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5
转发:0
评论:0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简直是弱爆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科举作弊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故事的一开始还得从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科举作弊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故事的一开始还得从一本书说起。名叫《曾广四书备旨》,这本书有什么特别呢?这本书它的特别的就是小,说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小编再给大家开玩笑。

  它的体积放在手上居然比手掌还要小。准确说就跟火柴盒差不多。但是这里面的内容保准让你瞠目结舌这本书的页,码竟然多达80页。再看一下字,有人曾经这样算过,全书火柴盒大小竟然多达20万字,每一页都密密,满满当当的。字小的跟蚂蚁头差不多。但是就这样每一个笔画却是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厉害吧!可能有人要说了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弄一本儿这项的小书没有什么,随便找一个文员就能搞定。

  南京有一位市民在清理祖上遗物的时候,在一双清代布鞋的脚后跟里意外发现的,这是清代的东西,令人疑惑的是,他的祖上为什么要弄这样一本小书?而且还把他藏在鞋后跟儿里。这就给咱们今天说的话题,和古代科场有关联。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是古代朝廷录用官员的一种制度。这项制度从隋炀帝创立开始。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啦。他有一个好处就是改变了以往重门第,不重才学这样的一个传统,让很多寒门学子得到了进身仕途名,垂青史的机会。

  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是他同时又是非常残酷的。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因为僧多粥少,宋代黄庭坚就曾经说过,当年他参加进士科举同考的人多达3000人,可是最后上榜的不到100人,也就是说考生当中超过95%的人,最终是要落榜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用这话来说,那是一点儿都不夸张。如果说落榜啦那怎么办呐?古代科举三年一次,唯一的办法就是,只有再等三年之后回去继续念书,三年以后重新再来。

  可这么一来科场里面就出现了很多滑稽的场面,什么样的滑稽场面呐?那就是白发童生,寿星举人。那是常常一抓一大把,爷爷和孙子同考的那也是大有人在,据清宫秘档记载乾隆59年的福建乡试,也就是考举人的,超过70岁的考生竟然有100多人,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一士登甲第,九祖光鲜新的风光,对于读书人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很多人终其一生,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考试。

  科举考试,僧多粥少竞争惨烈,而自己的书读的确实不是那么扎实,才情也不是那么高,天分不是那么够,那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让自己顺利的挤过这座独木桥呐?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就是舞弊。据史料记载从有科举开始,科场舞弊就随之产生。当然,朝廷是不允许舞弊的,不断出台新的制度来打击舞弊行为,而舞弊者,那不惜以身试法,前仆后继挺而走险,舞弊的手段是不断的花样更新,不断的生机。所以有人说,1300年的科举史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部舞弊和反舞弊的斗争史,而就在这部斗争史当,中所谓光怪陆离,所为让人瞠目的奇事,怪事,荒诞事,那真是一抓一箩筐,其中甚至充满了刀光剑影和淋漓的鲜血。那么古代科场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事呐?

  再说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科场他是怎么回事儿?是什么样子的?在古城南京著名的江南贡院,也就是科举考试的考场,主要是最后由举人考进士考贡生的一个考场,它始建于南宋,在现存的古代科场当中历史最悠久,号舍最多,又因为这里出的状元最多,光清朝就有58位,史称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那什么是号舍那?所谓号舍,就是一个挨一个大小不到三平米的小房间。

  考试的时候考生是一人一间,一旦开考号舍全部封闭好,考生在里面呆上三天,哪里不能去,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古代科举就是这么考的。号舍很简陋,不过在考生进号舍置前,这个程序就不简单了,从贡院大门到号舍之间,考生要经过三道大门,而每一道门都有兵丁把守,搜身,但凡在考生身上搜到作弊的东西,立马逐出考场,取消考试资格,接下来还有更严重的惩罚等着。

  进了考场之后那么考什么呢?早期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都是一些经书子集,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好在考试的时候你可以自由发挥,相对难度不大,清楚题目的意思就行了。但是在明朝以后的八股取士,明朝开始发明了写八股文,那麻烦就大了,他有元曲当中的一些成分,还有唐诗当中的一些内容,还有宋代意境形式上用词上,八股文,他是高度精炼,很难写的,不是说谁都可以做的正。因为这样科场舞弊的现象就开始严重了各种手段,那是花样百出,当然夹带最精巧的还得算咱们今天最开始说的那本小书,这本小书来头非常不一般,他竟然是舞弊产业化的成果。这样一说,舞弊还产业化了?是的,没错,你仔细看这本小书,可不是手工抄出来的,而是印刷出来的。当年有人为了发展舞弊的地下产业,竟不惜重金从德国引进了一种名叫湿印法的印刷技术,这才印制了这本小书。当然了书的售价,那自然是不菲的,除了这种作弊小书,古人还有还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舞弊高招呢?咱们接着朝下说,墨盒作弊的工具它十分轻巧,在墨盒的底部开一个孔,有七八公分长,然后把需要的文字卷成一小卷,塞进小孔里,塞露之后利用墨盒的底盖,把这个孔遮盖住,还有的是,把可能要考的题目范文抄在宣纸上然后把它贴在衣服里面,咱们不得不佩服古代人。

