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郑和下西洋是多伟大的壮举?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9
转发:0
评论:0
郑和下西洋是多伟大的壮举?,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历时几十年,使明朝的威名远播海外,此举可谓前无古人。那么,

  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历时几十年,使明朝的威名远播海外,此举可谓前无古人。那么,人口数量如此庞大的船队,在出行时期是如何解决饮食、医疗等难题的呢?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史籍记载,在郑和船队结束远航的几十年后,曾有朝中大臣评价此事: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耗费银两几十万,船队人员损伤上万,纵然得到奇珍异宝,对国家来说并没有实际收益。由此可见,当初在船队上的减员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大多数都是战斗减员或船难减员,船员死于疾病的记录寥寥无几。

  曾经有名船上的士兵患了疟疾,由于这种疾病有一定的传染性,所有,其余船员提议将其扔进大海任其自生自灭。船队官员不忍,于是,给这名士兵一些生活备品,把他留在岛上生活。后来,在其痊愈后船队再次远洋之后回归中国顺路把他带了回来,这就是关于船员患疟疾的一例记载。

  实际上,在郑和船队中配备了医生百余名,相当于每十个海员中就有一名医生,这个医疗配置可谓史无前例。要知道在明朝的部队中,十万人才有四名军医。整个舰队中不仅医生数量多,行医水平也是极高的,船上医生大多选自太医院,还有一部分是从民间医术优秀的医生中征召。

  这种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医疗团队,足以应付船员们的大病小伤,甚至,还有余力去医治航线上其他国家的民众。

  讲罢医疗,郑和船队的卫生条件也是极高的,每艘船的空间安排合理,例如:将马厩设立在底层船舱,上层船舱用做会客等。这样的规划使得人员日常生活井井有条,大大降低了流行病的发生。优秀的卫生与医疗条件双管齐下,这也是西洋之行中鲜有大规模传染疾病的原因。

  我们知道,船队远行正处于明朝鼎盛时期,在人员和物资方面都“精益求精”。拿船队配给的必需品来说,当时的油盐酱茶蜡烛等都是按人头下发,十分充足。

  除此之外,历史资料中有记载,郑和的船队有专门的储水设施,可供一众人员日常使用,在平时经过大河小溪等地形还可以得到充分的补给。众所周知,饮食是航行中的重中之重,船里的食品仓库和厨房一应俱全,最终,食物水源得到了周全的保障,解决了船队出行的最大难题。

  并且,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这样一来,不光后勤,甚至连遇到危机之时前线作战的将领问题都解决了。

  郑和船队的伙食究竟有多棒?这里我们就来详细聊聊。

  舰队一路南下,所过城市均处于热带地区,温度普遍偏高,所以,除了经过城市补给的一些新鲜食材外,船上储备的大部分食物都是可以长久保存的。

  那时的明朝已经有了适合储存食物的加工技术,船上储备的食物大多是一些熏鱼腊肉、干蔬菜、油盐酱醋和果脯蜜饯,还有储存期较长的谷物豆子。当然,长期吃这些食品难免会缺乏营养,于是,郑和船队还有养鱼和家禽的船舱,甚至,蔬菜在船上都能用木盒种植,这也大大丰富了食物的多样性。

  航行过程中,会经过许多国家,所以,那些异域美食给船员们带来了口福。因为,航线覆盖面积广阔,所经的国家文化、地理、习俗等各有不同,所以,郑和船队可以在航行中品尝到多种多样的美味。例如:在一些信仰的国家,就能吃到不同做法的鸡肉羊肉,在一些特色国家如古里,船员还能吃到兔肉鹿肉,可以说,这许多美食当时在大明朝可是吃不到的。

  之前我们讲到,新鲜食物给海员们提供的维生素是至关重要的,而新鲜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就是水果。东南亚盛产热带水果,这我们都知道,当时的郑和船队可以品尝到椰子、芭蕉、甘蔗和西瓜等等。并且,这些新鲜水果使船员患败血症的几率大幅度降低。

  食物精良,身体健康,当时在郑和船队上的船员们的航海待遇可谓极高。由此可见,舰队上的管理人员水平颇高,能将这么多船员的饮食、医疗、调度、人力配给统筹规划的十分合理。若非如此,郑和也不可能完成七下西洋的大业,要知道,这在当时世界上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举动。

  远航者,心中必有星辰大海,满怀壮志,后勤的保障使船员们再无后顾之忧。有了强盛的国力基础,精良的人员配置,运筹帷幄的管理人员,郑和的西洋壮举怎能不成?

  从各个细节中我们都可以见到,明朝能将国家之名宣扬到西洋各国,确实有着强横的硬实力。公元1433年,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李约瑟曾这样评价道: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人类征服海洋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出使“西洋”(今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婆罗洲等地)的壮举。中国的造船业和海上航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许多外国商人从海道来中国经商,大都搭乘比较安全的中国海船。到宋代,中国的航海人员开始把罗盘针使用到航海上,这就给远洋航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3世纪初,中国已使用十樯十帆的大海船。明朝初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内得到相对的安定,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扩大贸易往来,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统帅巨大的船队到“西洋”各国,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内太监。因为他既有能力,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明成祖选中,负责远航。从1405年到1433年,他率船队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总共到过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南到爪哇,西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非洲东海岸,...
·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
· 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有多庞大?郑和下西洋简介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关于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各家着述记载不一,出入较大,兹将诸书所载,有关郑和历次出使的人数,综合排比如下:第一次是永乐三年(1405年),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是27800余人。《明史。职官志。宦官》记载是2万人。而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是永乐四年(应为三年),37000人。第二次是永乐五年(1407年),各书均未记载。第三次是永乐七年(1409年),根据...
· 郑和下西洋
背景郑和以前的中国海洋活动明成祖画像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有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近年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长11.4丈,宽3.3丈,比近两个世纪后的郑和宝船小。它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个船舱,隔板厚达10至12厘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块木板榫接而成,并与船肋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舱内采用水密舱壁。宋船曾采用榫接、铁钉加固、船板缝隙中填塞捻合物的办法,来保证船的坚固性和水密性。可得知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明朝海禁一艘明代福船明朝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二百年海禁,开海时期只占二十五个百份比。郑和下西洋时的永乐年间,海禁政策甚至较洪武年间更为严苛。永乐二年(1404年)诏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五年(1407年)甚至在安南也实行海禁:“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海禁是一项锁国性质的国策,严格...
· 郑和下西洋
[郑和像][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保庙][郑和下西洋海船复原图]/div>(郑和船队最大的海船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宽型船体的设计,体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船队航行中兼用天文与水罗盘导航。)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海内,耀威异邦,抚剿逃亡海外的臣民,获取异国珍宝奇货,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起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郑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宇三保,回族。祖父与父亲都从海路到过教圣地天房(今麦加),郑和自幼受到家庭探险精神的熏陶,为他日后出海远洋打下了基础。明初郑和人宫做宦官,囚靖难立战功,赐姓郑名和,人称“三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诏令郑和与副使土景弘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队总共27800多人,分乘人船62艘,小船200余艘。船队满载丝绸瓷器等物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刘家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