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被流放的犯人为什么宁愿死在路上 也不选择逃回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89
转发:0
评论:0
古代被流放的犯人为什么宁愿死在路上也不选择逃回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流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流放是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流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流放具体起源于何时没有记载,但到了秦汉时期,流放罪逐渐形成体制。隋唐之际,统治者将流刑确定为五刑之一,即笞、杖、徒、流、死,流刑从此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期。

  流刑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统治阶级认为很多罪行不足以致死,而且杀戮过多,有伤天和,于是他们就在死刑之外,创造了一种自认为比较仁慈的刑罚,就是流刑。虽然统治者认为流刑即没有杀害性命,又起到了惩罚作用,不但能彰显出统治者的仁慈之心,而且犯人还能为开发边疆做贡献,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对于被判处流刑的犯人来讲,这个刑罚还不如死刑更为痛快。

  因为一旦被判处流刑后,没有朝廷的赦令终生不能再回故土,被流放的人此后就不能再妻儿团聚,尽孝父母,在讲求孝道和儿孙满堂的古代风俗里,这是一件痛不欲生的事。此外,被流放的地方都是边疆的不毛之地,生活环境非常恶劣,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要进行繁重的劳役,因为是国家罪犯,人格尊严也得不到尊重,经常被当地官员侮辱和虐待都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在个别朝代,一旦被施以流刑,按照当朝的法规举家连坐贬为奴隶,也就意味全家人都变成了边疆士兵的私有财产,男者为奴,女者为娼,生活是相当的悲惨。所以很多遭遇流放的犯人都发出了“悔不当初死,恨做今日生”的哀叹。

  那么既然流放生活这么悲惨,被流放的犯人为何宁愿老死在流放地也不愿逃回呢?具体原因有三点。一、路途遥远艰苦,逃回率低。既然是流放之地,肯定是远离家乡千里万里之外的不毛之地,古代人口稀疏,交通不便,这么远的路程行走下来可能要经年累月才能到达。就拿清朝来说,清朝的流刑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若在途中无故稽留,将受到惩罚。流人每天必需的口粮,由当地供给,标准定为每人每天8两,15岁以下减半。

  一天8两的口粮对于一个夜以继日,不停行走,跋山涉水的成人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多犯人在中途就死亡了,根本熬不到流放地。而且在元明清时期,为了防止流放的犯人逃回,法律还特意规定“南人发北,北人发南”,也就是说,南方人流放到北方,北方人流放到南方,这就增加了犯人逃回的时间和成本,试想,在逃回路上,要行走几千里路,很多是人迹荒凉之地,虎豹出没,中途缺食少水,犯人也没有钱,还要避开人群,防止被认出遣送官府,所以能成功逃回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很可能没逃回就死在路上了。

  二、即便逃回也是死路一条。古代国家大统一后,每个地方的州县都会统计当地人口户数,编辑成册,而且古代人口都是群居式,流动性不强,即便被流放的犯人逃回,也可能是死路一条,因为如果逃回户籍地,很可能被人认出来,报送官府,如果逃亡其他地方,人生地不熟,也可能会被当做形迹可疑的人被当地人举报。即便不被人发现,整日也是提心吊胆,隐姓埋名,生活过的也不舒坦,并且在宋朝时,犯人脸上都会被打上烙印,想不承认自己是罪犯都难。

  三、不逃还有一线生机。逃跑不管是成功还是不成功都是九死一生,艰难重重,但有很大一批犯人不愿逃回并不是因为能成功逃回的机率太低,而是他们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因为在封建王朝,如果皇帝要举行一些重大的仪式或者赶上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通常都会大赦天下,此时很多犯人都会得到赦免,能够光明正大的回归家乡。

