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皇帝御驾亲征,打赢了却认输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0
转发:0
评论:0
皇帝御驾亲征,打赢了却认输,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宋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北宋在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宋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北宋在军事力量上始终是比较吃亏的,自北伐失败后,对待辽国的态度也就逐渐地转变为了被动防御。不过,宋朝的一步步退让并不能带来和平与安定,相反地,反而是助长了辽的野心,变得更加猖獗。燕云十六州本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但是自从这十六州落入胡人手中以后,中原也就无异于是光秃秃地暴露在了胡人的面前,中原所有的王朝都想要将其再次夺回来的。

  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也是为了这块地方。该地农业、手工业等都十分发达,尤其是与辽国本国的产业比起来,那更加是先进了好几倍,因此对于这块地方契丹是十分重视的,还在这里将都城都建了起来。

  萧太后掌权后,为了辽国的发展尽心尽力,也为辽打下了不少的基础。在公元一千零四年的时候,打着收复南关的旗号,萧太后联手辽圣祖大肆入侵宋朝,这次的战争来得猝不及防,辽军连夜发动战争,先是拿下了遂城,后又攻下了定州,最后绕道澶州,想要直接从该地过黄河,然后直取东京。前线如此战况,很快就传到了宋真宗的耳朵里,他十分惶恐,在几位大臣的建议下就开始考虑迁都的事情。

  不过就在这时,宰相寇准挺身而出,说只有真宗御驾亲征方可鼓舞士气。虽然其实真宗心中是一千一万个不愿意的,但是最后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当将士们看到皇帝亲临,士气果真是瞬间就高涨了起来,全部高呼“万岁”。

  突然起来的浩大声势也引起了辽军的注意。辽军这么远赶过来,其实也害怕自己的老窝被别人给捅了,因此也曾经提出过让他们退兵的条件,但是最开始的时候遭到了真宗的拒绝。同年十月,辽长期在外,导致粮草供应出现问题,于是就想要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率先攻打瀛洲,但是却一直没能攻下。后来辽军大将萧挞凛的军队也赶来了,就发起了冲锋。

  萧挞凛在与北宋的战争中频频获胜,因此他的心中也是充满着自负的,他完全不把宋军的这些守将放在自己的眼里,只带了几十个骑兵跟随他去巡视。就在这时,宋军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将其射杀。在得知了萧挞凛的死讯以后,萧太后内心十分悲痛,辽军的士气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记载,当时萧挞凛十分嚣张地叫阵,适逢真宗北上亲征,一个士兵看见萧挞凛的样子十分愤怒,他说:我来解决他!于是就搬来了极具杀伤力的“三弓床弩”,然后就对着城下一顿乱射,没成想竟然就这么射中萧挞凛,而且由于这弩箭威力实在惊人,因此即使是英勇如斯的萧挞凛也被一命。也正是机缘巧合之下将其射杀,从而扭转了战局。

  两军对垒时就会有让将领叫阵的做法,不过正常情况下是不能伤害叫阵之人,但是也不排除会有人在敌将叫阵的时候将其射杀。只不过这种做法因为不公正并且比较卑鄙,因此也就为人所耻。但是在战场上也有着“兵不厌诈”的说法,若是能够得到好的结果,也是不在意使用了怎样卑鄙的手段的。

  如今敌人的主将就出现在自己面前晃荡,如此轻易就能够收割的人头,又为什么要放弃呢?原本在城上指挥作战的官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名为张环,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射杀萧挞凛这一举动,扭转了场上的局势。

  萧挞凛的死亡对于整个辽军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辽军士气瞬间跌落,但这时宋朝寇准已经亲自上城指挥作战。在这次作战中,辽军也遇到了问题,虽然之前他们频频获胜,因此长驱直入,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战线过长导致粮草无法及时补给的问题。

  精明如萧太后,她又怎会不明白如今所面临的问题呢?所以在出兵之前她就已经想好了,最后是胜利或是和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住自身利益即可。现在,看见目前情形对己方不利,她也立刻做好了和谈的准备,于是便立刻派人前往澶州表达想要和谈的意思。

  巧就巧在这一做法刚好也正中真宗的下怀,虽说真宗北上亲征,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恐慌无比的。一见对方想和谈,那么他也马上表示可以和谈。不过,当他的这个想法传到寇准的耳中时,寇准立刻就去找真宗,表示现在正是可以将其一举拿下的好机会,许多将领都觉得现在宋军的士气正旺,是能够拿回燕云十六州的好时机。但真宗却先害怕了,一心只想和谈以后快点逃离战场。

  于是朝廷方面就分裂成了两派,一派就是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还有一派就是主和派。主和派的官员不断煽动真宗议和,不仅如此,他们还攻击起了寇准,说他拥兵自重不管皇上的想法和安危。无奈之下,寇准只得同意和谈。两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最后也就剩下条件问题了,真宗表示只要不是割地,无论要赔多少钱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由于辽求和心切,也没有狮子大开口。

