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曹魏政权为什么不能长久?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3
转发:0
评论:0
揭秘:曹魏政权为什么不能长久?,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2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还师洛阳,或许是因为多年的征战让曹操身心疲惫,或许是关羽此前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让他心惊胆战,曹操在洛阳忽然一病不起,并因此重病不治,病逝于洛阳城中。世子曹丕听闻这个消息后,当即从邺城赶到洛阳继位丞相与魏王之位。为了尽快的登基称帝,曹丕从东汉末年时期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为了迅速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并稳定政权局势,曹丕笼络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并打击异己势力,同时他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还让忠于曹魏的夏侯惇为大将军,更是联合孟达收复了上庸三郡。在此之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就此登基,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汉室因此而亡。

  事实上,早在继位魏王之初,曹丕就出台了两项政策,一项就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他这样做,就是要禁止宦官干政和宦人为官,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而第二项则是采纳了陈群的意见,确立了九品中正制,从而成功的缓和了曹氏与士族之间的关系,并因此取得了士族的支持,这为曹丕登基称帝奠定了基础。在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的权力从地方回归到了中央。不仅如此,曹丕还在称帝后坚持,他审理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同时他还剥夺藩王的权力,使得藩王的封地时常变动,同时也没有治理权和兵权,而且藩王的举动还会受到严格监视。可以说,曹丕接连实施数个新政,就是为了杜绝东汉末年宦官掌权,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后来曹丕有了士族的支持,他应该能建立一个稳定的魏国政权才对,但为何曹魏政权在当时并不长久呢?

  曹魏政权衰弱得如此快,与士族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士族兴于两汉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同时衰败于唐朝时期。在士族最为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三十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亡,并在此之现了八十多个帝王,而这一段时期不过短短三百六十余年,也就是说,几乎每四年多就能够出现一个帝王,每十年就有一次王朝的更迭,正因如此,分裂、政变与改朝换代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士族就是新的封建贵族,他们在地方上拥有大量人口与土地,因此他们有私兵与坞堡,而且随着他们权势的不断积累壮大,他们本能的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在他们头上,毕竟一旦有了这样的政权,这些士族的利益就会大幅度的减少。虽然曹丕与曹叡选择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与士族合作,但也因此让士族逐渐兴盛,导致皇族受到了限制,因此在士族叛乱时,宗亲势单力薄,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更何况在推行九品中正制后,虽然用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如此一来,士族力量不断强大,宗亲势力不断减弱,在此消彼长下,这样的政权自然不会是士族的对手,因此即便后来萧家选择重佛教对抗士族,北朝则靠诸个胡人的部落来抗衡士族,但只要士族还是强大的,就不可能建立起两三百年的稳定王朝,正因如此,曹魏政权才会如此快的衰颓。

