等,都根据司马迁的意见,肯定《左传》出自左丘明之手,说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是鲁国的史官。

  但自唐代起,关于《左传》作者却异说纷起。唐赵匡认为:《左传》作者绝非孔子同时之人,“自古岂止一丘明姓‘左'乎”(见陆淳(《春秋啖赵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义》)?宋叶梦得推测左丘明是“战国秦汉间人”(《春秋考》卷三)。郑樵认为左丘明为六国时人(《六经奥论》卷四)。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于是有人提出:《左传》比《国语》具有史学和文学的价值,司马迁为什么不说“厥有《左传》”。左丘明的著作称《左氏传》,他是姓“左名“丘明”呢,还是复姓“左丘”,名“明”呢(朱彝尊《经义考》)?还是“左”为官名,“丘”是姓,“明”是名呢(俞正燮《癸已类稿》)?等等。甚至怀疑左丘明是否实有其人。

  二、刘歆伪作

  在司马迁之后,第一个与《左氏春秋》有关系的人物是刘歆。《汉书·刘歆传》说:刘歆在秘阁(皇室藏书之处)整理古籍时看到了“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乃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并说“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曾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司马迁称《左传》为《左氏春秋》,而刘歆却名之曰《春秋左氏传》,并把它与《公羊》《谷梁》并列,认为同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刘歆对《左氏》倍加推崇,建议将它列于学官,这遭到今文博土们的反对,刘歆气极,挥笔写了一篇《移太常博土书》,引起两汉儒生围绕这个问题论争了一百几十年。

  到宋代,叶适据《汉书》大胆提出了《左传》是刘歆的伪作,清末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据此大加发挥,认为《国语》、《左传》原为一书,西汉末刘款オ从《国语》中分割出来,改为编年体,引史解经,目的是为了压倒当时的官学公羊、谷梁二家,其“无可比附者别出,仍其旧名,及旧体例,谓之《国语》”(梁启超语)。此说得到了崔适、梁启超、钱玄同、胡适、林语堂等人的支持。近年来,徐仁甫更力主此说,提出新见,推定“《左传》是西汉末年的作品,其作者为刘歆”(见《左传〉的成书时代及其作者》)。

  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因《国语》、《左传》两书文体不ー,记述相差,详略互异,文笔不同,根本不可能是从同一书中分割而成的。《左氏春秋》之所以改称为《春秋左氏传》,是汉代经文学家为附于《春秋经》而妄改其名的结果。汉人对《左传》作者是左丘明并无异议,也无人猜疑系刘歆伪托,刘歆“引传解经”,还遭到五经博士的反对、抵制,何能伪造《左氏传》!今人蒋立甫等都认为此说“不能成立"(《(左传〉的作者及成书时代考辨》)。

  三、战国时吴起所作

  清人姚鼐为解决诸说不通的矛盾,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根据《左传》中“于魏氏事造饰尤甚”,认为“吴起为之者盖尤多”(《左传补注序》)。章炳麟认为“《左氏春秋》者,固以左公名”。他据《韩非子》“左氏”为“都邑名”,吴起为“卫左氏”人,曾传其学,“故名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读》)。后钱穆据此及类似说法结论说:“此《左氏传》出吴起,不出左丘明之说也。”(《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辨》卷二)近代史学家郭沫若、童书业等也都主张此说。

  但今人杨伯峻不相信这一说法,他据《史记·吴起传》说:“吴起治国,用法家;善用兵,几乎战无不胜。大凡古代的真法家和大军事家,极少有迷信思想的而《左传》一书讲“怪、力、乱、神”的地方很多,其不是吴起所著可知。”(《春秋左传注)》前言)因而《左传》为吴起所作也难以成立。