  最后终于结束了辽宋之间四十多年的战争,而且还增进了文化交流以及贸易发展,只不过这样的和平却使得双方都不再重视军事发展,最后被金所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班主认输甘唱白戏
从前,有个省班戏演得很好,价钱也贵,每本要百块大洋。这一天他们在新昌县城(即今江西宜丰县)演出,忽见一头裹围巾脚穿草鞋的农民来请他们进山演戏。班主瞧不起山里人,便说:我们演唱本戏文,你们看得懂吗农民说:山里也有知书识礼的人。班主笑道:看来你也知书识礼喽。你若做得出一副戏台上的对联,我送你十本戏。农民怕他说话不算数,班主说:我们立字为据,但对联第一个字要嵌做戏二字。若做不出,要双倍戏钱。农民同意,当下请人立字为证,并摆上文房四宝。农民略一沉思即挥笔写道:做中有古,古作今观,观不尽花花世界戏半是虚,虚从实看,看起来事事入情此联不仅按要求鹤顶嵌字,而且又从第一字拆字入手,概括戏剧艺术的特点,既切演戏实情,又含人生哲理。班主只好认输,白演了十本大戏。现在这副对联还常被一些戏台传抄选用。戏是繁体戏字。
· 皇帝在什么情况下会御驾亲征?皇帝御驾亲征有什么好处?
皇帝在什么情况下会御驾亲征?皇帝御驾亲征有什么好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我国古代和平年代虽然说是相对来说比较和平,但是每个朝代里都会有一些战乱,尤其是边境地区,经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古代皇帝御驾亲征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御驾亲征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以下三种情况下皇帝才会御驾亲征,大家知道该是哪三种情况吗?第一种,鼓舞士气。前方的战士打的水深火热,胜利即将在望。皇帝御驾亲征,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一下对方的气焰,让对方知道我方皇帝都来了,天子御驾亲征,这场仗,他们必胜无疑。皇帝御驾亲征,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的士兵以鼓舞士气,告诉他们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胜利就在眼前,另一方面也为了告诉敌方的士兵,让他们赶紧弃械投降,商量求和条件吧。第二种,没有适合领兵打仗之人。有的朝代,战争频发,各个大将都出去打仗去了,突然间又有敌人攻打城池,看看整个朝堂,皇帝实在是找不出人来打仗,无奈之下,皇帝只...
· 中国皇帝为什么不爱御驾亲征?原因是什么
西方的国王爱御驾亲征,比如古代希腊、波斯的国王,每次出征都是亲披盔甲上阵,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英国狮心王理查,更是索性死在亲征异域的路上。但是,中国皇帝似乎更习惯养尊处优,亲征这种事,除了少数开国皇帝,基本当它不存在。而且,御驾亲征的皇帝,严格军事意义上打赢的只有一个。一、失败的御驾亲征者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继位后,总要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下几个军事才能出众的开国皇帝,选择了御驾亲征。汉高祖刘邦一生南征北战,典型的马上皇帝。他当了皇帝后曾率20万大军亲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的骑兵团团包围在白登山七日日夜,差点做了俘虏,还是靠陈平献计向单于的阏氏行贿才脱险。隋炀帝杨广,有文才有武略,当晋王时曾经统兵灭陈,但他当了皇帝后,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都遭到惨败,以至于激起民愤丢了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奠定了大唐基业,毛泽东赞誉其“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他当了皇帝后,不顾李...
· 皇帝御驾亲征会出意外吗?历史上有哪些御驾亲征胜利的例子?
皇帝御驾亲征有什么好处?历史上有哪些御驾亲征胜利的例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历史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中,常常有着"御驾亲征"的剧情。所“御驾亲征”,顾名思义便是皇帝亲自披挂上阵,前往前线参与战争。当然,鉴于君王身份的尊贵性,他们很少真的参与两军的交战,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起到鼓舞士气,表达朝廷对将士们支持的作用。当然,凡是战争就会有胜有负,即使是皇帝御驾亲征,也常常出现""的情况。比如刘邦亲征所遭遇的"白登之围",刘备亲征在夷陵惨败于东吴陆逊,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被俘等等。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帝王御驾亲征成功呢?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曾因轻敌而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这一败绩为日后汉朝对匈奴的屡次妥协和遣使和亲打下了基础,实在称得上是刘邦生涯的一大污点。然而,在刘邦被困白登之前,他的御驾亲征是节节胜利的。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将韩王信封到与匈奴接壤的北方,让他...
· 侯伯文:了却父亲的遗愿
全国政协委员侯伯文秉承父志,在香港设立了“侯镜如助学基金会”,并首先在其父的母校河南大学设立“侯镜如奖学金”,自1999年起,连续20年每年提供4.5万元经费,奖励40名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侯伯文表示,设立助学金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他为父亲完成遗愿的使命,更在于帮助贫困学子成才。记者:您父亲对教育的热衷是否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侯伯文:影响是必然的。我父亲出生于河南永城县侯楼村。那里曾是河南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当地之穷,从当地流传的“四眼粥”之说,可见一斑。何为四眼粥呢?父亲告诉我,“四眼粥”就是一碗米汤飘着几粒米粒,喝粥时,一低头,两支眼睛倒映在清汤中,两眼可以望见两眼,因而称之为“四眼粥”。清贫让我父亲一生保持生活俭朴的习惯,至去世时,睡床和书桌还是建国初期最简单的木制家具,而家中的一对藤椅,使用多年,是他生前用塑胶绳补了又补的。多少年来,我父亲都保留着农村最简朴的生活习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