  那朝廷官方又应该如何应对呐?一方面加大考生进场时的检查力度,这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另外一方面,还出台了一些在今天咱们听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措施。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他在南京主政期间,针对考场舞弊就出台了一个五人联保的办法。五人联保是什么意思呢?五个考生大家互相担保,也就是说一个考生出了问题,五个考生同样治罪。按照这样的制度只有五个人相互担保,考生才可以进考场,可是一旦有人作弊了其他四个人就要跟着一起倒霉,在今天看来这非常不可思议吧?但是在当年这种五人联保的办法确实让一些人不敢擅越雷池。因为这相互担保的这五个人要么是好朋友,要么是族人,一个家族的。但是很快,这种办法又不行了,因为科场舞弊的手段又要升级了。

  前面咱们说了,八股文要求非常严苛,元曲里面要有点儿东西,唐诗里边还有,写内容而且还必须得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非常难写。舞弊高手就正好利用上了他的这种格式要求,在文章的关节字眼上做文章。就是订制关节在卷子上做暗号。好比说在第一段开头用夫字,第二段结尾也用夫字,这是给阅卷考官用的,只要买通考官,他们看到这些关键字眼,立马就知道这是谁的卷子?那就给高分,当然贿赂考官因为牵扯的人很多,风险自然也就更大,稍有不慎整个家族就会受到影响,别说个人的前程整个家族的前程都有可能毁掉。

  咱们再说两个人。第一个唐伯虎,大家都知道,唐伯虎有个称号江南第一才子,这是因为在江南贡院的乡试当时,他只有16岁,却高中乡试第一名。本来按照这个节奏他在科场应该是春风得意,可是没有想到29岁那年,他到京城参加,春闱会试,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舞弊大案,从此人生彻底改变。当时是春闱会试的第三场,有一道关于四书的题目出的非常的偏,偏到什么程度呢?数千考生只有两个人切中了题,一个是江阴盐商子弟徐经,另一个就是唐伯虎,按说题目虽然偏,可毕竟没有超出书本的范围,有一两个刚好知道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考完之后考场外却传言四起说,主考官泄露题了,明朝历史上记载这一句话—事泄。也就是先知道了题目,买通了考官指的是徐经,买通了家童然后事泄,语涉唐寅。也就是说涉及到唐寅了,关于唐伯虎是不是跟考题泄密有关,后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是,但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唐伯虎的性格造成的悲剧,为什么这么说呐?唐伯虎有一个弱点,虽然才华出众,但是他更加的恃才傲物,放浪形骸,他能够看得起的人没有几个。据说当年考试因为只有他打答对了那道题,他非常的狂傲,把其他的读书人都贬的一文不值,结果犯了众怒人家把他给诬告了,当然时止今日唐伯虎是不是被冤枉的没人知道,但是他的命运确实是从此改变了。因为涉及到舞弊,他被革去功名,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就这样,一代风流才子,只能靠卖画为生。那是落魄潦倒,可是受舞弊案的牵连也并不一定全部是坏事。

  咱们说下第二个人大名鼎鼎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鲁迅本名周树人他出生于小康之家,这是因为他的祖父周福清。是一个很牛的读书人,当年的进士,家族中第一个考进士的。还被点了翰林。但是在鲁迅12岁那年,也就是1893年,周家却从小康而坠入了困顿,为什么会是这样呐?因为那一年,周福清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义要去杭州考举人,鲁迅的父亲已经考过几次,都没有考中,祖父周福清很着急。我翰林,我儿子连举人都考不上,太丢人了。偏偏巧的是从京城来的主考官正是周福清的熟人殷如璋,周福青于是打起了歪主意,当时周福清就想可不可以走走关系,让自己的儿子能够中上一个举人。刚巧的是周围有许多的亲戚朋友。他们也有很多子弟要参加科考,他们一同来到周福清的家里,就请周福清出面,为他们做一个桥梁,这些人就大家凑钱,最后凑了1万两白银搞了一张汇票,这就准备贿赂主考官,可是钱怎么送去呢?

