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时候的打仗并没有像电视剧的那样 他们都是怎么打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20
转发:0
评论:0
古时候的打仗并没有像电视剧的那样他们都是怎么打的,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战争,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中国现在的古代电视剧因为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战争,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现在的古代电视剧因为其娱乐性质的局限、导演剧组的不专业,通常都是这样拍摄战争戏的,将领喊了声冲锋,后面的士兵就嗷嗷的冲上去了,然后各自为战,互相乱砍,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根本就不是。

  其实我想说的是,古时候打仗,即便双方军服完全一样,也照样可以打!而所造成的误伤并不会比现代战争多,甚至更少!

  

  原因有以下几点:

  结阵与熟脸。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时候打仗是要结阵列方的。

  我对具体的列阵人数并不清楚,但可以举个例子。

  打个比方,有个千夫长,假设其手下是1000个人。那么这1000人还应该再选出10个百夫长,百夫长下面再分,最小单位为10人或者5人。

  那么平时训练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来进行训练的。

  我没当过兵,但当过兵的应该知道,5人或者10人长期在一起训练,时间一久相互之前就会有一种认可和被认可感,说简单点,即便感情不怎么样,至少10人都混了个脸熟。这10个人,长时间在一起,对相互的不管是声音、还是体型都会逐渐的熟悉起来,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听声音就可以区别谁是谁。时间再长点,在100个人的队伍里,你即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叫出名字,但经常打着照面,100人之间,大家也会慢慢脸熟。偶尔你还会认识别的百人队伍里面的一些人和他们的小圈子。这些大家都应该可以理解。

  这最基础的5人或者10人最后组成百人方阵,百人方阵再和其他的百人方阵共同组成1000人方阵。因为最下面的10人或者5人因为长时间在一起训练、吃喝、睡觉,毕竟会产生战友之情,这种战友之情成为一种纽带紧紧的维系着10人的关系,哪个小弟被别的队的人打了,其他人都会替身而出去帮忙,当过兵的应该都深有体会。

  打仗的时候,这5人或者10人按照军队统一下来的方阵制度和另外9个队伍结成密集型方阵,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10人士官会随时和自己相邻的10人队伍领队进行协调沟通,随时根据上级下达的命令和战场情况,对所属10人下达作战指令,即便自己所属的百人方阵被冲散,5人队、10人队由一个人带领,大家仍然要保持团结,谁摔倒了、谁掉队跑不动了,其他人都要拉一把,不行的还活着的就背着也行,除非特殊情况,反正不丢下,5人生死同心。如果方阵被冲散了,士官会指挥次级小方阵尽快归队,重新结成方阵,不行就和其他10人队伍结成临时小阵型。而这些在平时的时候应该都会模拟训练。

  而在打仗或者训练的时候,百人方队通常都有统一的长期或者短期口号,用以鼓舞士气,如:“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之类。和敌人相遇的时候,敌人的方阵也在喊着其鼓舞士气的口号。

  而打仗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电视剧里面互相杀成一团,各自为战,互相乱砍的情况的,如果真的出现哪一边单兵各自为战的情况,那不好意思,说明这边的战阵已经被冲散或者溃散了,这边已经败了。试想,如果和你结队的其他人万一都被冲散了或者战死了,就你一个人身在没有照应的在乱军中,你会慌么?没有人看着你的后背,你还有什么勇气在如此混乱的局面里面杀敌,真出现这种情况,落单的士兵早就跑了!

  举几个古代打仗结阵的列子:

  打仗之前为什么要说,退后者斩?就是怕一人逃跑带动其所在的5人队伍也跟着跑,然后再蝴蝶效应导致整个方阵溃散。

  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要求出奇兵?而不是简单的正面刚一下就完事?就是为了力求奇兵的突然出现打乱敌方战阵,从而产生较大的波浪效应,使敌方整个战阵全盘崩溃。古代时候出现很多以多对少的局面,但往往人多的一边更小心,不随便贸然进攻,就是因为自己人多,结阵也多,稍微有点错误,就会导致崩盘。中国古代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或者战斗就靠的这个。

  结阵能力也是将领能力的表现,刘邦和韩信说,我只能带10万人,你能带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这里能带多少其实就是指将领的结阵能力。这里可见古时打仗,结阵是多么重要,而指挥结阵也不是你张三或者李四来就可以做好的,古时为将也不是你鞭子一指,小兵们冲就完事的。

  为什么有些兵家不求兵多而求兵精,一个原因,就是“人多了,指挥结阵麻烦!”

  为什么遭遇战上步兵这么难打骑兵?就是因为步兵结阵后保持阵型移动缓慢,骑兵可以发挥机动性来促成更多的战机,而步兵方阵很难跟上骑兵的节奏进行移动,只能被动防守,但骑兵很少会跟结成密集阵型的步兵方阵来打硬的,只需要到处游走,跟你打游击,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的什么的,步兵由此往往顾此失彼,最终暴露出你的弱点,一瞬间的击打就让你整个方阵崩盘,最后全盘击杀。

  所以,因为范围脸熟的连环纽带和密集结阵的原因,敌我双方都被很明显的划分开了。

  口令和旗帜

  看三国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张飞手下有人举着“张”的大旗,关羽手下就是“关”的大旗,还有其他的如“曹”“刘”等等。

  这些大旗一是向敌人和友军自报门号,一是凝聚自己手下士兵。

  不同阵营的大旗颜色或者款式通常会有较大的区别,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手下兵将们“跟着走”,另一个目的也是在列阵对敌的时候,告诉友军或者上级,“我们还活着”。