  唐宋以来对《左传》这部名著的研究,代有人出。关于它的作者,除上述三说外,宋人朱熹怀疑“左氏是楚史倚相之后"(《朱子语类》卷八十三)。宋人陈振孙怀疑“非孔子所称左丘明”,而是另一同名的左丘明(《直斋书录解题》)。近人郭沫若推论左丘明就是左史倚相(《青铜时代述吴起》)。今人卫聚贤认为《左传》为子夏所作(《古史研究左传的研究》)等等。这些说法各有所据,各自成说。故《左传》作者究竟是谁?尚难以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怎样的典籍呢?
曹丕的《典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在它之前出现的文学批评著述,或从一种体裁着眼,如《毛诗序》:或就某一部作品立论,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序》,都不是从文学基本理论的角度来揭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范畴和命题的。然而曹丕的《典论》全文虽然仅有六百余字,但所论及的内容就已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文体风格特征的区别,作家的才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章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典论》所论及的问题虽有略引端绪,未及详伸言辩的不足,但它所提出的问题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成为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自觉的端倪。由于《典论》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它也就为历来的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方面的研究者所瞩目。从各个角度对该篇阐发文意或发掘其理论内含的专题研究可谓代不乏作。《典论》一书二十篇,有人认为“是曹丕做太子时写成的一部具有...
· 同样是汉朝的一部分为什么东汉的存在感会这么的低呢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刘姓建立的若干个汉朝举足轻重,完成大一统的只有西汉和东汉。虽然两汉被统称为汉朝,其实还是两个朝代。西汉的存在感比较强,有汉高祖、汉武帝、文景之治、昭宣中兴等,但说起东汉的皇帝,恐怕只有光武帝和汉献帝最为著名,东汉的存在感为什么这么低?秦、西汉和三国的知名度太高,使东汉黯然失色。秦朝统一天下及秦朝末年楚汉战争,在历史上无论是能人猛将,还是文学作品的渲染,都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时代。西汉明君很多,超越了大多数朝代,也是百姓生活最好、国力最强的时代之一。一部《三国演义》又把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传颂的尽人皆知,处在中间的东汉王朝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东汉的皇帝太年轻,12位皇帝中,其中9位未满16岁继位,也是皇帝平均年龄最低的朝代。大多30多岁就去世了,意味着刚亲政不久,还未来得及做出太多政绩,东汉的朝政基本上都由外戚和宦官把持。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永元之隆”后,东汉国力达到巅峰,此后几...
· 《读通鉴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系统评论历史的史论专著
《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系统评论历史的史论专著,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始撰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三十年(1691)告竣。此书在王夫之生前及殁后约四十年皆未公开流行于世。主要是由于清初文网甚密,王夫之有许多著作皆列入禁毁书目之列。至道光二十年(1840)始由其族孙王世佺刊成湘潭王氏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读通鉴论》方得以正式问世流行。同治二年(1863),曾国荃于金陵重刻《船山遗书》,《读通鉴论》,流传更广。1930年,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船山遗书》,《读通鉴论》始有铅字本。目前通行的是中华书局1975年7月出版的分段、标点铅印本,分3册。《读通鉴论》全书30卷,60余万字。其中卷1评论秦史,卷2至卷9为两汉史,卷10为三国史,卷11至卷14为两晋史,卷15至卷18为南北朝史,卷19为隋史,卷20至卷27为唐史,卷28至卷30为五代史。每卷根据《资治通鉴》所列帝王系统又分为...
· “立夏”:我国古代重要节日
5日是中国24节气中的“立夏”。民俗专家表示,立夏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风俗众多,有些风俗至今保留。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说,大多数古代节日习俗源于古代祭礼。殷商时代的宾日、饯日仪礼是每日都举行的,到了周代,祭日仪礼有了变革,被安排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样的季节转换时节举行。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这种迎夏的仪式是很庄严很隆重的。过去,民间还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收成,认为立夏这一天下雨最好。民谚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之说。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有许多有关立夏的习俗,有些习俗至今还保留。王来华说,我国民间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如在江苏扬州,立夏日有吃五香茶叶蛋、吃七家茶、不坐门槛、称体重等预防疾病之举。在我国民间,...
· 古人生活揭秘:我国的古代人是如何饮水的呢?
古时候,还谈不上环境污染,无论是河水、泉水甚至是下的雨水,人们也是直接饮用,从没担心会闹肚子。只有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才会把水烧开了饮用。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人们用什么盛水,又用什么容器煮开水?网络配图在人类生存的早期,水质主要取决于容器。在没有青铜杯、陶罐、瓷杯、玻璃杯之前的石器时代,即使人们身处毫无污染的天然泉水旁边,如果想喝一口热水,也不见得比现在营养卫生。那时候没得选择,不用纯天然的盛水工具,比如葫芦之类的植物容器或者动物类的蛋壳容器都不成,但这些根本耐不住高温,不可能放在火上面烧。先民们渴急了想出办法,把小石子烧得滚烫放入水中,终于喝到热水。好不容易熬到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足以把容器搞得眼花缭乱十足多样化,又轮到水不清洁了。白居易在长安做官的时候,早先住在常乐坊,几经周折,将近20年后搬到新昌坊。诗人姚合在《新昌里》云:“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可以看出,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