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 他们什么时候出现裂痕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6
转发:0
评论:0
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他们什么时候出现裂痕的,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八十):一日为师(上)在光绪的生命里,有一个对他而言非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八十):一日为师(上)

  在光绪的生命里,有一个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男人。

  同治帝驾崩后,刚满4岁的载湉入嗣皇统,成为大清第11个皇帝。从这一天起,曾经血浓于水的父母兄弟,都成了光绪的臣子。且在慈禧的干预下,光绪的生母被禁止入宫探视,生父醇亲王奕譞虽被批准辅导光绪学业,但也不得逾越身份,做出任何越轨的行为。这一切,都导致光绪与家人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慈禧对小时候的光绪非常严厉,稍有不如意,便大声呵斥。这让本性敏感柔弱的光绪变得更加内敛和孤单。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那位在毓庆宫给光绪传道授业解惑,又颇为和善的翁同龢师傅,便不出意外地成为小皇帝最为亲近和依赖的人了。

  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

  《崇陵传信录》中记载,光绪小时候很害怕打雷,“上幼畏雷声,虽在书房,必投身翁师傅怀中。”两人在毓庆宫中,在学习之余,也经常有亲昵的玩耍举动,“(光绪)或捋其髯,或以手入怀抚其乳”,“故常熟在书房二十五年,最为上所亲”。

  当然,其时光绪还是一个小孩子,上面这些,都是出于本能的童真之举,我们亦无需过度解读。

  到后来,光绪甚至到了一日都离不开翁同龢的地步。有一次,翁同龢向光绪请假,想回江苏常熟老家扫墓,小光绪坚决不同意他离开。但是回乡祭祖,人之常情,翁同龢这个休假的权利,皇帝也不能剥夺。无奈之下,光绪只好答应让他休一个月假。但翁师傅临走前,光绪还耍小孩子脾性,要他立誓。

  “下月今日,朕与师傅相见於此矣。”

  或许在那时候,光绪也只能从这位老师身上,寻找些许缺失的父爱。对小光绪而言,翁同龢已经成为了亦父亦师的存在。

  然而,这位曾经陪伴着光绪走过了孤独的童年和青年,在其心目中占据重要分量的翁师傅,为何最终却被光绪视为仇雠,即便过世后,也得不到光绪的原谅呢?

  实在是有几件事,翁同龢不够靠谱,把光绪坑得太惨了。

  第一件事情,是翁同龢在甲午年间对日本坚决主战的态度。

  在大战之前,掌管北洋水师和淮军的李鸿章心知大清的军队有几斤几两,因此一直建议皇帝不要轻启战端,而寄希望于用外交手段平息纷争。

  但在当时,主战派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说辞。

  第一个原因,是太过高估自己。这一点其实李鸿章也有责任,他长年一手把持北洋军务,不让别人插手,导致朝中许多大臣并不清楚北洋的真实实力。加上老李以前整天向别人吹嘘他的水师什么“东亚第一,世界第九”,大家更以为大清的军队真的非常厉害。所以翁同龢也说,“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

  第二个原因,则是太低估对手。一些未办实务的大臣如徐桐等人,看不到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为日本还是过去那个落后的小岛国。张謇更直言称,“以日本蕞尔小国,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而免患。”

  那么到底打不打?当时慈禧忙着过她的六十大寿,没心思理这档子事,决定权落在了光绪手上。任凭李鸿章苦口婆心地哀求,但翁同龢是光绪的师傅,有和皇上“独对”的权利。当时光绪还年轻,被翁同龢慷慨激昂的耳旁风吹多了,一腔热血上头,咬咬牙就决定打了。结果大清惨败,赔了许多银两不说,还割掉了台湾、澎湖和辽东。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时候,光绪把肠子都悔青了。

  若说翁同龢是公事公办,这仗打输了其实也主要不是他的责任。但有资料表明,翁同龢之所以一力主战,或是出于私心。

  在甲午战端开启前,翁同龢的学生王伯恭曾入京拜见老师。王伯恭是了解北洋水师实力的,向翁同龢建言不可开战,反被翁嘲笑胆小。王伯恭进一步劝谏道,“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可放胆尝试。且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尔从事”,“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

  王伯恭此言,颇有过去郭嵩焘“循理而战”的意味。但面对学生的凿凿之语,翁同龢却回答道,“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这一则对话,记录在王伯恭撰写的《蜷庐随笔》中。从中可见,翁同龢主战的初衷,乃是为了“陷李”而整顿之,而不是以大局为重。这不论是因党争(帝后两党)还是私仇(翁同书被流放之仇),都绝非是出于公心。

