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却依然遏制不了贪污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7
转发:0
评论:0
明朝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却依然遏制不了贪污,明朝在古代朝代中可以说是对贪官整饬最严酷的朝代了,朱元璋从元朝的黑暗统治中一

  明朝在古代朝代中可以说是对贪官整饬最严酷的朝代了,朱元璋从元朝的黑暗统治中一步步走来,从平民,到和尚,再到起义军,他看到了太多的因官员昏庸无能、贪污腐败导致百姓家破身亡、穷困潦倒。所以自他当上皇帝后,他为了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想了很多办法,其中设立锦衣卫便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在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设为锦衣卫。组成人员一般是皇帝最亲信的武将,并且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也就是说锦衣卫是皇帝的直属机构,除了皇帝他们谁的都不听,并且他们的权利极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

  既然朱元璋对贪污腐败这么深恶痛绝,并设立锦衣卫及各种监察制度来进行,为何明朝的贪官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甚至可以说是低到荒谬可笑的地步。朱元璋时期就规定朱元璋时期就规定了官员的薪酬,从最高的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到最低的从九品五石。此规定中将粮食作为俸禄单位,以及用纸币“大明通行宝钞”作为补充,这种俸禄方法一直用到了明朝灭亡。

  最开始的时候这个俸禄是没问题的,连县令每个月都有七石米的俸禄。但是这是最开始,因为当时的首都在南京,江南鱼米之乡,交通便捷,粮食富足,每月工资发放的也及时。但是在将首都迁至北京后,北方的粮食就没那么富足了,需要从南方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导致粮食变得更加宝贵,光给明朝的各位大头头的不够,更别说下面的官员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到了朱棣时期,因为朝廷实在发不下去工资了,顶层的头头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官员的工资能变相发放。朝廷将外邦进贡和郑和下西洋带来的香料折成官员的工资发放下去。众官员捧着一手的香料面面相觑,有点懵,这东西又不能吃,卖又没人要,这还让不让人活?所以在之后官员们反对郑和下西洋,跟朝廷用香料抵工资有一定的关系。“月用之资不过十日”——天顺年间的内阁首辅李贤,一个月的薪酬只够用十天。

  还有更过分的,朝廷发放大明通行宝钞作为工资,大明通行宝钞是明朝发行的货币,因为政策不完善,导致大明通行宝钞一直在贬值,也就是通货膨胀。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到了“百贯宝钞不值数十文钱”的地步。而且这个宝钞的票幅面积是33.8*22厘米。官员们手里拿着这一大堆废纸一样的“巨款”去消费,卖东西的都不认这宝钞,估计也就在皇帝与官员之间流通了。

  人是不满足动物,尤其是有钱了还想更有钱,“千里做官只为财”、“纱帽下面无穷汉”这些理念一直成为朝廷上下为之奉行的人生准则。别的朝代不愁吃喝的官员都想着贪污,更别说明朝这些都为温饱发愁的官员了。每个官员都快饿绿眼了,还有什么两袖清风,费这么大劲考上官员不是来挨饿的,所以都绞尽脑汁的去增加灰色收入。

  再者,当时的制度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朱元璋亲手扶植起来的“亲信直辖监察员”——锦衣卫,严重掣肘和阻碍司法。此外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等多个监察和司法部门并立,且明代审理判刑的程序繁多,拖时较长,难以有效科学合理和及时决策。还有,明代党争强烈,师生关系,裙带关系等等诸多“特殊关系”都可以成为一个人入士的渠道,并以此为纽带结党营私,组成政治小团伙。而且极具明代特色的宦官政治也是导致吏治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有不少出名的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在这些人当政时朝局乌烟瘴气,溜须拍马之风盛行,贿赂拉拢之事层出不穷,吏治败坏自在“情理之中”。

  但是确实有两袖清风的清官,比如弘治、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他的三个儿子死的早,他一直靠死工资度日,平时卖卖字画、写写诗文来补贴家用,到死的时候家里也没有一点积蓄,还是他的学生和朋友出钱给他办的葬礼。还有有名的清官——海瑞,死的时候更是连办葬礼的钱都没有,全靠朋友帮忙。

  当然,也有活的比较滋润的,比如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他坐拥地产二十多万亩,他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地主,在加上平时的收受贿赂、情面往来,他比以往的内阁首辅过得滋润的多。还有戚继光,作为抗倭英雄,戚家军在抗倭中立下的战功无数,另一名抗倭英雄俞大猷就过的没戚继光滋润,原因就是戚继光在当时会上下打点。

