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朱元璋要反元,师父让他去找此人,最终统一江山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0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要反元,师父让他去找此人,最终统一江山,朱元璋是怎么当的皇帝?《明史》里说的比较简单,演义里说的比较详细。演义虽然有

  朱元璋是怎么当的皇帝?《明史》里说的比较简单,演义里说的比较详细。演义虽然有不少编的成分,但还是尊重历史的。在演义中,朱元璋当皇帝不是偶然的,而是早有准备。

  朱元璋因为家里穷,亲人又都死得差不多了,他十一岁就到皇觉寺出家了。在皇帝寺,他拜长老高彬为师,白天习文,晚上练武,三年时间把高彬的本事都学到了手。

  那一年淮西闹灾,皇觉寺香火断了,朱元璋只能出去讨饭。他走到合肥、信阳、濠州一带,看到官吏、豪门欺压百姓,民怨沸腾,又听说各地都有人举起义旗造反。他也产生了反元的想法。

  朱元璋回到寺中,把自己的想法跟高彬一说,高彬说,你想成大事,一个人不行,必须聚集英雄豪杰。朱元璋问,我到哪里去找高人呢?高彬给朱元璋推荐一人,叫刘基刘伯温,此人能耐大,不服诸葛亮,可助朱元璋一统江山。

  刘伯温二十岁就当了元朝的知府,因为处斩了强抢民女的皇亲被罢官。刘伯温便换上道袍,云游四方,走访高人,幸运人们抗元。刘伯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精通兵法。他自比诸葛亮,但却不服诸葛亮。高彬对朱元璋说,你若得到刘伯温,就能纵横天下,一统江山。

