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用这么的多的军旗 这些军旗都有什么作用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29
转发:0
评论:0
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用这么的多的军旗这些军旗都有什么作用呢,古代为什么要插很多军旗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

  古代为什么要插很多军旗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204年,为巩固侧翼,韩信率数万汉军背水结阵,与二十万赵军在井陉对峙。二千汉军伏兵乘赵军轻敌出击之机,攻占赵军大营,“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军发现大营被踹,心无斗志,全军覆没,“背水一战”由此而来。此战中,军旗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对熊、虎等猛兽有崇拜心理,在布上画熊和虎,祈求祥瑞护佑,这就成了旗。不仅如此,古人将一些特殊符号画在布条上,此为帜。在《墨子》中,两者合二为一,首见“旗帜”一词。在没有社交软件的古代,竖立在杆子上的旗帜,是体现等级、显示位置和通信联络的神器,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军队中广泛使用。

  图1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的金吾纛旓

  一、纛

  在军旗中,“纛(读dào)”的地位最高,它代表着最高统治者,有“旗头”之称。常见的旗帜不同,竖立纛的旗杆上部有一个毛球,是用耗牛尾制成,称为旓(读shāo)。用旓装饰的纛,源自于黄帝。他战胜蚩尤后,剪下蚩尤的头发作为纛的装饰,由此奠定了纛的神圣地位。

  图2 成吉思汗军队里的大旗“纛”

  随着时间的推移,纛的形制略有变化,始终传承不绝。成吉思汗的大纛,称为“苏勒德”。它类似于矛状的古代兵器,矛底銎部有个圆盘,盘沿上有81个小孔,以马鬃为旓,用松柏做杆,竖立在石质龟座上,是守护蒙古族的圣物,也是攻无不克的胜利图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北方放牧民族大纛文化的影响,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令旗也采取了大纛的样式。

  二、牙旗

  在影视剧中,军队出征时常会举办祭旗仪式。祭祀的旗帜就是牙旗。三国时期,薛综认为:“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意思是说,天子或将军出征,在军营前树立旗帜,旗竿饰有象牙,因此得名牙旗。

  图3 中兴瑞应图中的红纛赭黄牙旗

  竖立牙旗的营门,叫做“牙门”,也叫“军门”。 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在《周礼》中,把“牙门”称为“旌门”,有“为帷宫,设旌门”的记载。到北宋时,“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在牙门传承中,以讹传讹,变成了衙门。至于军门,成为了明代高级将领,如总督、巡抚的代名词,也是清代对提督或总兵的尊称。

  三、号旗

  “背水一战”中,二千汉军偷袭赵营,使用的就是红色的号旗。底层士兵携带大量号旗出战迎敌,能够在战场上区分敌我,鼓舞士气。将领临场指挥时,可以通过号旗的数量,判断士兵的伤亡情况,此外,观察号旗的推进速度,判断战场局势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四、信幡

  代表皇帝的军旗,除了纛,还有信幡。这种表明将官身份的旗帜,在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赋予了新的含义。当时,用画有白虎的幡,作为主战的军旗。与之相对,驺(读zōu)虞幡释放的是和谈罢兵的信号。清朝文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 晋制最重驺虞幡”。说明驺虞幡是皇权的象征,影响力巨大。

  驺虞,至今仍争议不断,主要有雪豹、白化王猎豹和大熊猫三种说法。母雪豹有掩埋猎物的习惯,被人发现后,以讹传讹,误以为雪豹为仁兽,而且雪豹与《山海经》中的描写大致相符,因此,驺虞很有可能就是雪豹。

  图4 明朝《出警入跸图》图中前面的是皁纛,后面就是幡(招摇)

  在“八王之乱”中,妖后贾南风假借驺虞幡的权威,解散了楚王司马玮的军队,顺利将其诛杀。贾南风倒台后,晋惠帝司马衷能力低下,无法掌控西晋乱局。永宁二年(302年)五月,河间王司马颙(读yóng)擅立太子,引起诸王不满,长沙王司马乂(读yì)起兵发难,司马颙欲再次借用驺虞幡造势,结果遭到反杀。象征皇权的驺虞幡随着皇权式微,也走向了没落。