  笔者认为,曹操用“抑豪强,重寒庶”的方式了士族,但由于曹丕为了登基而重新重用士族,导致曹魏政权无法长久,实在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司马昭为什么没有在世时篡夺曹魏政权称帝
三国之事始于东汉末年纷争,自刘秀开国创建东汉至三国开端已近200年时间,东汉(因刘秀所建王朝都城在洛阳,相对于刘邦建立西汉时的都城长安地理上属于东面,所以史学家也称之为“东汉”)也是继秦朝和西汉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时代,但王朝命运更迭始终逃不出历史规律的限制,自董卓犯乱后,东汉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特别是曹操掌控汉献帝后更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号令来对各地进行管制,只是当时的形势随着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状态,北方出现了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东南形成了孙权为代表的东吴政权,而西南地区则是刘备占领的巴蜀政权,其实一开始他们只是占据控制了这些地盘而没有称帝,自曹操去世后的当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而登基称帝,结束了大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此后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陆续称帝,三国局面正式形成。网络配图但随着曹魏政权中的核心人物曹丕去世后,魏国的国君更迭比较频繁,而且多...
· 明朝那么强为何不能长久?主要因为没能统治蒙古
1368年年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朝统治者被驱逐出中原。但元廷没有灭亡,占据漠北,被称为北元。虽然北元后主于1388年去国号,元朝不复存在,但蒙古人一直活跃在大漠南北,而明朝没能对蒙古建立长效统治,成为日后失国一大原因。明朝主要隐患是与其对峙的蒙古。所谓北边为上,东北边次之,这是明朝始终坚持的国防政策,因此有明一代重点防御蒙古入侵,整体策略就是防范、布控。为了防犯蒙古,明廷修长城、设九边,加强辽东到固原的防御,还利用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来牵制它的发展。洪武四年以后,着意经营辽东,以隔绝蒙古同朝鲜的联系。为此设立辽东都司,建立许多卫所。然而退居塞外的蒙古部落彻底失去了农耕经济的支持,他们迫切需要的铁器、布帛、茶粮等物资来源几被断绝,只能选择南下。明廷后利用这种不平衡的供给需求与政治利益挂鈎,以准许入贡和贸易的方式逼迫蒙古各部臣服。经过隆庆年间二十多年的冲突协商,双方达成“...
· 司马氏本是篡夺曹魏政权为什么却可称名正言顺?
提起魏晋,世人皆知名士之风流,但鲜有人留意那场盛况空前的哲学玄学大讨论,从正始之音开始,至东晋依旧余音绕梁。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馈,在当时,更与庙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在这场大讨论中,四本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陈寅恪甚至将魏晋清谈分为“四本论”和“竹林七贤”两个问题,其地位可见一斑。何谓四本?《魏志》曰: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所谓才,望文生义,自然是指人的才能;所谓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质言之,四本论问题,讨论的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关系,才性同与才性合相对应,才性异与才性离相对应,所以问题的核心便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是否统一的问题。网络配图在魏晋之交,四本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哲学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统治阶层选举和任用人才的方式,更决定了士大夫们在司马氏夺争中站在哪一队。持才性离观点的,都是曹氏;执才性合之...
· 司马氏本是篡夺曹魏政权为什么却可称名正言顺?
提起魏晋,世人皆知名士之风流,但鲜有人留意那场盛况空前的哲学玄学大讨论,从正始之音开始,至东晋依旧余音绕梁。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馈,在当时,更与庙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在这场大讨论中,四本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陈寅恪甚至将魏晋清谈分为“四本论”和“竹林七贤”两个问题,其地位可见一斑。何谓四本?《魏志》曰: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所谓才,望文生义,自然是指人的才能;所谓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质言之,四本论问题,讨论的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关系,才性同与才性合相对应,才性异与才性离相对应,所以问题的核心便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是否统一的问题。在魏晋之交,四本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哲学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统治阶层选举和任用人才的方式,更决定了士大夫们在司马氏夺争中站在哪一队。持才性离观点的,都是曹氏;执才性合之论的,自...
· 小牧、长久手之战
开战前因前因天正十年(1582年)6月织田信长、与其随侍森兰丸遭明智光秀叛变袭击,而亡于本能寺的大火中(详见本能寺之变);当时在中国与毛利家作战的羽柴秀吉,闻讯后迅速赶回并成功打败明智光秀,接着顺利地排除政敌柴田胜家之后,羽柴秀吉俨然成为织田家家臣中,最具有威望和实力的第一人(到天正十一年夏季时,秀吉的势力范围为: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志摩、近江、美浓、若狭、越前、加贺、能登、丹波、丹后、但马、因幡、播磨、美作、备前、淡路等二十国,及伊贺、伊势、伯耆、备中之一部分,总计约630万石,官位从四位下、官职为参议)。而此时,领有伊贺、伊势大部分及尾张三国的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亦日益感受到羽柴秀吉对他的极大威胁,担心沦落到和他弟弟织田信孝一样的下场;同时,亦由于他对羽柴秀吉有极大的不满(因为羽柴秀吉拥立织田信忠其年仅三岁的嫡子三法师为织田家家督)。于是织田信雄于天正十一年(1583年),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