  朱元璋按照高彬说的,到会稽山三清观去找高伯温,找的过程九死一生,最后终于把刘伯温找到,二人结为生死之交。此后刘伯温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助他反元,最后推翻元朝,统一天下。后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认为刘伯温不服诸葛亮有道理,还给刘伯温编了一个挖诸葛亮坟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朱元璋明知朱棣要反,为何不将皇位传让于他?
明朝初年爆发的“靖难之役”历史上如同唐初的“玄武门之变”一般,均是由本无继承地位的皇子采取暴力的形式夺取国家政权。万幸的是,虽然经过不同程度的军事争斗,并未能动摇草创之初的国家根本,李世民以及朱棣即位之后均将国家带上了强盛之路。与李世民情急之下仓促发动“玄武政变”不同,朱元璋在身前便已经知晓其四子朱棣有不臣之意,但一项果断心狠的朱元璋竟没有对其采取撤藩措施。既然如此,朱元璋又为何不直接将皇位传与朱棣呢?网络配图朱棣“靖难”成功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将其叛逆行为合法合理化。先是官方受命编发《奉天靖难记》,而后又三修定稿《太祖实录》,宣称朱元璋身前多次有意将其立为皇储,以此来为其夺取皇位开脱。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朱元璋在临近去世之前,就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朱棣有不臣之心。他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颁发圣旨:“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朱元璋命令晋...
· 他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却最终被毒杀不得善终!
刘基少年就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又潜心钻研,终成大家。出山之初,为朱元璋说明天下形势,指明发展方向;危急关头,他坚定朱元璋的信心,指出胜利的必然趋势,然后谋划战策,布置实施,一举奠定胜局。一、出色的才学刘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天资聪颖,史册说他从小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能,而且特别喜欢读书。凡是能看到的书,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兵法战策,或是经史子集等,他都要认真阅读,“过目而洞识其要”。他十二岁就考中秀才,被称为“神童”。网络配图十四岁时,他进入地区级官办学校“郡库”。首先学习的是《春秋》,这是一部言简意赅、但哲理深奥的儒学经典。初学者朗读都不容易,更不用说读懂并阐述独到的见解了。没人看到刘基拿着经卷朗读,而他只默读了两遍就能倒背如流。老师问他文字的含义,他言语流畅、引经据典地阐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老师以为他曾经读过《春秋》,于是就又拿别的书来测试他,结果还是一样。他的老师大惊:“奇才...
· 此人被举报要谋反,皇帝完全不怪罪他,还送嫔妃伺候他
任何朝代但凡皇帝听说某人要谋反,一般都要逮捕归案,然后慢慢调查,因为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抢他的权力,谋反在任何时代都是大逆不道的,有时同僚之间为了陷害对方,都会给对方按上谋反的罪名,可见这种"谋反"二字加到任何人头上,就算他不死也要脱层皮,不过凡事却有例外。唐朝李渊在位时,他有个大臣被人告发谋反,李渊却并没有怪罪他,此人就是裴寂,隋朝时期裴寂担任晋阳宫副监,因此跟李渊交情不浅,大业十二年天下大乱,裴寂跟李世民合伙,便怂恿李渊造反,裴寂为了帮李渊下定决心,他利用自己的职位,从隋朝后宫找了两个嫔妃给李渊侍寝。李渊醉酒之后,稀里糊涂就跟两位隋炀帝的妃子搅合在一起了,醒来后才知道自己犯下大错,这时唯一的活路便是造反,就这样李渊建立了唐朝,而裴寂也算立下大功,要不是他给李渊送来两位美女,恐怕李渊还不敢造反,毕竟李渊跟隋炀帝是表兄弟关系。李渊称帝后,裴寂因功劳被封为右仆射,李渊每次上朝时都让裴寂同坐,对...
· 此人曾被朱元璋称赞功劳第一,最终却死得不明不白
很多人都说清朝人最喜欢黑明朝了。他们也提供了很多证据,有时一看,嘿,还真有那么回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大将傅友德之死,本来是最好的黑明太祖朱元璋的材料了,但清朝人楞是没用。《明史》当中,记载傅友德之死就五个字,“又明年赐死”。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赐死了傅友德。至于为何赐死,语焉不详。而很多明清时期史料里,无疑丰富得多。说的是朱元璋大宴老哥们,却发现有个守卫武器没按规定佩戴。这人是傅友德三子傅让。当时朱元璋没露声色,宴会中却借题发挥,说傅让如何不对。傅友德起身代子道歉,却又被朱元璋说成不敬,还让他取儿子的脑袋来。不一会,傅友德提头而至,说不就是想要我们的命吗?儿子脑袋往桌上一扔,自刎而死。其家属都被发配边疆。这个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说的是傅友德与冯胜从军中被召回京,心中惴惴不安。同时到京师的王弼看出傅友德是因蓝玉一案而感到害怕,而自己也正有这样的恐惧,于是跟傅友德讲,如今皇上老啦...
· 他辅助朱元璋二十多年,最终却能避祸保身
元末的乱世当中,贫贱出身的朱元璋最终战胜群雄,成就帝业,靠的是身边一大群杰出的人才。这其中,既有众多的武将,也有李善长、刘基、朱升、宋濂这些杰出的文臣,出谋划策,但李善长、刘基这些人的结局并不好。不过,当时还有那么一个奇人,辅助朱元璋二十多年,才能不输刘基、李善长,异常低调,最终却能避祸保身。此人名叫陈遇,字中行,人称静诚先生,南京人。元朝时,陈遇做过温州教授,后来群雄蜂起,他辞职回家隐居。陈遇为人沉静,博览群书,特别是精通天象和术数,这一点和刘基非常相像,但他不像刘基那么锋芒毕露,那么强势,所以不惹人注意。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占领南京,听说了陈遇的大名,把他请来,深入交谈之后大为赏识,留他做了自己的谋士,重要的军国大事都与他商量。朱元璋对陈遇非常客气,称他为“先生”或者“君子”,甚至几次亲自到陈遇的府上,与他促膝长谈。而且陈遇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嘴巴特别严,对别人从来不提自己与朱元璋的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