  五、五方旗

  旗帜除了表明身份和地位,还能标示位置。相传在黄帝时期,就用青、赤、白、黑、黄等五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因此称为“五方旗”。古代军队作战时,五方旗能够便于将领指挥军队,随时掌握战场动态。

  三国时期,魏国在旗帜上分别用青龙、朱鸟、玄武、白虎、黄龙等图案,配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队伍,起到沟通和联系的作用。直到宋代,将领“执五方旗以节进退。”就连在《水浒传》也能看到五方旗的影子。第一○九回中:“敲金边,出五方旗,放大炮,掌号儹行营,各各摆阵出战。”还原了宋军作战状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5 明人摹宋绘《胡笳十八拍》 图中为五方旗

  梳理一下这些军旗,不难发现,它们是一个层级分明、上下协调、实时有效的作战体系。首先,体现了从上到下的。大纛旗代表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发出战争的指令。将军受命出征,牙旗所在之处,必是将军临阵之地。手持号旗的士兵积极应战,奋勇争先。其次,实时反映战场状态。五方旗将军队分成五部分,将军通过旗帜的变化,了解战场形式,调整作战部署,为战胜对手创造有利条件。

  在战场上,军旗如此重要,夺旗成为一项重要的军功。井陉之战初期,赵军占据人数和地形的优势。韩信以拔营夺旗的方式,瓦解赵军斗志,造成对手集体扑街,赵王歇,大将陈余被杀,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神话。

  对于个人而言,夺旗同样十分荣耀。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跟随大将霍去病参加漠北之战。大军北征两千余里,翻越离侯山,强渡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两军激战。李敢不但斩首颇多,而且夺下了左贤王的战旗。战后,汉武帝表彰有功将士。李敢因夺旗有功,受爵关内侯,食邑两百户。李敢弥补了“李广难封”的遗憾,也算是对李广的安慰。