  另外还有一些满腹才华的士子和官员在遭遇流放后也渴望皇帝哪天会回心转意,召回自己,比如清朝时期的纪晓岚,被流放乌鲁木齐,乾隆打算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有人推荐了他,乾隆就把他从流放地召回,让他回朝担任主编。因此逃回可能是死路一条,不逃反而拥有一线生机,很多人自然就不愿逃回,默默的忍受着凄苦的生活等待着奇迹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犯人被流放为什么没有人想办法逃回老家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犯人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自以为没问题的情况下喜欢另辟钻入一些深山老林探险旅游,反而经常就会被困到最后弹尽粮绝,每年都会死人。现在的环境可比古时候好很多了,一直到南宋之前,岭南地区都基本处于未完全开发的状态,虽然有几个比较繁荣的城市,但其他大部分地区还都是原始状态。基本只有一些不受管辖的少数名族居住,甚至明朝的时候都还没有完全控制,原始丛林有多可怕你可以想想当年远征军入缅撤退野人山死了多少人,这才没过去多久。逃犯走官道基本不可能,只能走小路挨村挨寨地回来。问题一:古代由于交通和交流方面极度不发达,方言基本隔个十里八里地就区别很大了,隔几条村语言完全不通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南方地区这种情况直到现在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古代确实普及过南方地区统一的类似现代四川话的西南官话,但是仅限于西南地区流通,而且要等到明朝才普及。假如一个现...
· 古代犯人为何要选择在秋后问斩为何还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
古代秋后问斩为何要选午时三刻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家看古装电视剧,出现处斩犯人的情节,多半会发现,其中最常出现的高频词,就是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午门斩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古人对自然有一种朴素的鬼神信仰,在他们看来,春天是万物初新的季节,处斩犯人不仅不吉利,而且说不定会影响收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强调帝王的行为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应该是赏赐的时节,秋冬才是问斩的时候。所以,秋冬处决犯人就成为了古代行刑的一个惯例,比如著名的阳陵酷吏王温舒,处决犯人无数,最喜酷刑,曾经哀叹冬天太短,到了春天就不能处决犯人了。而且,一般秋后问斩的犯人,家属也会在这段时间里想办法把人救下来,如果运气好赶上了大赦天下,说不定也能得救。不过秋后问斩说到底是个习惯和习俗的问题,皇帝要是特别想杀谁,那肯定不会等到秋天,像是谋逆之类的罪名,就不要指望什么大赦天...
· 古代打仗为什么古人宁愿选择战死都不选择逃亡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熟读中国古代历史,在冷兵器时代,因为政权的更替频繁,导致战争非常多,无论是军阀之战的割据之战,还是农民起义战争,凡是每一次战争,我们都能看到勇敢无畏、上阵杀敌的老兵,也能看到那些懦弱畏畏缩缩的新兵,但是却很少看到逃兵。没有人不知道,一旦上战场,随时都会死亡,那么为什么古代人打仗宁愿战死也不选择逃亡?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的,我们首先要去了解古代人是如何当兵呢?在古代的时候,当兵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从商周时期开始实行的“征兵制”,《周礼》记载:“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征兵制”,这是一种义务兵役制度。一直到清朝,征兵制都是古代最主要的兵力来源之一。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打仗,每家每户都必须有男丁出去应征。除此之外,还有隋唐时期出现“应募从军”之“募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对应征者的要求更高,首先身体条件要过硬。这些募士大多是自愿当兵,所换得...
· 古代犯人流放时期有没有出现逃跑官府为什么不担心他们跑了呢
对古代犯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犯人被判流刑后,的确出现不少逃亡的案例。比如宋朝,宋朝时,犯人流放地点主要在西北,因为这些地方蛮荒落后,可以起到很好的惩戒作用。但没想到的是,流放到此的犯人,很多趁机逃亡国外,甚至勾结西夏、辽国等入侵宋境。后来宋朝就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将流放地从西北改为宋朝统治的腹地,如沙门岛等,第二个办法是全面推行刺配,即流放的罪犯脸上要被刺字,这也是防止他们逃亡的最有效手段。不过宋朝的案例主要是到了流放地之后才逃亡,至于在发配途中逃跑的情况很少,因为成功率太低。古代的流放,不是犯人自己前往流放地的,而是带着枷锁,由官府派衙役一路押送的。所以,如果决定中途逃亡,必须首先解决打开枷锁的问题,其次还得解决衙役的问题,就算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逃亡后存活下来的几率也很小,毕竟在没有通关文书、照身帖等身份证明的前提下,很难通过重重关隘,也无法解决...
· 古代南方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为何犯人坐牢都不想被流放在此地呢
古代犯人为何惧怕流放到南方,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刑罚——流放之刑,我们在看一些历史方面的影视作品时,古代的大臣或者百姓犯了罪,被宣布判决为流放的时候,一般都会吓得面无血色,失声痛哭。在古人看来判流放罪简直比斩首还恐怖,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流放地,流放地在哪,据《史记》记载,尧舜时期的流放地大约在北京、甘肃一带,到了秦汉时期流放地在今天的湖北南部,后来又增加了酒泉、敦煌等极西之地。宋朝时候,刚开始也遵循古制将西北作为流放地,但由于自身疆域原因,导致这些犯人常常逃亡塞外,基于这个原因,宋朝便把流放地改到了今天的两广及海南地区。而后世的元明清等朝流放犯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意思很浅显直白,就是如果你是南方人就把你发配到极北苦寒之地,如清朝的宁古塔,如果你是北方人,就将你发配到广东海南福建等地。总之,就是变着法子地惩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