  当光绪得知自己从小敬爱的翁师傅,竟是如此心胸狭隘之人时,想必是十分失望。从那时起,翁同龢在光绪心目中的美好光辉形象,开始出现了裂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光绪为什么到翁同龢死的时候都没原谅他?原因是什么
同治帝驾崩后,刚满4岁的载湉入嗣皇统,成为大清第11个皇帝。从这一天起,曾经血浓于水的父母兄弟,都成了光绪的臣子。且在慈禧的干预下,光绪的生母被禁止入宫探视,生父醇亲王奕譞虽被批准辅导光绪学业,但也不得逾越身份,做出任何越轨的行为。这一切,都导致光绪与家人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慈禧对小时候的光绪非常严厉,稍有不如意,便大声呵斥。这让本性敏感柔弱的光绪变得更加内敛和孤单。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那位在毓庆宫给光绪传道授业解惑,又颇为和善的翁同龢师傅,便不出意外地成为小皇帝最为亲近和依赖的人了。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崇陵传信录》中记载,光绪小时候很害怕打雷,“上幼畏雷声,虽在书房,必投身翁师傅怀中。”两人在毓庆宫中,在学习之余,也经常有亲昵的玩耍举动,“(光绪)或捋其髯,或以手入怀抚其乳”,“故常熟在书房二十五年,最为上所亲”。当然,其时光绪还是一个小孩子,上面这些,都是出于本能的童真之举,...
·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特别爱生气提醒自己要“静坐”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荐的结果,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翁同龢被人们误认为是“维新派”,而他后来被罢黜,亦被误读成“后党”的结果。但事实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颇为复杂,他能总揽大权,并非因政绩过人,而是靠其帝王师的身份,光绪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资源,因此翁同龢有极强的争宠意识,在具体问题上,经常窥伺上意,见风使舵,立场极为飘忽。在戊戌变法前,翁同龢的地位已经不稳,因他在甲午战争中是坚决的“主战派”,结果清军惨败,“洋务运动”多年成果虚掷,清帝国陷入空前的危机中。翁同龢主战,并不建立在对事实了解的基础上,而是他看出光绪想借此战扩张自己的权力,故主动奉迎君意。此外,翁同龢别有私心,刻意借此营造自己忠君、坚韧、不妥协的历史形象。甲午败后,翁同龢千方百计逃避责任,将失败的原因推到李鸿章的头上,认为李接战不力,甚至提议将其斩首,此外还称慈禧太后修颐和...
·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推荐人才时候曾经当面欺君
晚清末年,常熟翁同龢,仗着自己状元及第,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以一人而兼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督办军务处、户部尚书等显职,煊赫一时。然而这位翁常熟却是一个擅用权术的人,他的同僚吴县潘祖荫曾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未可全信之也。”潘祖荫又说:“吾与彼同时贵公子,总角之交,对我犹用巧妙,他可知矣。”这是说翁行事权譎,做事无准绳,即使在朋友之间,也不肯坦诚相见也。那么他对于皇帝、他的学生又是如何行事的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回护文廷式试卷之误。据当年任阳湖知县的李超琼日记载:常熟翁大司农同龢,今时所谓贤者也,然顷间闻赵伯含述其二事,殊为可诧:庚寅殿试榜眼文廷式策中“闾阍”两字,于“闾”字之下误书“而”字,遂改作“面”字进呈。后皇上疑之,问有无出处,同龢明知其因误,为瞒之举。乃以“似有所出”对,且曰:此曾有与“檐牙”二字作偶者。又本年大考,翰詹王懿荣《华林马射》诗中以“射侯”对“华...
· 恭亲王临死前为什么劝光绪不能重用翁同龢?
为何恭亲王临死前劝光绪不能重用翁同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898年初,正当晚清时局内外交困之际,恭亲王奕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据太医所述,恭亲王病势沉重,从五月起就基本处于卧床不起状态。这也难怪,古今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没能逃脱自然规律,恭亲王当然也不例外。然而自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他内心依然惦念着大清帝国的未来命运,壮志未酬的奕䜣希望中国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可又担心没有良臣辅佐,皇帝独木难支,于是,在慈禧和光绪多次前往探病的过程中,恭亲王也抓住时机向两宫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尤其是在一次与光绪帝的谈话中,奕䜣更是对一班朝臣的才智品行表达了明确的意见。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病重之际,光绪曾亲自前往探视,并在病床前向恭亲王请教朝中大臣谁堪重用。恭亲王以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裕禄可任艰危回奏,可是当光绪帝问到一个他最为关心的人时,恭亲王的反应...
· 光绪皇帝问老师翁同龢:“你能吃得起鸡蛋吗”?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直属于皇帝,而出任此职务者多为皇帝亲自简任之亲信,亦或为八旗贵族与宗室。能进内务府的人,大多出自正黄、镶黄、正红三个满军旗系皇室。因此,除了个别大臣,内务府差不多被三旗世家所包办了,因此有了“视中饱舞弊,如奉明言”的现象。参照光绪朝的《大清会典》可知,内务府主要的机构有: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慎刑司、营造司等处,此外还有不少附属机构,如三织造处、内三旗参领处等。整个机构的规模相当庞大,几乎就像是推动整个清朝国家事务六部机关的缩影。曹宗儒在其《总管内务府考略》中,对内务府的职掌有一番评判:“……总管内务府衙门拟内阁,内务府大臣拟阁揆,广储司拟户部,都虞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