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25岁登基的乾隆皇帝,是怎么在30岁之前掌握朝政大权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1
转发:0
评论:0
25岁登基的乾隆皇帝,是怎么在30岁之前掌握朝政大权的?,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清雍正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于圆明园,根据其生前秘密所立传位诏书,皇四子弘历登基为帝,是为乾隆皇帝,从此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乾隆朝时期。在众多的影视剧演绎和坊间传说中,乾隆皇帝都是一位风流多情、好大喜功、奢侈腐化的“败家子”皇帝,认为他能带领清朝走入鼎盛时期完全得益于康熙、雍正两朝的励精图治。

  对于乾隆皇帝的帝王功绩和治国能力我们暂不做讨论,乾隆皇帝登基时虽然已经成年,但其在为皇子时毕竟参政、议政经验甚少,更没有任何独立处理事务的经验。在雍正皇帝的严厉控制下,弘历也没有机会结交大臣,培植自身政治势力。即位之初,雍正皇帝更是为其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辅助处理朝政,采取总理事务大臣制度,乾隆皇帝并未完全掌握朝政大权。

  那么,年纪轻轻的乾隆皇帝是如何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便牢牢掌握了朝政大权呢?这位被后世严重误解的盛世帝王,帝王心术和政治手段绝对不一般。

  1、拉拢皇室宗亲势力

  乾隆皇帝刚一登基为帝,就为雍正朝被严肃处理的皇室宗亲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恢复了名誉和爵位,恢复其宗亲身份,将其重新纳入玉牒;将皇十四子胤禵等人放出禁所,恢复爵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雍正朝紧张尖锐的统治阶层矛盾,赢得了皇室宗亲、满洲贵族的支持和拥护。皇室宗亲和满洲贵族们的大力支持,为乾隆皇帝以后对朝政的掌握奠定了良好基础。

  乾隆皇帝的一系列做法虽然有悖于雍正皇帝的初衷,但其“宽严相济”的施政手段毕竟缓和了雍正朝一直以来的官场紧张局面和官员们“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的“不敢作为”风气,这为乾隆皇帝拉拢朝臣,培植自身政治势力和亲信党羽创设了有利条件。

  2、巧用手段、借机处理朝中重臣

  乾隆元年,乾隆皇帝借机取消总理事务大臣制度,重组军机处,在皇权集中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乾隆三年,皇十七子允礼薨逝,乾隆皇帝趁机将满洲贵族出身的钮祜禄·讷亲纳入军机处,用以顶替允礼职位,在一定程度上收拢了朝政大权。乾隆四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弘晳逆案”,借此机会,乾隆皇帝又将参与其中的允禄罢免官职,削去爵位,又清除了一位实权派宗亲。

  等到四位辅政大臣只剩下张廷玉和鄂尔泰以后,两位当朝权臣又开始了党派之争,对峙不下。乾隆皇帝趁此机会,一面和控制两人的党争之害,一面灵巧利用两人的党争,平衡两方,让其相互制约,让朝廷事务的决定权最终决定于皇帝一人之手。趁着两位权臣你争我斗的间隙,乾隆皇帝将自己的亲信讷亲升至领班军机大臣,排在了张廷玉之前,基本掌握了军机大权。

  3、趁对外战争之际,彻底掌握朝政

  在缓和朝廷紧张局势,逐步朝政大权的同时,乾隆皇帝坚持平定边疆叛乱。一方面,对于清朝的国土完整和疆域稳定,乾隆皇帝不得不这样做;另一方面,毫无政治事务经历和参政、议政经验的乾隆皇帝刚一登基肯定会有质疑声音和对其治理国家能力的怀疑,只有通过一两次边疆战争胜利才能堵住朝臣质疑的声音。更重要的,乾隆皇帝可以趁着发动战争的绝佳机会,提拔和任命自己的亲信之臣,参与平定战乱,在取得战功以后,顺理成章的位列军机,更好地替乾隆皇帝掌握大权。张广泗等人都是借此机会被乾隆皇帝扶上重要位置的。乾隆五年,张广泗平定了广西、湖南的苗民叛乱,自此乾隆皇帝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清皇帝。

