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犯人流放时期有没有出现逃跑 官府为什么不担心他们跑了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1
转发:0
评论:0
古代犯人流放时期有没有出现逃跑官府为什么不担心他们跑了呢,对古代犯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犯人被判

  对古代犯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犯人被判流刑后,的确出现不少逃亡的案例。

  比如宋朝,宋朝时,犯人流放地点主要在西北,因为这些地方蛮荒落后,可以起到很好的惩戒作用。但没想到的是,流放到此的犯人,很多趁机逃亡国外,甚至勾结西夏、辽国等入侵宋境。后来宋朝就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将流放地从西北改为宋朝统治的腹地,如沙门岛等,第二个办法是全面推行刺配,即流放的罪犯脸上要被刺字,这也是防止他们逃亡的最有效手段。

  不过宋朝的案例主要是到了流放地之后才逃亡,至于在发配途中逃跑的情况很少,因为成功率太低。

  古代的流放,不是犯人自己前往流放地的,而是带着枷锁,由官府派衙役一路押送的。所以,如果决定中途逃亡,必须首先解决打开枷锁的问题,其次还得解决衙役的问题,就算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逃亡后存活下来的几率也很小,毕竟在没有通关文书、照身帖等身份证明的前提下,很难通过重重关隘,也无法解决吃住问题。

  比如说宋朝,流放者脸上要被刺字,那么逃亡的几率就更小了,因为走到哪里都分分钟会被人认出是逃犯。再比如说唐朝,虽然没有全面推行“刺配”制度,但是《唐律疏议》却规定:“犯流应配者,妻妾从之”。流放者的妻妾是要跟随流放的,这种有女眷拖累的,逃亡成功率也高不不到哪去。

  此外,罪犯也不一定愿意逃亡。因为按照古代的规矩,流放通常都有时间限制,服刑期满就可以回到家中,除此之外,频繁的大赦也可能会提前释放,这样算下来,远比逃亡划算的多,毕竟熬几年就可以正常的回到家中。但一旦选择逃亡,那么就永远不在大赦之列了,并且流刑也会改判为斩立决。如《唐律疏议》规定:“行程之内逃亡,虽遇恩赦,不合放免”,逃亡后,家人也会受到连坐牵连,得不偿失。

  那么假如说一名罪犯本身是孤孤单单一个人,没有家人牵绊,并且铁了心要逃亡呢,官府会怎么处理呢?

  如果是这种情况,官府会沿途发布海捕文书,必要时还会配上画影图形,写明逃犯的姓名、籍贯、年龄、体貌特征(有无胡须、是否面黄、是否有痣等),古代的人口流动性很低,一个地方经年累月都不见得会有陌生人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流放途中逃亡的罪犯只能往敌国或者深山老林里跑,否则被地方发现是早晚的事。