  图6 金兵的五方八卦旗,合五色为一面旗

  相对于兵器甲胄,古代军旗热度不高,粉丝不多。军旗没有兵器刚强锋利,也没有甲胄避锐护体,但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民族尊严的代表,是军队灵魂的体现。在军队中,兵器甲胄是攻坚克难的硬件,军旗是使命必达的软件。装备和意志的结合,软硬兼施,才是打好仗、打赢仗的保证,如今,军队的武器早已更新换代,鸟枪换炮,可军旗的精神内核不但没有变化,反而发扬光大,激励着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打仗时拿军旗的士兵有人保护吗?
咱们纵观世界历史会发现我们国家古代的时候战争是非常频繁的,而且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古人发动战争的目的一般是有两个,一个是为了人口,一个是为了领土。这是咱们所了解的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在影视剧之中,不知道大家是否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是有阵形的。而也就是因为古装剧的误导,导致很多人认为打仗的时候,谁站在最前面,死亡的几率就越大。可是实际上真的不是如此,由于是方阵的原因,可能不是第一排的最快死也说不定。而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应该也有所观察到,那就是在两军交战的时候,会有士兵专门扛着自己这边的大旗,冲向对方。所以说军旗在战争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战争之中的存在非常关键。军旗可以提醒自己这方的士兵,这里全部都是自己人,对面则是对方的士兵,要分清楚阵营,避免造成误伤。另外军旗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鼓舞士兵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宣告自己的主权。另外挥动军...
· 揭秘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士兵要用铠甲护身
《释名·释兵》:“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铠甲在全世界每个地方或早或晚的都出现果,从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秦俑来看,铠甲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批量的装备了部队,在中国有史记载的历次战争中,都能见到铠甲的身影。网络配图先秦时期,中国的铠甲主要是由皮革制造,春秋战国之后随着铁骑的发明,开始出现了铁片制作的铠甲,宋朝是中国科技文明发展的高潮期,中国的铠甲由也走到了高峰期,军队装备了各式各样的铠甲,不同的部队装备不同的铠甲,直至清朝末期,中国部队还在使用铠甲。网络配图在中国铠甲飞速发展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也没闲着,比如中世纪欧洲的重甲骑兵,那么为何到了近代不管是中国的轻甲铠甲,还是欧洲的重甲铠甲,都遭到了淘汰?在近现代战争中,铠甲已经小时匿迹?“存在必合理”,那么一个事物的消失也必然有它的道理,研究历史我们发现,火药出现之后,铠甲就开始慢慢的推出历史的舞台,火药的出现跟铠甲的消失,有着必...
· 古代虎符作用这么的大为什么没有人去偷呢
古代虎符为什么没人偷,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皇帝是古代权利的最高统治者,但是皇帝权利再高还是需要用军队来维持,如果没有军队作为支撑,那皇帝也就没了什么权利,如果皇帝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那下次往往都是很悲惨的,运气好还行,如果不好就只能沦为阶下囚。这样的大情况下,皇帝就想出了用虎符调兵这个办法。这个虎符又叫兵符,最早的兵符是做成铜制虎形,分成两部分,左边的是给带兵的将领,右边的则在皇帝手中,为了防止出现冒牌的虎符,皇帝在虎符上刻上铭文,需要调兵的时候需要两者合二为一,检验真伪才行。这样一来古代将军只有带兵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需要调兵,就必须使用虎符。在影视剧中常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太子造反意图拉着大军主帅,但是没有虎符,调兵时候就被下属质疑必须拿出虎符才能出兵。而且虎符并不是只有一个,一个地方的虎符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士兵。比如秦国的管理就很严格,你想调出五十个士兵就需要...
· 古代为什么“葬玉”?这些玉有什么作用?
“玉”在古代一直都是特殊的象征。文人雅士要随身佩戴玉佩来彰显身份,皇官贵族陪葬时,也选用玉器陪葬。今天,我们来了解下,古代为什么要“葬玉”,这些玉到底有什么用?在中国文化中,玉并非只是简单的“石之美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还被古人附着了万物主宰、天地之精、道德楷模、避邪除祟、延年益寿等观念性因素,并具有了通神灵、显官阶、避邪崇、防腐朽等诸多的文化功能。而葬玉习俗就是上述这些观念影响下的产物。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谓的葬玉,并非泛指所有埋葬在墓中的玉器,而是特指那些为保存尸体而专门制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衣、玉握、玉塞、乳厌、厌胸等几种。玉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或“玉甲”,是指用玉片连缀而成的包裹尸体的敛服。1968年,考古人员在河北满城的一座小山上,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经过对墓中散落的玉片进行修复整理,复原出两套完整的玉衣,使得世人第一次得见“金缕玉衣”的真容。...
· 古代打仗既然城门这么重要为什么守军不直接堵死呢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城门,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防止野兽的侵袭,就在聚落周围用木头或土堆围成一圈,这就是最早的城池。后来城池的规模越来越大,西周时开始用夯土筑城,到了南北朝时用上了城砖。这个时候筑城的目的早就不是防御野兽了,而是为了防止敌军攻打。那么一座城池哪里最薄弱呢?是城门。因为城门是供日常通过使用的,与厚达数米的城墙相比,城门是整个城池最薄弱的。所以,在火药没应用之前的古代,攻城都是重点攻城门,城门一破,就意味着城池失守了,这就是《左传》“犯门斩关”一词的由来。当然,攻城一方知道城门最薄弱,那守城方也不傻,在防守时就重点考虑到了城门一带。早在战国时期,木质城门就用铜、铁箍加固,门后用大木将门闩住。门后还有防火设计,南北朝时侯景攻云台,就是“持火炬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被守军“凿门楼下水沃火”。不仅如此,一些稍具规模的城池,不仅修瓮城,而且城门后还会再设一道悬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