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明代内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2
转发:0
评论:0
揭秘:明代内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要说明代宫廷一大奇景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要说明代宫廷一大奇景,那就是偷懒的皇帝一大堆了,可皇帝不作为,也并没有耽误大明帝国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样也没耽误这个大明帝国延续276年的国祚。

  这背后实际上牵扯到一项著名的政治制度,明代内阁制。

  皇权与相权之争的产物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之前,宰相制度在古代中国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简单来说,每个皇帝以及每个朝代都在做一件事,加强中央集权,也就是加强皇权,所谓乾纲独断令出一人。问题在于,当所有权力集中到中央的时候,帝国机器能否有效运转,还要取决于两件事,皇帝是否有能力,皇帝是否有精力。

  皇帝真不是好当的,工作量巨大。比如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奏章竹简有120斤之多,大约相当于5万字以上。雍正就更辛苦了,他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主要时间当然不是用来陪甄嬛了,而是在不停批阅各地送来的奏章,13年的时间里亲笔批阅过奏章达四万多件,每个奏折上都会写上雍正本人的亲笔朱批,这些资料在清宫档案里可以查到。

  有能力的皇帝,勤政一点没有问题。怕就怕没有能力的皇帝还总想时不时乱指挥,让朝政朝令夕改。碰上没能力又没精力的皇帝,国家怎么办呢?所以有了宰相这个职位。

  宰相可以分担皇帝本人的工作压力,同时,宰相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大臣们又能形成一个小集团,来制衡皇帝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或施政错误。这个制度设立之初的本意当然是好的,可任何权力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和扩展边界范围,这也使得宰相结党在所难免,而皇帝当然不开心有人分享自己的权力。

  这就是很多皇帝喜欢换宰相的原因,听话就让你多干两年,可干时间稍微一长就会广布党羽,门生故吏遍布朝廷,走路都开始飘的时候,皇帝直接会把人换掉。三条腿的不好找,想当宰相的人多的是不是吗?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猛人,带一帮更猛的人把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打得满地找牙。建立明朝之后的朱元璋,最不爽的就是一帮人天天在自己耳边聒噪,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做。他发现朝廷结党的风气实在严重,文武官员元老贵戚各有各的代表,各有各的圈子。一个政策的推行备受各种小集团的阻碍,而且宰相的存在就像个吸铁石,一堆大臣会为了前程而拼命巴结依附。久而久之,自己这个皇帝的圣旨能否真正执行,还要看宰相的配合与否了。

  这可让心狠手辣暴脾气的朱元璋极为不爽,手底下四任宰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只有徐达善终,其余三人皆因结党和意图谋反等罪名被下令赐死抄家。这让朱元璋完全对宰相和宰相制度失去信心,因为他觉得任何一个人,无论他道德多么高尚,意志力多么强硬,只要放在宰相这种位置,被腐化走歪路是迟早的事。

  既然这样,干脆把宰相制度给废了吧,其他人都信不过,老子就事必躬亲。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批阅奏札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每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内阁制的形成与壮大

  建文四年,内阁初设的时候,职责只是为皇帝施政提供咨询参考,没有实权。可毕竟天天跟皇帝走的近,于是渐渐壮大,到了明世宗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的时候,内阁的老大,首辅的权力已经是真正的宰相,内阁亦可压制六部。

  皇帝们虽然能力有高有低,有勤政有懒政,但他们都不是傻子,眼看内阁首辅的权力无限制膨胀,于是想办法给首辅和内阁准备了个“紧箍咒”,内廷司礼监。

  当时一道政令从拟定到批阅到形成圣旨颁布天下,最重要是两步,一个是票拟,一个是批红。

  全国各地的官员以及六部的堂官们把奏章汇集到内阁,内阁大学士们研究后提出建议,建议写下来就叫票拟。

  票拟会被送到后宫交给皇帝本人,皇帝把是否执行的批示用红色毛笔写在票拟上,这叫批红。可这点事儿皇帝也懒得干,直接交给宫里识字的太监干,于是有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还有司礼监最高职位,掌印太监。

  于是,明代皇帝最引以为傲的权力架构就形成了。国家大事的决策建议权是内阁,决定权在太监,互相制衡。太监一辈子只能生活在宫里,而且不能娶妻生子,怎么会有什么野心。就算太监作死作的太过分,比如刘瑾、魏忠贤之类,皇帝一纸诏书把他们赐死不过是分分钟的事。

  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权力思维,在明代皇帝看来,控制一个首辅,肯定比控制一群大臣要容易。再加上一个亲信太监天天不断给内阁找茬加以制衡,我这个做皇帝即便天天不上朝,天天不看奏章也能高枕无忧。

  首辅的任免权在皇帝手里,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的任免权也在自己手里,剩下的事,你们自己慢慢咬吧。

  明代皇帝真的懒吗?