  而且这个追捕期还非常长,比如清朝的《大清律例》规定说:在逃者时年已六十,勒限十年追缉;在逃时年已五十岁,勒限二十年追缉。以此类推,也就是说,除非是你逃亡到了70岁,否则会一直受到追捕。但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古代又有多少人能够活过70岁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古代流放犯人为何不逃跑原因无非有三点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流放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流放,也就是把罪犯放逐到偏远地区的一种刑罚。早在上古时期,共工就因为战败被尧帝流放到了幽陵(今北京一带)。可见,我国其实可以算作是流放的发明国。后来欧洲对待犯了罪的王族也都是采取了流放这一策略,比如著名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流放不剥夺人的生命,到了目的地后也不限制犯人的自由,特别是古代的流放地贵州、两广、四川,在现在看来那都是旅游胜地,貌似看起来还不错。但实际上,流放在古代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这是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有限,除了传统的中原地区,王朝的四边区域都是欠发达地区,物质、医疗、居住条件都不适合,像元朝流放就故意将北方人流放到南方,南方人流放到北方,就是为了增加罪犯对气候的不适应。此外,古人的乡土观念浓厚,即使是像张廷玉这样已经官居清朝首席军机大臣的人,年老了也是宁愿开罪乾隆,也要一心回到安徽老家,为的就是叶落归根。所以,流放...
· 古代犯人被流放为什么没有人想办法逃回老家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犯人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自以为没问题的情况下喜欢另辟钻入一些深山老林探险旅游,反而经常就会被困到最后弹尽粮绝,每年都会死人。现在的环境可比古时候好很多了,一直到南宋之前,岭南地区都基本处于未完全开发的状态,虽然有几个比较繁荣的城市,但其他大部分地区还都是原始状态。基本只有一些不受管辖的少数名族居住,甚至明朝的时候都还没有完全控制,原始丛林有多可怕你可以想想当年远征军入缅撤退野人山死了多少人,这才没过去多久。逃犯走官道基本不可能,只能走小路挨村挨寨地回来。问题一:古代由于交通和交流方面极度不发达,方言基本隔个十里八里地就区别很大了,隔几条村语言完全不通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南方地区这种情况直到现在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古代确实普及过南方地区统一的类似现代四川话的西南官话,但是仅限于西南地区流通,而且要等到明朝才普及。假如一个现...
· 古代被流放的犯人为什么宁愿死在路上也不选择逃回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流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流放具体起源于何时没有记载,但到了秦汉时期,流放罪逐渐形成体制。隋唐之际,统治者将流刑确定为五刑之一,即笞、杖、徒、流、死,流刑从此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期。流刑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统治阶级认为很多罪行不足以致死,而且杀戮过多,有伤天和,于是他们就在死刑之外,创造了一种自认为比较仁慈的刑罚,就是流刑。虽然统治者认为流刑即没有杀害性命,又起到了惩罚作用,不但能彰显出统治者的仁慈之心,而且犯人还能为开发边疆做贡献,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对于被判处流刑的犯人来讲,这个刑罚还不如死刑更为痛快。因为一旦被判处流刑后,没有朝廷的赦令终生不能再回故土,被流放的人此后就不能再妻儿团聚,尽孝父母,在讲求孝道和儿孙满堂的古代风俗里,这是一件痛不欲生的事。此外,被流放的地方都是边疆的不毛之地,生活环境非常恶...
· 古代犯人为什么最后一餐是好吃的他们为什么会吃不下呢
古代犯人死前为什么最后一餐是好吃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封建社会时期,一个人犯错也是有法律可依的,衙门也是根据刑法来判刑的!我们在电视剧当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死刑犯虽然平时吃的东西不太好,但是在他行刑前的那一顿饭绝对是没有的问题,这种饭也被称为是断头饭!每个王朝对待死刑犯都有自己的刑罚,一旦犯事被朝廷给抓起来,那么你是很难从里面走出来的。不过任何时候都是穷人倒霉,当时如果你家中有关系的话,一般都会用穷人来替代你。这种手段在古代历史是当中是非常容易见的,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处罚手段是非常严格的,可是在当时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朱元璋时代他对于群臣的把控是非常强的,他所设立的锦衣卫能够及时的将皇帝所需要的信息给传递回来,满朝文物大臣哪个不是小心翼翼的过日子。当然总是有人会触犯皇帝的禁忌被下放入狱,在监狱当中除非是遇到大赦,不然大部分人都是难逃一死的。这...
· 为什么古代都要在秋后处决犯人呢?
古代选择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处决死囚,即“秋后问斩”。这是为了顺应天时,合秋冬肃杀之气。“问”的本义就是审讯,后来才衍生出了“判处”的意思,而“问斩”就是指判处死刑。古人有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执行死刑是在秋冬季节,与古人信奉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生命力旺盛,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万物凋零。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时时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古人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就要遵从更要遵守,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一样。有大量证据表明,汉朝时期,死刑的执行限制在秋季和冬季举行,已经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深入人们心中的事实。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集中处死。选择秋冬二季实行的原因,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不用种粮食,强迫民众观看,有考虑示警的作用,当然这也与古人“不误农时”的考虑有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