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他科举屡试不第,后来起兵造反竟还破坏了朝廷统治根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7
转发:0
评论:0
他科举屡试不第,后来起兵造反竟还破坏了朝廷统治根基,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黄巢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中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黄巢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中国的古代,也同样有一个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就是科举制。科举制存在的1000多年历史中,它不仅对中国历史同样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笔者要给大家说的这个人,就是因为科举考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他就是唐朝末年起义军的领袖黄巢。

  黄巢是那一种能文能武的全才,他的家族中以贩卖私盐为生,从一出生开始,黄巢就是一个富二代。从小就非常聪慧的黄巢也十分的有才气,他在5岁的时候就可以吟诗作对。不过在古代,重农抑商的社会现状非常严重,黄巢自认为像祖辈一样贩卖私盐不是长久之计,他就决定博取一个功名。黄巢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屡试不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这首诗中有一句流传千古,“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得出黄巢的愤懑和无奈。

  唐朝统治的晚期,在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巨大变故之后,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再富足。纵观历朝历代覆灭的原因,不外乎老百姓生活困苦,四处民不聊生。在这个时候只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的统治才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公元874年,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水灾,庄稼颗粒无收。所以为了推翻唐朝的统治,黄巢一怒之下起兵造反。他聚集了8000多人响应王仙芝的部队,一时间一呼百应,很多走投无路的老百姓都加入了黄巢的起义队伍当中。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唐军节节败退之际,唐僖宗想到了招安的办法,他册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但是和王仙芝一同起义的黄巢并没有受到朝廷的封赏,黄巢因此对朝廷更加怨恨。在合不来的情况下,和王仙芝分道扬镳了。离开了王仙芝的黄巢队伍实力也不再壮大,唐中和四年,黄巢在狼虎谷兵败自杀。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虽然黄巢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但是他破坏了唐朝统治的根基,加快了唐朝最终灭亡的速度。在我们现在看来,如果当初黄巢科举能够考上的话,或许历史又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了。不知道大家是何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他生逢乱世屡试不第却靠社交走上仕途!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网络配图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这种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优秀作品的一面。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卢纶的生年,现在一般工具书称约为唐...
· 蒲松龄为何难以入仕屡试不第大文豪
蒲松龄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经史皆过目了然'学过文章能“倒背如流”。然而,这样一位聪明好学的才子为什么会每每落榜、屡试不第呢?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影响,他自幼就热衷科举,并且在19岁的时候接连考取了县、府、道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但是此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却全都落榜,直到71岁高龄的时候,才破例成为了贡生。为何才华横溢的蒲松龄屡试不第,这其中的原因后世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经过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蒲松龄屡屡落榜是和对对子有关。清朝顺治年间,朝廷采用了“以汉制汉”的策略,终于剿灭了明朝残余势力,正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顺治帝随后采纳了汉臣的意见,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了笼络人心,维持政权稳定,顺治帝特别授意摄政王多尔衮和汉臣范文程一起,在京郊开了一家文昌客栈,大张揭帖。声称凡来此地住宿的人,只要能够对出店主的上联,就可以免收...
· 郭威起兵造反,后来为什么后悔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郭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后汉禅州节度使郭威,早有灭后汉之心。他让柴荣在禅州招兵,加紧练兵,就想有朝一日攻进汴梁。恰逢后汉主刘承祐杀了史弘肇满门一百零三口,郭威借机起兵,以讨奸贼为名造反。郭威大军攻州夺府,势如破竹,可此将一来讨伐,连伤郭威两将,郭威立刻丧胆,后悔造反了。此将是谁呢?这位可是大名鼎鼎,后来成了北宋开国元勋。郭威起兵之后,很快从禅州打到了滑州。潼关总兵高行周奉旨前来讨伐郭威,在滑州十里外扎营。郭威知道高行军足智多谋,高家枪又天下无敌,还善观星术,郭威心里就有些害怕。军师王朴让郭威不要怕,劝郭威坚守滑城不出,时间一长,高行周自然会退回潼关。可来投郭威的史彦超为兄报仇心切,独自领兵出马,到阵前向高行周挑战。高行周正要和史彦超交手,其子高怀德冲上来,迎住史彦超就刺。这高怀德可不一般,手中枪甚是厉害,后来成了北宋的开国元勋。高怀德和史彦超战了七...
· 才子金圣叹为何屡试不第他的试卷写满囧笑话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作文不拘一格,但因为他恃才傲物,在试卷上嬉笑怒骂,所以每次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他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他答题时在试卷上绘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参加科考时,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又因此被除名。又一次岁试,有“西子”题目,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结果,金圣叹再次名落孙山。
· 宋朝苦心维稳的安抚制度:让屡试不第者成“公务员”
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僧多粥少,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考虑到这些读书人“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老榜官。宋朝老榜始于太祖开宝三年(970),经由科举录取进士张拱等八人后,又额外录取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未及第人司马浦等一百零六人。老榜录取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优待对象主要为五六十岁的老年士子:仁宗时曾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虽然后来各朝应举数屡有变更,但年龄条件基本不变。那时,名登“老榜”并非易事。宋朝规定:达到“四举”、“五举”、“六举”乃至更多举的老年士子才有资格入选。宋朝确立了三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