  明代皇帝动不动就是几十年不上朝,真的就是甩手掌柜吗?其实也不完全是。其实朝会本来就不是天天都有的,更多是一种礼仪性质的,比如接见外藩使臣或者有重大节日或典礼什么的。皇帝根本不需要如此,他只需要不定期接见一下最重要的首辅及其他内阁成员就可以了。

  当然,内阁制度无论多么完美,都不能成为明朝皇帝种种错误行为的借口。毕竟他们是封建王朝的皇帝,不是君主立宪国家的皇帝或女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明朝督抚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自古以来,中国的封建王朝就一直都在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封建统治者清楚的知道,集权制的王朝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否则就会为国家带来无限的灾祸。不管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汉朝的推恩令、元朝的行省制以及明朝的地方三司制度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但中央集权加强的同时,势必也会造成地方管理出现运转时效呆滞等情况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朝的督抚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督抚由临时派遣到常设职务的转变督抚是总督与巡抚的合称,最早出现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这个时候巡抚也还只是临时性派遣工作。明朝巡抚官职正式成为常态开始于洪熙年间。“洪熙初,命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江南、浙江,还朝后复命广西按察使熊概为大理寺卿,同四川参政巡抚江南及浙江地方。熊概在江浙六个年头之久,不似以前的廷臣巡抚地方,事毕即复命。熊概还朝后,不到半年,宣宗...
· 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 古代社会制度对姓氏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姓氏的产生标志着婚姻观念的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过,姓氏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几经变革,跟着小谱来了解社会制度与姓氏发展之间有哪些关联。我国姓氏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图腾为原型,最早发挥着姓氏的功能。图腾崇拜的特点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姓氏源于母系氏族。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图源网络周朝建立以后,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诸侯数量激增,各诸侯以分封地为姓,因此,我国的姓在周朝有一个发展高峰期,且逐渐形成规模。周以前,姓氏作为贵族的特有标志,随着许多贵族的没落和更多贵族的崛起,宗法制度开始逐步瓦解,普通百姓也开始取姓氏,姓氏的来...
· 论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提要】周作人的关于“美文”的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他所说的“美文”开始近似于西方的Essay,后来又接近于晚明小品。但他就是在这种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借鉴、模仿、创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也是经典的“美文”思想的。【关键词】周作人;美文;现代散文;个人主义。Abstract:ThereisaproductiveanddevelopingprocessinthebeautifulessayofZhouZuoren.Hisbeautifulessayissimilartothewesternessayfirst,thentheessayofMingdynasty.ButhisuniqueandclassicessaythoughtdidhasbeenformedintheprocessofmixingthewesternthoughtandChinesethought,linkingthe...
· 揭秘:明朝的内阁制度怎么分割皇权
明朝的内阁制非常奇特,他与之先前王朝的制度大不相同。在明朝中后期中竟出现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特例。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朝初期太祖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大小事务由殿阁大学士们商讨后将最终方案通过司礼监递交给皇帝批红,最后实施。但此举无意间强化了司礼监与内阁的权利,以至于最后皇帝竟。甚至在李自成请求招降封王时,崇祯皇帝在文臣的反对下都无法做出自己的决策,以至于闯王攻破北京,明朝灭亡。自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近代资产阶级萌芽,苏杭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形式,而出身于富商家庭的士大夫阶层进入内阁,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将税款负担强加到农民身上。从而导致明末各地的农民起义。总的来说,一方面,内阁制度已经成为维护运转的重要支柱,内阁的运转,让皇帝不能再胡来极大的限制了君权。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大胆畅想一下,如果明朝没有灭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