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是什么样的 真的是诸葛亮发明出来的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6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是诸葛亮发明出来的吗,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空城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三国著名的战役不计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空城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三国著名的战役不计其数,其中以少胜多、以奇制胜等战役不少发生。在这一场场战争中都有着三国时期将领们的智慧体现。

  其实战争中蕴含的智慧不容小觑,每一条计策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所体现的智慧结晶。别以为战场上的计策只有战场上能用,但事实上,这些计策在任何地方,只要能用好,都是制敌之策。

  中华五千年来,战争无数,古人所运用的计策是无法估量。但前人经过总结归纳,最后在明清时期留下了精华,那就是《三十六计》。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其实按我来说,读透了《三十六计》,那你就无可限量。这句话无论在古代还是如今都适用。当你读透了这三十六个计策,你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因为《三十六计》不只是一本兵书那么简单,它可以说是把人的心理都剥析了。当你读透了这三十六个计策,你在面对人的心理斗争的时候,就会占据上风。

  这是对三十六计的一点述说和看法。接下来,我想要说的是三十六计其中的空城计。

  空城计的解释是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最直观的比如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但不限于守城。

  说起空城计,大家肯定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因为三国演义的描写使我们大家对于空城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也让我们下意识的认为空城计就是说诸葛亮骗过司马懿的一个计谋。

  诸葛亮

  但事实上,这个空城计早就有了,并不是诸葛亮开始使用的,例如张守圭守瓜州等,只不过在罗贯中的描写下使这个计策让大家更为熟知罢了。但也造成了一个错觉,那就是空城计是诸葛亮的专属。

  而且在这也得指出一个错误。那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利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根据郭冲的注解渲染而成的小故事,主要是烘托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其情节为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

  诸葛亮

  这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但实际上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 ,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这一点应该能让许多人认识到空城计的真相。并且这个故事也经不起推敲,倘若司马懿真的和诸葛亮对峙,司马懿麾下十多万士兵,而且司马懿本人也是一位老谋深算的人,怎么可能会被吓退。

  司马懿

  按正常的做法,最不济司马懿也应该安排弓箭手对诸葛亮射箭试探,或者派一队士兵前去侦查。而不是像三国演义里说的,怀疑有埋伏,直接退兵。因此这也是破绽之一。

  诸葛亮使空城计逼退司马懿这个故事虽说是虚构的。但不得不说,三国演义这一渲染,让更多的人熟知了空城计这一计谋。也让世人更加直观的认识到空城计的原理。因为要说三十六计里,人们最熟悉最了解哪一个?肯定会说空城计。

  司马懿

  所以,都说三国演义有些情节经不起推敲,但它的文学价值还是很大,这空城计就说明了一点。它传播了古代一些智慧的结晶,使世人了解了更多文化知识。

  空城计,指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贯中
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虽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并未说明其人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关于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的吗?“空城计”有,却不是诸葛亮的!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的吗?“空城计”有,却不是诸葛亮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面对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但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是虚构的。因为在正史中,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不过,虽然历史上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虚构的,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真的有一个人用了一次“空城计”,此人是谁呢?首先,这个人就是孙权的父亲孙坚,在东汉末年,面对董卓的大军,孙坚就用了一次“空城计”。对于孙坚的“空城计”,被应用在“鲁阳之战”中。鲁阳之战是东汉献帝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中,孙坚临危不乱,迫敌退走之战,也是史上...
· 馒头的由来:揭馒头真的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关于馒头的由来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据说在三国时期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劳心劳累。蜀国南边占据云南、贵州一代的南蛮洞主孟获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家伙,时常骚扰侵袭蜀国边境,诸葛亮决定教训一下这孙子。图片来源于网络古人迷信,泸水一代瘴气很重,就有人向诸葛亮提议用南蛮俘虏的人头来祭祀泸水河神。诸葛亮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自然不能答应,但为了鼓舞士气他强开脑洞,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用面粉做成人头的形状来替代“蛮”头,以此忽悠河神。据《诚斋杂记》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而在《三国演义》第91回则说:“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
· “空城计”司马懿是真的中了诸葛亮的计吗?
“空城计”相信许多人都十分熟悉,这是在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因马谡的失街亭而全线溃败之后,司马懿率领大军层层逼近,诸葛亮等众人在西城进行守卫,当时西城中有许多未能运输完毕的粮草,城中守军与司马懿相比甚微,可以说只要司马懿一声令下,西城是志在必得,三国时期的结束会提前很多年。但是就在这一刻,司马懿竟犹豫了,他下令全军撤退,给诸葛亮留下了踹息的空间,同时令蜀国得以继续延续。网络配图许多人都认为司马懿过于谨慎,错过了大好良机,明明只需一声令下就能够迅速拿下西城,就算当时害怕城内有伏兵,司马懿令几个将士率领一小撮兵士进入探探虚实即可,何必要全线撤退呢?其实,这么简单的道理,许多低级将领都清楚,老谋胜算的司马懿想不到?其实诸葛亮太了解司马懿了,他清楚只要自己摆出这个架势,司马懿定然不会冒然攻城。网络配图因为司马懿并不是一个只图一时的人,当时曹氏家族忌惮司马懿的才能很久,若是司马懿此举将诸葛亮一举拿下,司马...
· 古代汗血宝马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流出来的汗是血一样的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汗血宝马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汗血马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天马”,又名“大宛马”“赤汗马”,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马匹,属热血马,传说它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故称汗血宝马。国外有专家研究发现,其汗呈血色的原因是汗血宝马的皮肤较薄,奔跑剧烈运动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相对于枣红色或栗色马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汗血马原产于中亚,自汉代以来,西域汗血马的神话流传了1000多年。它长相英俊,姿态优美,且性情温顺,易于驯养调教。为争夺汗血马种,汉武帝曾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黄金做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经过4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使团到达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大宛国王爱马心切,不愿交换。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决定以武力取马...
·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
馒头的由来馒头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17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