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孟达的悲剧结局早在那一刻就注定了 此后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1
转发:0
评论:0
孟达的悲剧结局早在那一刻就注定了此后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要说刘备如何从一个卖草鞋的小商贩混成了一方霸主,除了自己有能力之外,更多的是

  要说刘备如何从一个卖草鞋的小商贩混成了一方霸主,除了自己有能力之外,更多的是身边人的鼎力支持,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就是刘备的老班底,除了关张二兄弟,还有孙乾、赵云等人,这些人也是后来刘备打江山的重要助力,这帮兄弟出力最多,当然大功告成以后,获得利益也最多。

  第二股势力则是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原本属于刘璋的部下,都跟随了刘备,例如孟达等人,最后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这部分人在诸葛亮的领导下,不知不觉中成了刘备集团的核心。

  要说刘备最依仗的还是自己的老班底以及诸葛亮的智囊团,不过归根结底益州派占据地利,人数众多,团结起来的力量不比前者小多少,对于刘备来说三方势力都需要,不能过于偏袒哪一方,对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了维持政治平衡,刘备一度启用法正,风头超过诸葛亮,同时也重用孟达,让这两个人成了益州派的中心人物。

  说起孟达这个人,无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对他的评价都不高,甚至十分贬低此人,除去小说渲染手法以外,历史上的孟达实力强劲,史料记载:“有一年天下大旱,孟达与法正二人走投无路,投靠了刘璋。”虽然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信息。

  首先就能明确这二人是投靠而来,不是益州的土著势力,他们对刘璋也没有多大忠心,后来的表现说明,两人在刘璋手下过得很憋屈,以至于刘备一到,两人就急忙迎接“明主”入川,显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随后就是两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很可能私底下早就开始谋划,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寻找出路,公元211年,刘备进入蜀地时正是他们两个奉命出城迎接,刘备打下了益州,说白了这三人私底下很可能相互串通,刘备大功告成后重重奖赏两人,将法正留在自己身边,把孟达派去镇守宜都,要知道自家兄弟张飞也只是个太守而已,两人属于平起平坐的地位,可见刘备对孟达够意思了。

  这俩人一内一外,益州派在他们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就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刘备集团内部发生了巨大混乱,公元219年,刘备准备进驻汉中的时候,曾让孟达攻打房陵太守蒯祺,此人虽然没有什么名声,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身份——诸葛亮的姐夫。

  要说诸葛亮能在南阳上流社会混得风生水起,离不开这个姐夫,古人与我们一样,没有物质基础支撑,再高的才华也无从施展,诸葛亮便是如此,如果整天为了生计忙碌的话,又怎么会有精力谈笑风生,而支持他一切活动的就是背后的家族势力,蒯祺就是诸葛亮的“背后靠山”。

  蒯祺祖上是大名鼎鼎的蒯通,到了蒯祺这一辈,混的相当不错,诸葛亮正是有他们的支持才活得这样潇洒快活,只不过孟达在攻打房陵的时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然杀死了蒯祺,显然是与诸葛亮正面交锋,至于孟达为什么敢这样做,最大的原因就是孟达所在的益州派,渴望崛起,刘备拿下西川,极力安抚当地势力,对法正、孟达等人更是委以重任,继而冷落了诸葛亮等人。

  诸葛亮对此也没有表现出抵触情绪,反而是暂避锋芒,不与益州派发生矛盾,然而对方却不这样想,益州派挤走诸葛亮以后,孟达自然膨胀了许多,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对他姐夫下了狠手,当然也有一个解释是孟达此举是为了向刘备施压,双方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摩擦,一旦到了那天,刘备会偏向哪一方呢?蒯祺这件事正是一个绝佳的试探机会。

  孟达夺了上庸之后,刘备似乎也知道他的心思,急忙派刘峰过来看着他,苦日子就要来了,要知道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太子”驾临,很明显就是之前的事情激怒了刘备,这是刘备做出的回应,如果没有任何表示的话,很可能就会激起荆州派的怒火,从而导致集团内部四分五裂,实际上刘封的到来,已经宣布孟达被盯上了。

  这对嚣张惯了的孟达来说不可容忍,心情可想而知,恰好此时,关羽被围困在樊城,几次寻求救援,演义中曾写道,接到关羽求助信息以后,孟达曾多次劝说刘封不要出手,说道关羽曾反对刘备收养刘封,于是刘封忌恨没有救援,实际上却是刘封与孟达都没想过出兵,给出的理由十分牵强,说是上庸刚刚打下来,还不稳定,大军不能轻易出动。

  按照孟达的心思推测,不肯出兵救援十分有可能,孟达在投降曹魏的时候,就说过自从刘备立阿斗为太子,诸葛亮就已经占据上风,自己的这些人都被排挤在外,包括刘封本人,这就话显然戳中了刘封软肋,甚至有人推算,孟达有谋划关羽的心思,以此来出一出心中的恶气,果不其然,关羽一死,孟达随后就改换门庭,后来又想着重回蜀地,结果被司马懿了却了性命。