  当时周福清为了儿子,那是豁出去了。亲自带着仆人就在苏州河边等着即将路过这里的老熟人。周福清就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主要是把自己的儿子和一些送过银子的考生名字,就附在上面,然后把1万两的银票也放在信里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按照规定,主考官赴任的途中是不可以会见亲戚朋友的。一是在殷如璋到达苏州的时候,周福清就叫仆人把信给殷如璋送去,按说事情想的挺好,朝廷只是规定了熟人不能见面,没规定主考官不能收信。可是问题是这个事情却偏偏搞砸了,按照当时的约定,殷如章收信之后,事情能不能办应该给仆人回个话,可是偏巧了殷如璋刚刚收信还没有拆开,副主考官来了,殷如章只好先谈话,没有马上拆信。这就麻烦了,周福清的佣人在外面就等啊等,等了好长时间没有动静。他心里面就想会不会这1万两银票被吞吃了,不做事儿啦!自己回去怎么交差呀,的确,这种担心也算是合情合理。

  可最蠢的是周福清这个仆人意着急,他居然站在码头上大喊:“主考大人,我那封信里面有一张1万两的银票”。也不知道这个仆人当时是怎么想的,突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不就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在行贿吗?就这样,周福清出事啦。为了能够不被处死,所以变卖家产田地来走动一切关系,万幸的是周福清送去的那1万两汇票因为牵扯到官司,而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周福清被判了一个斩监后,在那个时候考试舞弊罪有多大啊?斩监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死缓,但是周家就从此败落了,那为什么说这又是一件幸事呢?咱们知道,正是因为家道败落。鲁迅才被迫出走留学,最后才成为了文学家,可是如果没有祖父的这个行贿舞弊案,他的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轨迹了,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大文豪鲁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冯成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自从有了考试,也就有了作弊。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其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的成功,意味着拿到了通往官场的火车票。为了拿到这张火车票,有的人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有的人则另辟,处心积虑修炼作弊之法,作弊便应运而生,各种作弊的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网络配图作弊的手段考试作弊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作弊的种类有很多种,方法也千奇百怪,有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义、继烛、飞鸽传书等十多种,掇其要者,可归类为三大类:请托、替考和夹带。历朝历代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就是请托,即通过关系,贿买考官,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具体方法有探题、关节和偷改。探题即考前探知试题,通过贿买考官,考官在科考前事先向考生泄露试题。关节,即俗称的“做暗号”。考生在卷子中设定特殊...
· 冯成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自从有了考试,也就有了作弊。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其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的成功,意味着拿到了通往官场的火车票。为了拿到这张火车票,有的人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有的人则另辟,处心积虑修炼作弊之法,作弊便应运而生,各种作弊的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作弊的手段考试作弊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作弊的种类有很多种,方法也千奇百怪,有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义、继烛、飞鸽传书等十多种,掇其要者,可归类为三大类:请托、替考和夹带。历朝历代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就是请托,即通过关系,贿买考官,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具体方法有探题、关节和偷改。探题即考前探知试题,通过贿买考官,考官在科考前事先向考生泄露试题。关节,即俗称的“做暗号”。考生在卷子中设定特殊标记,“...
· 科举考试作弊:古代科举考试如何处罚作弊考生?
导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古人为顺利地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种种方法不胜枚举。为防止考生偷偷携带数据进入考场,官方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可这样的安排依旧难免产生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的现象。这个时候准考证便应运而生了。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为防止代考者,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才能进入考场。除了准考证这道防线,考生报考时也有一条可以防止考生作弊的防线。古代科举考试无论贫贱都可以报考,到明清时期则规定娼、优、隶...
· 揭秘古代科举作弊手法除了物理作弊外还动用了化学方式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作弊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古代,科举考试就是广大平民,闲人,能够通过这个方式去当官或者娶上一个好媳妇唯一的方式了。为了和那些富家子弟一样享受,天不亮就起来读书,晚上还借着人家隔壁的光学习,真是让我们这些学渣佩服。但是和今天一样,也是有很多人平时没好好学习,到考试了就想着作弊。这些作弊的手法实在是让人佩服啊从隋唐时期把这个科举考试创立了之后,一直就有很多人都在试着去给考官好处来考好点。只要是跟上面有点关系的家里,差不多都拿了不少钱,有钱啥都办得到啊,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个科举几乎没啥用,选的都是有钱人家的。一直到了清朝,老多人开始准备打个小抄之类的了。在那个时候最普通的就是揣在兜里,也就算抄到了,也别觉得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实现作弊,古代可不跟现在似的,直接就可以缩小到很小去抄,看的时候特别麻烦,根本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去看,不然太容易被发现了。有人还发明了...
· 盘点古代科举作弊招数:如何惩罚考试作弊学生?
古代科举如何惩罚考试作弊学生?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科举作弊五大招,哪招最有用?唐代正值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科举考试处于逐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纵观唐代科场现的作弊现象林林总总,令人震惊,与此相适应,唐代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杜绝科场作弊。【作弊手段一:大腕儿威胁主考官】在唐代科举考试中,一些达官显宦往往出自私利从中进行干预,影响了正常的科举考试秩序。唐玄宗时宠臣外戚杨国忠之子杨暄“学业荒陋”是朝野皆知的事实,参加明经考试理所当然在被“黜落”之列。但是“恃势倨贵”的杨国忠并不甘心,他对知贡举者达奚珣进行迫胁。慑于杨国忠的淫威,达氏不但不敢按实际水平判杨暄名落孙山,而且定其为上第。这成为唐代科场考试中的一桩丑闻。实际上,在唐代进士等科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内定名单乃至名次的现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