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书生赶考都怎么去的 他们一般都坐什么工具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66
转发:0
评论:0
古代书生赶考都怎么去的他们一般都坐什么工具,你们知道书生赶考都坐什么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今有国考,古有科举。我们从

  你们知道书生赶考都坐什么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今有国考,古有科举。我们从电视剧里经常看到书生进京赶考大都是背着书箱,风餐露宿步行好几个月才能到京城,如果是从偏远等地,比如云贵,那样岂不是要走上一年。

  差不多就是这样,条件好的,可能“打的”:雇佣骡马车辆走一段,也有租船的。有的可能还带着书童等服务人员,也有结伴而行的,条件差的,只有跋山涉水了。

  明清科举三年一轮:第一年乡试;第二年会试;第三年殿试。进京赶考那是在会试阶段才有的事情,也就是说举人才有的资格。

  全国各地举人进京赶考,首先得看所在地到京城的距离。

  隋唐时都城在长安,各地人到长安考试,但是有时候皇帝也会临时让人到洛阳考试,唐玄宗时期曾在长安洛阳八次面试科举应试者。考生主要走驿道,因为隋唐的驿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很强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最好的证明。隋炀帝开通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杭州),至此南北方考生又多了一条便捷的进京路线:坐船。

  北宋,由于五代十国的战乱,运河堵了,洛阳失去了航运中心的地位,于是就定都开封。河南考生顺其自然沾了光,南方人又得划船过江,同样被黄河拦截住的北方考生也不怎么好过,也得转过头,收拾好包袱乘坐木排先渡过黄河在说。

  直到南宋,迁都临安,江浙人捡了个大便宜,而河南人就得跨淮过江,四川人只能顺长江飞流直下,沿路山高峡深,浪高礁,危机四伏,稍差片刻,一船的学子就会“拍在沙滩上”。

  而金国,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科举重视程度远比辽元,金国一共迁了3次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东南),中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开封)形成一条狭窄的地带,好在都是北方考生,距离还可以接受,再说了南方考生也不归金国管。

  元朝的科举就显得格格不入了,自忽必烈废科举之后40年(1313年),才恢复科举制度。但是元朝疆土太大,各地考生离大都(今北京)太远,尤其是南宋旧地的考生,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也就算了,更让人凉凉的是元朝科举还带有严重的民族歧视。好在1293年,元代挖通了京杭大运河,为以后明清两代的考生多了一条进京捷径。

  明清定都北京,有了京杭大运河加持,南方考生一般先是步行或者水道找到长江,然后坐船到南京通过运河坐船到北京。如果水道不方便的,那基本上就没什么人去考了,所以明清两代,参加科举的以江浙湖广一带最多,状元也基本产自这些地方。

  到了清朝后期,正好赶上了工业近代化,有了洋务运动加持,铁路、轮船瞬间拉近了考生与京城的距离。比如江宁(今南京)到京师(今北京),需要坐船一个多月,陆路(骑马或坐马车)二十天。后来津浦铁路通车,只需要两天时间就可以了。

  总之,古人进京赶考路途遥远,时间至少以月累记,像广西、云南等地确实偏僻点,路比较长,估计乡试放榜就要开始赶路了。所以进京赶考开支非常大,好在朝廷有交通补贴。

  北宋太祖开始,凡进京赶考的士子,皆"往来给券,券,即驿券。就是说可以在官府开办的沿路驿馆里免费住宿。交通工具之类也很多元,车船马都可以,清末有件事叫做“公车上书”,公车的意思就是公家的车马,当然朝廷也搞公车改革,所以后期都是折算成路费直接发放的。

  比如清代的“会试盘费银”就是清政府资助会试士子的旅费,顺治二年“举人公车由布政使司给予盘费,各按其省份至京之道里远近以为差。”其中规定:“安徽二十两,江西、湖北皆十七两,福建十五两,......直隶、四川皆四两,山东一两,广东二十两,惟琼州府增十两,每名三十两,于领咨日给发。”这里有一点搞不懂,四川离北京还远些,才4两银子。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其实有些考生进京赶考就再也没有回来,不是因为名落孙山,而是交通意外。进京路途太过遥远,无论走路、骑马、坐车、乘船,有时也会发生事故。如道光二年(1822年),昆明举人尹尚廉上京城会试,走到距京城不远的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时,这哥们却突发奇想坐船走捷径,没想到到京城的小船说翻就翻,可怜这位饱读诗书的尹尚廉竟溺死他乡。