  之所以锦衣卫遏制不住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前文也说了锦衣卫负责监督之职是不错,但是只服从于皇帝,只认皇帝这个领导,他们也是打工的,皇帝下达什么命令,他们按照皇帝的意思去执行,哪怕皇帝下达了一个错误命令,就算这个命令错的离谱也没关系,锦衣卫照做就行了,毕竟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你不听话,皇帝是要斩你的。说的高大上一点,腐朽的封建制度下出现现象实属正常,但在那个社会了,似乎所有人都不会往这个方向想,更不会想着去推翻它。

  最后,古代的官员是什么阶层?是特权阶层,他们不用纳税,还有权力,但是这种权力缺少制约,想运用权力为自己谋点好处实在不是件难事,而且并非人人都是像海瑞那样的高风亮节、甘守清贫、一心为民的好官,那么多人十年苦读考个科举不就是为了进入这个特权阶层发家致富,难道都是奔着为人民谋幸福去的?

  锦衣卫?锦衣卫也是官员体系,只要别太过分,皇帝没发火指名道姓要谁好看,锦衣卫干嘛成心和那些官员过不去,树那么多敌,自己还混不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哪个皇帝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主要做什么
1382年5月29日(明讲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它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人仪仗。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使锦衣卫的权力扩大,兼管刑狱、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监视文武百官。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企事等官职,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锁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及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酷烈。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文武大臣,各地人民,罗织大狱,捕人甚众。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锦衣卫的特务性质进一步加强。1420年又设东厂。1477年明宪宗更设...
· 明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他们的权利到底有多大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锦衣卫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有关明朝的影视剧中,往往少不了锦衣卫的身影。锦衣卫往往处在暗处,非常神秘,他们是皇帝最信任的耳目,是安插在各种之地的特种人员。对外战争中,他们搜集了大量情报,而他们的首领——指挥使甚至拥有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审讯的权力。那么,明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呢?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推行了很多严苛的法令来稳定社会秩序。然而,贪污腐败等现象还是在私下进行着,加上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型的"疑似"谋反事件,株连其中丧命的人以万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和巩固新生政权,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正式设立锦衣卫,并赋予他们巡视宫廷、守夜值宿;侦察百官、缉捕不臣;掌管诏狱、审讯处决等职权。为了能够更加简洁明了地办事,朱元璋还设立"南北镇抚司",授权锦衣卫可以跳出司法机构的限制,独立行事。锦衣卫进行...
· 都说明朝的御史权力很大,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监察百官的呢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监察百官,肃清整治,建立了一套极其完备的监察制度,具体说来就是在历朝历代监察体制的基础上新增了六科给事中,并且在全国十三个行省设立十三道监察御史,形成了明朝独特的台谏制度。关于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之前已经写文章分析过了,今天和大家聊聊监察御史的事情。监察御史并不是明朝的初创,最早建立于隋唐,却在明朝发扬光大。在明代,监察御史隶属于都察院,最高长官为都察御史,正二品,明朝大九卿之一,但普通的御史官职并不高,是正七品官,但权力范围却空前大,不论是国家大事,例如打仗、科举、教育,还是小事,如皇帝娶媳妇,太子出阁之类,监察御史都可以建言。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劫,或封章奏勃。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屯在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酒,巡关,攒运、印马、屯田。监察御史...
· 锦衣卫的设立:朱元璋为何设特务机构?
导读:朱元璋建朝初期,为了的政权,设立了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不但对付大臣,还会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封建社会自秦朝立国以来,历朝历代都在用着各种手法维护着统治者的利益,他们目标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秦朝以暴治国,信奉武力至上,结果二世而亡。汉唐尊儒而教,但外戚、宦官污秽于朝,仍摆脱不了历史的轮回。到了明朝的朱元璋,又发展了一个统治人民的利器,那就是特务统治。有明一代,特务的兴旺是中国历朝历代所不能比拟的,相互告发,人人自危,成为明朝时期统治的一大特色。网络配图朱元璋是由平民出身打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有一个怪圈,凡是由哥们一起打天下的,曾经在一个被窝睡觉的,打下天下后都不得善终。最后掌握皇权者或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或是为了利于下一代接班,都要对年轻时摸头拍背的哥们功臣进行诛杀,以防他们功高震主。对此朱元璋有一句最精辟的信...
· 明朝时期设立的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是明朝时期在边境防线立了九个军事重镇,也是古代长城又一次伟大的防御工程。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其后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1、辽东镇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2、蓟州镇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增设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区境)。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3、宣府镇总兵驻宣府卫(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