  旗子可能会每100个人一根百人旗,然后1000人又一跟旗。这个旗子也是他们百人队或者千人队的标识,试想在战场上,大家身高差不多,如果都不配备旗帜的话,总指挥就难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敌我在战场犬牙交错的形势,做出正确指挥。

  因此,打仗的时候,大旗必须拼死保护,如果旗手战死,那么就由其他活着的人继续抗,直到最后一个人,这样才代表你这个方阵被消灭了。而如果你的方阵人没死光,旗子先没了,那么自己的友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都会默认你这个方阵已经灭了,其队员和指挥心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而动摇全军军心。

  而每个方阵除了旗子,通常都会被冠名,如:龙虎、山鹰之类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皇帝的圣旨都是怎么开头的真的和电视剧演的那样吗
还不知道:圣旨开头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起圣旨,大家脑海里肯定会响起太监那句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我国古装剧的演绎下,似乎这八个字是皇帝圣旨的标准开头。那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不仅读错了,每个朝代的甚至还不一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是的确存在的,来源于朱元璋。朱元璋建国后觉得自己出身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那么根正苗红,觉得要给自己多加点头衔,才能称得上一国之君。在众多头衔中就有一个大家最最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接下来就容易理解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该这样断句才对。明朝时期才开始的“奉天承运皇帝”,那明朝以前的圣旨的开头都是咋样的?魏晋南北朝——“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唐朝——“门下”,因为皇帝的命令通过门下省发布的;元朝——“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蒙古族信仰长生天,这圣旨开头就要以长生天的名义了。皇帝的命令直到...
· 古代打仗都是怎么过河的他们都用什么方法过去的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半渡而击之”,意思是说要趁着敌方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此时敌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乱,援军又被大河阻隔,所以很容易将其歼灭在岸边。而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击,等敌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宋襄公号称仁义而不肯半渡而击楚军,结果楚军列好阵势,大举进攻,宋军寡不敌众,遭到惨败,宋襄公本人屁股上也挨了一箭,流血过多,重伤而亡。而韩信则半渡而击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全歼二十万楚军主力,一战而奠定了楚汉之争的胜局;马超半渡而击曹操,打得曹操狼狈奔逃,若不是许褚救驾,曹操早已魂断黄河;还有张辽半渡而击孙权,一战打爆东吴八大虎臣,威震逍遥津!因此,行军打仗时,如果快速过河,避免被对方半渡而击,往往成为一场战胜胜负的关键。那要怎么才能快速过河呢?如果河水比较浅,行军又很赶的话,可以直接截流而渡。这里的截流不是堵水,而是说直接踏马而过,而没有马的步卒则只有撑着...
· 对,没错,你还是又被电视剧,真的银子可不是像电视那样的
"我们年少都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古装剧,武侠剧,电视剧里面的银子真是亮铮铮,饱满满的,十分诱人,但是那是为了剧情需要,剧组故意把道具做得很精致,且十分吸引观众们的眼球,但那不是真正银子的样子,古代真正的银子并不长那个样。古代真正的银元是有些丑陋的,而且并没有那么饱满和闪亮,而且它们有很多样式,并非只有一种。正方形的,中间有一个凹槽,上面刻得有几个字,而且被很多人使用过还有些脏兮兮的。这是光绪年间的银子,是不是和电视剧上的差距很大呀。图中这个银元面值算相当大的了。这种银子的造型比较奇异,做工也相当复杂。是不是像一个碗,不是有一个词叫金饭碗吗?电视上的跟这个有些相像,但是差距还是有点大。
· 揭秘古代宫女的悲惨生活真实的状况并没有电视剧的那样好
你们知道古代宫女,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在古代宫廷来说宫女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群体,我国古代宫女真实的生活状态就是不管谁欺负都可以,简直跟畜生的生活没什么两样下场非常的惨。每天不仅需要伺候着主人的吃喝拉撒,有的可能会被皇上宠幸,但是宠幸只是一时的,往往不能长久,所以说宫女的命运还是比较可怜的。宫女这个身份早在封建时期就出现了,一个宫女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主人分配的任务,根本不公平,给我的事情全部都是又脏又累的活,这就是一个宫里最不想面对的事情。早在秦始皇时期,宫女的身份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仿佛天下的所有人全部都是皇帝的人,男人们需要为皇帝工作,女人们需要为男人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制度居然在那个封建的时期流传了几千年。几乎在哪个古装剧当中宫女都会出现,并且现在有许多选秀女的情节都是比较符合常理的,由于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差距,东汉时期在挑选宫女儿的时间是在8月份,皇帝会派出专门负责这件事的大臣们,挨...
· 历史上的宰相真的像电视剧里那样,对皇上俯首称臣吗?
华夏文明是我们中华儿女宝贵的财富,古代历史也被频频搬上荧幕供观众遐想。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古装历史剧中,皇帝被尊以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人能与其比肩。而被冠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宰相一般都是扮演辅佐皇帝,维系帝业的角色,那么现实中的宰相都是忠心耿耿,对皇帝俯首称丞的吗?我国的宰相制度始于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面对空前的广阔疆域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秦始皇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意思就是只有独揽大权方能保证疆域稳定。面对繁重的朝堂事务,秦始皇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等各处事务。其中的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难看出,秦始皇设立的丞相制度将丞相之职放置高位,以致丞相“总百官,揆百事”,位尊而权重。秦始皇的本意是想借丞相之手,统领百官,执掌朝臣事务,减轻自身重担的同时又可以聚拢朝臣,巩固统治。不想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拥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