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女性起义领袖唐赛儿消失后,皇帝了几万名尼姑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2
转发:0
评论:0
女性起义领袖唐赛儿消失后,皇帝抓捕了几万名尼姑,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赛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虽然传统史学家总是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赛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虽然传统史学家总是诟病于朱棣这位皇帝“不正统”,毕竟他的皇位是篡了侄子的位,为此很多人都丧失了性命。但是,即便是最严苛的学者也必须认可,朱棣确实是个很有才能的皇帝。相比朱标,他更像是朱元璋的儿子,手段作风和父亲别无二致。

  朱棣是个“马上皇帝”,一生五次大规模北伐,彻底击溃了蒙古卷土重来的希望,他本人也是在得胜归来的途中在军中病逝。同时,他在经济上也颇有建树,延续了父亲的重农政策,注重鼓励民众开垦荒地。文化上,编修了一套流传千古的大典,被誉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无论是当时,还是放到现在,朱棣都堪称了明朝功勋前列的君主。他的年号叫“永乐”,所以这一时期也被史学家们称作“永乐盛世”。不过,盛世之下也有阴影,朱棣在各地开展的基建活动,包括疏通大运河的举措,虽说有利民之意,但无可避免地要耗费大量人力和金钱。山东农民们不堪忍受无休止的徭役,便发起了叛乱。

  事实上,这次叛乱的起因很复杂。从“白莲教叛乱”的名号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一场带有宗教性质的叛乱。元代盛行佛学,包括朱元璋起义早期,也是在红巾军这个带有佛教色彩的军队中跻身的。明朝早期,朱元璋是坚定的儒学支持者,朱棣虽然没有更改方策,但他本人对道教更感兴趣,修筑道观的行为也激起了佛教的不满。

  同时,靖难之役中,明军和燕军长期在山东拉锯交战,苦难最重的还是山东百姓。对于顺从的地区,朱棣还开仓放粮,但由于山东地区的“不合作”,这里不仅没有得到救济,还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天灾和政府的双重压迫下,遍地都是饥民。他们看不到前途,只能将内心寄托在白莲教身上。

  作为起义军的领袖,唐赛儿本来只是个从小念诵经文的普通女信徒,她的丈夫林三则是当地的一位宗教领袖。唐赛儿的父亲不愿意服徭役,被官府无情地抓了起来。林三在去官府讨粮的途中被杀,唐家父母也先后离世。唐赛儿便接过了丈夫的“遗产”,假称自己是“佛母”,能够通晓未来。于是,在她的号召下,数千饥民猛然掀起旗帜。

  白莲军首先攻克了当地最重要的据点青州,在获得大量补给和武器的同时,也将起义军的名声流传在外。白莲军没有独享收获,而是将官府仓库中的存粮慷慨地分给饥民,因此供她驱使的战士越来越多。唐赛儿还在自家依照地势建起了坚固的山寨,里面不仅囤积了大量粮草,也有储水的地方,让官府无法靠断后勤的方法让他们不战自溃。

  得知青州沦陷的消息,当地卫所的指挥使高凤立刻带领上千士兵前来围剿。不过,官兵不熟悉地势,又觉得对手们是羸弱的饥民,心中不免大意。唐赛儿示敌以弱,然后在官兵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起伏击,将他们全部消灭。胜利的消息也鼓舞了其他地区的反抗,短短数月间,当地有几十支义军同时发作,眼看态势就要蔓延到外地。

  朱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减轻对山东民众的限制,并向势力最强的唐赛儿提出招降,但却被一口否决。起义就是豪赌,先不说她的部众们愿不愿意,历史上招安后被杀的首领也不在少数。在朝廷使者都被斩杀的情况下,朱棣派出将军柳升,带领5000精兵继续围剿平叛。

  柳升是追随朱棣多年的名将,他还很擅长使用炮兵,靠战功得以封侯,不是之前的地方将领那么容易对付。不过,战功也让柳升越发骄傲,他不认为眼前的几千白莲军是自己的对手。唐赛儿自知弱小,先是假意投降,骗取信任后又作出态势,似乎要从东面突围。当柳升把军队集中在东面后,她带领军队从西边突出重围。

