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在古代作为一名弓箭手很难吗 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4
转发:0
评论:0
在古代作为一名弓箭手很难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弓箭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弓箭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缺乏远程武器的冷兵器时代,弓箭比刀枪更为致命,所谓“弓响人灭”,多少名将死于弓箭之下,早已无法统计,前一秒还生龙活虎的猛将,下一秒就可能被战场上不知哪里飞来的流矢憋屈地射杀。弓箭这种可怕的致命武器,实在应该排在兵器谱第一,中国也有古话“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呢?说实在的,成为一名弓箭手并不简单,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精湛的射术

  这个条件比较好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射术精湛是必须的,就如同现代军队对射术的要求一样,如果你箭袋中的箭支都用完了尚且无法命中敌人或无法按要求将箭支投射到指定区域的话,那你显然不是个合格的射手。

  但是精湛的射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刻苦的训练,历来与中原汉人王朝对峙的草原游牧民族都精通骑射,那就是从小不断练习的成果,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在游牧生活中自然而然掌握的生存技能。而对于农耕的汉族来说,有条件从小练习射术的不多,需要后天付出加倍的努力,这个时间,可能是一生。拥有可怕长弓手的英国也有句俗话:对于一个弓手而言,一辈子都是练习时间。

  如何练习?《武经》中这么说:射贵型端志正,宽裆下气舒胸,五平三靠是其宗,立足千斤之重,开要安祥大雅,放需停顿从容,后拳凤眼最宜丰 稳满方能得中。具体动作也有要诀“五平三靠”,就是指:两脚、两手、两肘、两肩和天庭等五平。三靠是指:耳听弦、箭靠嘴和弦靠胸。

  练习不光是练技巧,还必须练心理素质,也就是古人说的:“射以观德。求持弓矢之审固。必先之以志正。继之以体直。”试想在纷乱嘈杂的战场上,死亡的气息无处不在,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如何做到屏息凝神,弯弓搭箭命中目标。

  这种心理素质,如果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也是锻炼不出来的,比如有这样一个说法:训练神射手,让他整天盯着一个小物件看,长年累月,小物件就变成了“大”物件,这就是见微如著。然后用梭子扎他眼睛,当然不是真扎,而是在针头快接触到眼睛时猛然停止,要求射手眼皮不能动,这两点做到了,才有可能成为神射手。

  二、出色的身体条件

  要明白这点,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弓的拉力。年代太久远的弓,拉力由于计算方式不同,不太统一,就拿距现在最近的清朝来看。清末武举考试12力弓为统一标准,上限15力,参加的人都能开。1力为9斤14两约为13磅,12力换算成磅数就是156磅...而最高的弓有15力,达到195磅...而且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许多都能拉开。而现代奥运比赛用的反曲弓是不许超过50磅拉力的,狩猎用的反曲弓一般65磅也就到头了。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那就做个比方,比如实战中清朝的弓普遍在7到9力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个普通弓箭手,那必须能单手拎起41-53公斤的重物,更不用说那些能开12弓的武举人,那就是单手举重70公斤的标准,至于那些特别开挂能开16力、18力弓的,就不讨论了...各位对比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身体条件,反正小院单手举一桶15公斤的纯净水是举不到胸口的...

  现代游戏中、电影里表现的弓箭手形象,大多是身板瘦弱,注重敏捷无力量,这纯粹是为了找平衡,其实是与实际不符的,如果没有力量,根本弓都拉不开,还当什么弓箭手?上战场去干嘛?

  三、精通近战

  为什么要精通近战?弓箭手不是只负责放箭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古代有种说法“临阵不过三矢”,意思就是以两军对阵骑兵的冲锋速度来算,只要大约十秒就能冲到面前,十秒的时间一名弓箭手只能射出三箭。那射完三箭以后干嘛?答案是换上近战武器继续干。

  你要以为弓箭手近战就是菜鸡那就是被骗了,这么昂贵的训练成本,这么强的力量练习,如果只是为了临阵放三箭,那这成本也太高了。一般敌军冲到二十米内,弓箭手就会停止放箭,换上近战武器,变身为步兵接敌。拿什么近战武器?反正力气大,用得顺手都可以,腰刀、长枪、陌刀、斩马刀都不在话下,如果对陌刀或斩马刀没什么具体印象,给你张图感受一下。

  斩马刀实物

  唐代《通典》:“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从征实录》“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则全班俱执。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带战裙、手臂、披挂随后,遇战便穿带,行伍免劳顿。”