  进京赶考、登科及第是改变古代文人命运几乎唯一的捷径,纵然有千辛万苦,也要轰轰轰烈、荡气回肠。对比过去,现在有汽车、高铁、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公务员考试也不用追云逐月、跋山涉水好几月。

  我想古人会羡慕现在的我们,但是倘若他们看到现在成千上万的国考、省考大军卡在独木桥,也没什么好羡慕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没有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他们一般近视都怎么办呢
如今很多人近视了都是带着个眼镜,或者是做手术解决视力问题。古代那个时候可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那么他们怎么办呢?有名的近视人物一、周文王《史记》中记载,孔子怀着音乐梦,向师襄子学琴,学的是周文王的音乐。学到一半,孔子表示非常欣赏周文王:“…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而谁能为此也!”这里有一句“眼如望羊”,后来有一本叫《释名》解释,望羊的意思是“远视茫茫”,就是看远看不清,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近视了。二、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是近视,而且是高度近视。南宋叶梦得在《石林燕话》记载:大文豪欧阳修近视以后读书非常不方便,直接让侍从在旁边念给他听。三、雍正清朝的雍正皇帝,他不仅是个近视患者,还是一个眼镜狂热爱好者。
· 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没有盘缠该怎么办?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成就,期间也产生了一些伟大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其实还有一项在封建社会产生的制度在现在也能看见其延伸的身影,这项制度就是科举制度。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中国人就自然而然的把读书看作是普通人当官的唯一途径。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科举制度,但是在这个社会老百姓想当官的唯一途径还是读书。这种思想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近代社会就出现的“知识改变命运”等类似的口号,让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科举制度在隋唐正式设立,这个制度的设立直接提升了平民百姓的地位。隋唐以前如果不是达官贵族很难在进入官场,一展抱负。所以科举制度一出来,就受到了广大基层百姓的欢迎。从此以后,只要是男性,不管他的家里有多穷,都会通过科举考试这个途径来改变命运。寒窗苦读十余年,为的就是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分为四个阶段,这就像是打怪升级一样,只要通过了前一个阶段的测试,才能进...
· 古代太子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一般都自称什么呢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古代太子的文章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子侄,周时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并无统一标准,秦朝国祚短,未立太子,汉代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术,清代自康熙以后,实行秘密立储制度,没有册立太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所居称东宫,并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官僚系统,如太子詹事,太子卫率等;需要强调的是,太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太子身份。不过,由于我国大部分朝代实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因此,皇帝的嫡长子或者事实上的嫡长子很多时候会被臣民默认为太子。唐朝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
· 古代山贼为什么不劫持进京赶考的书生?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山贼为何不敢劫进京赶考的书生?看看书生腰间绑的是啥,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说起山贼,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在书中,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一般是群体聚居在一起,占山为王,扎营搭寨,以抢劫、勒索来往的路人为生。所以,山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大多是凶神恶煞,心狠手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官府也对他们多次追剿。俗话说,行有行规,山贼虽然见钱眼开,用暴力抢夺别人钱财,行为不羁,伤天害理,但是山贼内部还是有着严格的纪律规章制度跟奖惩制度,而且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不抢进京赶考的书生便是其中之一。按理来说,进京赶考的书生,是读书人,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身上带着盘缠,相比于防范很严的富人商队更容易夺取钱财,那为何会山贼不敢抢书生呢?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匪亦有道。其实在古代,很多山贼是生活穷困,实在活不下去了,才跑去当山贼,所以除了一些山贼头子罪大...
· 古代调料怎么的少那么做菜一般都放下什么呢
古代都有什么调料做菜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遥想当年《舌尖上的中国》刷爆朋友圈的时候,总有一种想要游遍中国,吃遍所有美食的冲动。但如果你也想在厨房里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美食,一定离不开调味品。但是,你知道古代人做菜都擅长使用什么调味品吗?先秦时期流行“酸味”从史料记载来看,除盐之外,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一种调味品是梅子。《尚书·商书·说命下》有这样的说法:“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如果我做汤羹,你就是少不了的盐和梅。《尚书》所记已为现代考古发掘证实,多座商墓出土物中都发现了梅核。在商墓考古中,还发现随葬有大量狗、羊、猪、鸡等很多动物,以及鱼形、鸟形、动物形器物,可见当时人类的食材已很丰富。但这些带有腥、膻气的肉类,烹饪时除掉异味才好吃,这便少不了调味品。梅子性酸,做出的菜品自然“酸味十足”。五味中“甜味”最美先秦时,中国传统饮食中的“五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