  虽然屡屡获胜,但进入山东的军队越来越多,白莲等义军也越发难以支持。不过,唐赛儿这位知名的女性起义领袖,却从万军追捕中消失,没人知道她的下落。因为她打着佛教的旗号,朱棣为此了山东地区的几万名尼姑,认为她就混在其中,但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虽说明朝的白莲教起义规模并不算太大,但也警示了后来的帝王们,让他们见识到了人民的愤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起义领袖唐赛儿做尼姑是为了躲避朝廷追捕?
唐赛儿是白莲教起义军中相对出名的一支,因其她是女性领导人才更具有传奇色彩。关于唐赛儿结局的说法中,有一项就是藏身尼姑庵。那么唐赛儿究竟是不是尼姑呢?她为什么要藏身尼姑庵?图片来源于网络白莲教发源于宋朝时期,到明朝时期已经是支派林立,白莲教自创立时期就有两种极端色彩,向善,即引导民众向善;叛逆,即成为教众想改变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白莲教具有充分的有群众基础,敛财积蓄,农民武装。因此,有些别有用心的教派会依附于白莲教的名号,才能更好地成事。从根源上来说,他们都是佛教分支,唐赛儿也是佛教徒。唐赛儿所在的北方白莲教分支,依然是崇尚佛教教义的。但是并不能说参加造反的都是尼姑、和尚,唐赛儿至少在她参与造反之前是有家有室的,怎么会是尼姑呢?封建时代的造反运动,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归根到底,唐赛儿还是农民的代表。那么唐赛儿为什么选择尼姑庵藏身?当时佛教倍受朱元璋的,甚至是敌对灭杀,为了能够保...
· 人类刮毛史,几万年前的女性竟然就会刮毛了
当时的人们才刚可以直立行走,住在洞穴里,而当时的女人,却懂得捡尖锐的贝壳,或是把石块敲击成尖状,沾些水,刮除体毛......因为贝壳、石块粗糙坚硬,可想而知,是连皮带肉刮的,但历史上无据可以得知,当时的女人除毛是因美观还是为了方便行动。当到了古埃及时期,男女也会用青铜制的刀片,把头顶上的毛发刮除,戴上动物毛发制成的假发,如此才能彰显地位,且保持整洁。到了希腊罗马时代,当时的男人对女人身上的体毛感到厌恶,尤其是,因此,当时的女人把全身都刮干净,来吸引男人目光。15世纪后,当时欧洲盛行猎杀女巫,甚至谣传有的女人会召唤魔鬼,因此,当时的女人会从植物中提炼除毛膏,确保身上一根体毛也没有。到了18、19世纪,刮胡刀问世了!1880年,刮胡刀商人KingCampGillette量产第一批的现代化刮胡刀。1915年,除了男人版刮胡刀,也在广告中请女模展示刮除腋毛、腿毛的动作,开始灌输女人“有腋毛、腿毛是...
· 唐赛儿究竟是不是尼姑呢?她为什么要藏身尼姑庵?
唐赛儿是尼姑吗唐赛儿是白莲教起义军中相对出名的一支,因其她是女性领导人才更具有传奇色彩。关于唐赛儿结局的说法中,有一项就是藏身尼姑庵。那么唐赛儿究竟是不是尼姑呢?她为什么要藏身尼姑庵?唐赛儿漫画像白莲教发源于宋朝时期,到明朝时期已经是支派林立,白莲教自创立时期就有两种极端色彩,向善,即引导民众向善;叛逆,即成为教众想改变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白莲教具有充分的有群众基础,敛财积蓄,农民武装。因此,有些别有用心的教派会依附于白莲教的名号,才能更好地成事。从根源上来说,他们都是佛教分支,唐赛儿也是佛教徒。唐赛儿所在的北方白莲教分支,依然是崇尚佛教教义的。但是并不能说参加造反的都是尼姑、和尚,唐赛儿至少在她参与造反之前是有家有室的,怎么会是尼姑呢?封建时代的造反运动,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归根到底,唐赛儿还是农民的代表。那么唐赛儿为什么选择尼姑庵藏身?当时佛教倍受朱元璋的,甚至是敌对灭杀...
· 女性人名
各地女性姓名东亚东亚文化圈尤其是中国古代女性不使用名字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女子不用出仕做官,有些也没有取大名,或取了大名后没有在公众场合使用而不为人知。实际上,女性与男性一样会有完整的姓名。有些出身较好的女性甚至有字、号。由于女性不用出仕做官,加上近古礼教对女性行动的限制增加,女性少出席社交场合,大名、字就甚少使用。同时,中国有避讳的传统,直呼其名是为禁忌。平日通常只有亲人称呼的小名或排行,外人则只称某小姐、某姑娘、某氏等。婚后有些会以夫姓称呼为某嫂、某大妈,或以父姓加上称谓、封号为某夫人、某孺人等,名字依然甚少为外人所知。朝鲜半岛、琉球的女性也常是只记载姓氏,即使有记载名字,也有很多只是乳名、小名,不一定会记载大名。于是后人就把一些只有记载小名、乳名的女性与姓氏连称作为她们的姓名。日本、越南则较多女性有记载全名。传统上有些女性因为本名与夫家长辈雷同,为了避讳而在婚后改名,如日本雍仁亲王妃势...
· 唐赛儿起义之后:首领唐赛儿一直不知去向
中国的百姓其实特别老实,农民能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走上造反这条道路,他们也不会在乎这是谁的天下,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人愿意造反远离家乡,一般的统治者都不会将农民逼上绝路,动摇自己的统治。一般情况,只有出现在大慌、灾害、战乱时期才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造反。但是唐赛儿所处的时间正是永乐年间,制造业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都不会让百姓民不聊生,那么唐赛儿为什么要造反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唐赛儿造反于私是为了替自己的家人报仇,父亲被抓到卸石棚上去做苦力,丈夫又在讨要粮食时被官府打死,父亲母亲相继悲愤离世,这个世界上就只剩她孤女一人,能够活下去的念想都不复存在。加上她性格从来都是快意恩仇,一怒之下,决定揭竿而起。于公是为了同样境遇的山东百姓,山东在经历了元明之战、靖难之乱之后本身就是一片焦土,浮尸遍野。朱棣为了刺激北方经济,将都城前往北平,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手工业者自然就成为了铺桥修路、开凿运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