  后来弓弩为何会被火枪淘汰?抛开时代进步的原因,也是在于成本巨大,一张良弓需要工匠花费近一年时间制成,一位熟练的弓匠,一年产量多的也就能制五六张弓,射术练习更是需要经年累月,非数年不得小成。而哪怕明清时期先进的火绳枪,装备和训练成本也远远低于培养一名射术精湛的弓手,这样的背景下,就算火枪发展停滞不前,其替代弓弩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也就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在“异姓不养”的古代,要收义子需要哪些条件?
在“异姓不养”的古代,要收义子需要哪些条件?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现代社会,“义子”的说法已经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干儿子”“干女儿”或者是“养子”“养女”这一说,其实本质的意思是没有变的,都还是长辈认作或领养的孩子。如今领养孩子是要走法律程序的,比如法律规定收养人必须无子女,年龄要达到30周岁等等,还得考虑收养人的经济情况。而要收养的人只要您喜欢且的确是一名孤儿,就可以收养。相比古代,这更为开放。在古代,各朝法律对收养的义子有着严格的明确规定,是不能随便收养的,如果能弄不好还得被判刑。那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古代收义子的情况。古代收义子的人多为不能生育孩子的人和一些大官将领,不能生育孩子的家庭收养义子这是情有可原,而那些将军收养义子却大多为了招揽人才,找一个愿意为其办事的人。古代收义子最著名的人应该就是朱元璋了,他一生收了二十多个义子,像朱沐英、朱文忠、朱文刚、...
· 清朝选妃都是怎么选的呢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清朝怎么选妃,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宫剧特别是清朝后宫剧的泛滥,让我们直观的见识了清朝后宫的争奇斗艳和妃嫔争宠,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皇帝的后宫一定是美女如云的。其实,在清朝之前,皇帝选妃的标准主要依皇帝个人喜好,多数情况下姿色的确是第一位。如汉朝选妃就是在每年的八月,由中大夫、掖庭丞、相工在长安、洛阳周边“阅视”13岁至20岁的女子,其筛选的标准主要是“姿色端丽”。再如明朝的选妃也同样注重姿色,明熹宗朱由校选妃时,曾云集天下美女5000人,每百人为一序,由内监负责循视,结果有4000人因为腕稍短、趾稍巨、声音稍雄或某个部位过于贫瘠等理由被遣送回去,最终只留下1000人。可见,明朝的选妃更有点像现在的选美大赛。从5000人中脱颖而出的明熹宗皇后张嫣,史书说她是“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 筹建宗祠注意!建造祠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一个姓氏涵盖了多个地区,如起源地、聚集地、改姓地等,因此一个姓氏大多有多个祠堂。无论是维护翻新老祠堂,还是建造新的祠堂,都应该了解与祠堂相关的一些知识。跟着小谱来了解建造祠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自古遗训:“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氏族有力置产,亦当先置祠田”。可见宗祠在氏族中之重要。在中国从南到北广大区域,留存着许多古老的家族宗祠,尤其在南方地区,宗祠文化比较兴盛。在众多的祠堂维修建造中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建造注意事项。图源网络成立宗祠筹建委员会宗祠筹建委员会(简称宗祠筹委会)是宗祠建设的基础,也是完成宗祠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建立宗祠事项的有序进行,应该先选择有威望,办事能力强,热心家族事务的族人,组成一个宗祠重建筹委会,并邀请家族有实力、有地位、有经验的族人作顾问,参与这次重建工作。筹措经费关于修建祠堂的资金,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集资方式,有些家族宗祠是有家族里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或几个商家...
· 唐代妇女申请强制离婚: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首先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满婚姻的大胆追求上。《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条规定,从法律上为青年男女的自由择配开了绿灯。网络配图在唐代,离婚极为常见,再嫁不以为非,贞节观念的淡薄在整个封建社会都为罕见。《唐律·户婚》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二、促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
· 明朝的帝师是什么样的?帝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明代储君的学习内容,以经史为主。习经则上宗孔孟,本于程朱;习史则揭示历代帝王治国之道,兴衰之理。讲经者寻章摘句,虽屡见智慧但大都泥古;讲史者发挥较多,较之经籍更能让人体验治国之得失。因此,明朝的帝师,学问不必有创见,但须雍容深厚。臧否人物可以一针见血,但不可标新立异,更不能“怪力乱神”。所以,以思想家誉之帝师,则不允当。尽管少数帝师确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以思想取胜,而是精于治术。当明代帝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经书要读得熟,经书解释得好。宋濂当时给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讲《大学衍义》,到后来的方孝孺给建文帝讲《大学衍义》,虽然同一本书,两人的观点并不尽然相同。第二个条件,语言能力要强,不能讲一口家乡口音,皇帝听不懂。叶向高是福建闽东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话简直是另一个语系,很难懂。为什么皇帝还那么依赖他呢,可见这个人是与时俱进的,肯定说的不是家乡的“鸟语”。还有温州人张璁,温州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