  作为大清王朝的皇帝,乾隆皇帝虽然在执政后期喜好奢华、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费巨大,给大清王朝带来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伤害,但其毕竟带领清朝走向了鼎盛时期,实现了康熙和雍正两朝帝王的终极心愿。尤其是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彻底掌握朝政大权,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其帝王心术和政治智慧绝对能够排在清朝历代帝王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年仅13岁便登上皇位大权却掌握在舅舅手中!
一般来说,作为古代的一国之君,皇帝生前具有肯定的生杀大权,身后也会被掩埋于规划无穷的皇陵。但在东汉时期,有一位皇帝十分惨,14岁就被毒杀,身后还与宦官合葬,也是中国前史上仅有一位葬在宦官墓中的皇帝。东汉少帝刘辩,公元176年出生,东汉第十二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之子。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网络配图关于刘辩,历史上并无太多记载,对于他的评价更是少之更少。据史料记载,汉灵帝并不喜刘辩,曾经评价他为“没有帝王的威仪,实在不适合做君主”。后世对他的评价则是:他是东汉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帝,古代史书中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的正统皇帝,甚至没有他的帝王传记。而且汉少帝死后被随便安葬在宦官的陵园,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刘辩出生在汉灵帝熹平...
· 明代的宦官们是怎么掌握那么大权力的?仔细看看就明白了
中国历史上,宦官一直是政治发展的伴生品,宦官掌权、后宫干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现象。宦官掌握朝政大权的现象在明代尤为突出,特别有趣的是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居然借助宦官掌握权力,推进改革,可见,明代的宦官的权力至大。那么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呢?一是皇帝的猜忌和多疑,使得采取不正当手段监视大臣,这样,从机制和制度的角度给了宦官掌权的机会。在太祖朱元璋时代,就有锦衣卫这个机构,专门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刺探官员的隐私。当然,朱元璋时代的锦衣卫不是由宦官组织,但是,已经有宦官参与。还比如明成祖朱棣时代的“郑和下西洋”,其带队领导郑和和副官王景弘是明代有名的宦官。郑和下西洋的说话之一,就是寻找海外建文帝的下落。如果这一结果成立,那么就从一个侧面证明皇帝借助宦官来实现自己打击的目的。这样,无形之中就给了宦官以实权。据历史记载,成祖在夺取帝王的过程中,得到了宦官的大力帮助,因此将宦官视作心腹。自永乐...
· 武则天死后,为什么会是武三思掌握了大权?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在武则天死后,武三思反而掌握了朝中大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掌权以后扶植了非常多的武氏势力,武三思就是武则天扶植起来的武氏势力代表,武则天称帝以后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继承人问题,武则天晚年一直都在纠结是传位给儿子李显,还是传位给侄子武三思,这种情况下武周内部分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支持武三思继承皇位的武氏势力,另一个就是支持李显继承皇位的朝中大臣和李氏皇族,必然双方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政治斗争,公元705年李显在朝中大臣和李氏皇族的支持下发动了“神龙政变”,顺利的登上了皇位。“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从此离开了政治舞台,武则天培植起来的武氏势力也因该要被清理了,也就是武三思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武三思等人不但没有被李旦进行政治,反而成了唐中宗李旦面前的大红人,那么为什么唐宗中李显但没有清理武三思等人,反而让武三思等人掌握朝中大权?...
· 厚积而薄发的司马懿如何掌握曹魏军政大权的
司马懿家族显赫,聪明博学,在年轻时就已经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赞扬,说他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不是寻常之人。在曹操担任丞相后,被强制征辟为文学掾,从此走上了仕途之路,也就此开启了司马懿富有传奇性故事的一生。图片来源于网络司马懿在曹操成为丞相时担任官职,一路从文学掾做到丞相军司马再到骠骑将军,再至太尉,官职不断上升,也从最开始的只被曹操所信任到后来被曹丕,曹睿,曹爽等几任君主所依赖,信任并且数次担任辅政臣。司马懿的官场经历相比其他同时代的大臣显然要更加顺利,更加轻松的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懿的故事就其官场来说要更为平淡一切,不是那么的富有传奇色彩。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和能够被数任皇帝所一直倚重,除了他在朝务上可以帮助皇帝排忧解难外,在军事上司马懿也数次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其不论是政务还是军事上都有卓越的天赋,才使得他能够一路晋升如此顺利并且一直担任辅政大臣。而在其军事上最为有名的几个事件有斩杀...
· 曾国藩掌握地方大权为何拒不称帝?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网络配图曾国藩为何拒不称帝?一般归结为三点原因:忠君报国思想、条件不成熟和为了统一。其一,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他起兵就是为了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清朝,保卫明教。他的个人追求就是做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网络配图其二,曾国藩即使想当皇帝,时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当时清政府虽衰落,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拥有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而且湘军攻陷天京后,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最关键的一条,湘军起兵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曾国藩称帝,很可能湘军要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也没有所谓“友邦”的帮助,曾国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