  孟达逐渐从益州豪杰沦落为人人贬低的“丑角”,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孟达杀死诸葛亮的姐夫无疑已经注定了孟达的悲剧结局,此后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孟达是被谁杀死的?孟达死后葬在了何处
孟达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多舛的,但是也都是他自己做的选择。孟达字子度,他本来是字子敬的,但是他跟着刘备以后,发现刘备的叔父名字就叫做刘子敬。他后来改了名字之后一直在刘备的账下做事,那么他究竟在三国中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孟达是跟黄权有点相似,因为他一开始也是跟着刘璋做事,那个时候的刘璋非常自信,后来刘璋就想要请来刘备帮自己当谋士,但是黄权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是最后刘璋还是请来了刘备。刘璋在蜀地的时候对孟达还是挺器重的,因为孟达是个很会做人的人,在刘璋邀请刘备进入蜀地的时候,就让孟达去接的刘备。后来被封为了江陵太守。在刘备攻打益州之后,刘璋也投降了,这之中除了黄权一个独守城门,其他的郡县全部都归降了,黄权当然也不例外,在跟随刘备之后他就被封为了宜都太守一职。后来孟达的故事就在蜀地发生了,因为刘备自称汉中王,他派孟达前去攻打房陵,虽然房陵的太守被孟达给杀害了,但是刘备还是不放心孟达一...
· 计成达的悲剧
计成达评书《白眉大侠》人物九头神雕计成达中文名计成达别名九头神雕人物性格阴险歹毒、丧失人性武器宝剑门派:莲花门、师傅:“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于和(于九莲)大师伯:五宗十三派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字群生)二师伯:“疯上人,长发道人”雪竹莲师兄:金灯剑客夏遂良师弟:八臂哪咤罗宵身份:东海隐士、莲花门门人、武圣弟子、居住地点:隐居在东海小蓬莱碧霞宫党羽:金灯剑客夏遂良、八臂哪咤罗宵、阴光大法师、金掌佛禅、飞剑仙朱亮等人。人物信息编辑九头神雕计成达本是武圣人于和的弟子,武功高深莫测,可谓是武林中的绝世高手。后来,莲花门总门长飞云道长郭长达设摆八王擂要与开封府和上三门一决高下,写信送往东海小蓬莱碧霞宫请金灯剑客夏遂良前来相助,夏遂良见信之后派师弟九头神雕计成达前往,原意是让计成达帮忙调解门派之间的恩怨。哪知,计成达平日与上三门不和,借机联合五雷金刚道与公孙良等莲花门弟子来到莲花观,帮助郭长...
· 韩信的生死抉择改变了历史注定了悲剧
公元前204年底,韩信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占领了整个齐国的地面,威震天下,搞得项羽和刘邦都很紧张。跟刘邦要官,要做齐王,刘邦也不敢得罪,立马就准了。那么,韩信知足吗?这是个问题啊,人生走向哪里,往往都是受这个问题的影响。韩信知足吗?他知足,他从心底里感激刘邦,至少从史书上来看,当时的韩信对刘邦是忠诚的。《史记》上详细记载了,项羽的使者怎样游说韩信。这个使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韩将军啊,你不用感激刘邦,刘邦是靠不住的,刘邦这个人有两大缺点:一是贪得无厌。灭了秦朝之后,项王分封天下,完了,各就各位,多好啊,天下苍生不就都幸福了吗。刘邦呢,他觉得自己吃亏了,打下了关中,又来打项王,非得天下都给了他才行。你跟这样的人混,你想想自己能剩下东西吗?二是忘恩负义啊。刘邦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好几次,刘邦都落在项王的手里。项王都可怜他,没杀他,放走他。你别以为是他真自己逃的...
· 旭烈兀在争夺汗位的路上为什么走了一半就停下了?他是害怕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蒙哥战死后,旭烈兀立刻回撤争夺汗位,为什么走到一半就停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蒙哥在位九年的时间,干了两件事儿:一是清理了那些反对他上位的窝阔台家族的后人。二是发动了西征和南征。第二件事情还没干得完,他根本还来不及考虑汗位继承的事情,就突然死掉了。所以蒙哥死后,汗位由谁来继承,肯定是包括旭烈兀在内的,所有蒙古皇室成员,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在旭烈兀看来,他获得汗位的可能性,应该是最大的。为什么呢?蒙古的汗位继承方式很复杂。有祖宗传下来的幼子守灶制,有成吉思汗开始的上任大汗指定制。但不管是哪一种制度,都必须经过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召开忽里台会议,由皇室成员、贵族、藩属国的国王共同讨论推举。就算是老大汗指定的,如果在忽里台会议上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也不行。比如成吉思汗指定他的第三子窝阔台为大汗,但是成吉思汗死后,忽里台会议就没有通过,结果只能是拖雷监国,拖雷监国两年以后,再召...
·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
“钱荒”,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少了。那么,出现了“钱荒”怎么办?主流经济学者的建议很简单:放宽货币,降准,降息等等。但是,一个矛盾现象却被忽略:放宽货币之后,按道理,钱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反倒会出现“钱荒”呢?没有想到的是,“钱荒”恰恰是钱(纸币或铸币)太多而导致的。其实,钱多之后,反而出现“钱荒”这个现象,很早就有了。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民间谓之钱荒”。就有很多大臣、学者对“钱荒”现象感到非常疑惑。譬如,苏轼的弟弟苏辙就说:“……今所在铸钱数日益多,可谓钱轻矣。然而金帛米粟价日益贱,而钱之行于市者日益少,有钱重之弊。”另一大臣张方平也说:“自太祖平江南,江、池、绕、建置炉鼓铸,岁至百万缗。积百年之所入,宜乎贯朽于中藏,充足于民间矣,乃自比年以来,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万商束手。”两人的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官府铸钱多了,反倒发生了“钱荒”?并且,不仅民间“钱荒”,官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