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犯人被斩首的时候 刽子手真的可以一刀人头落地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0
转发:0
评论:0
古代犯人被斩首的时候刽子手真的可以一刀人头落地吗,还不知道:古代刽子手斩首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还不知道:古代刽子手斩首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刀要磨利,光可鉴人。刀锋削铁如泥,刀尖入木三分。斩断青丝,瞬间即逝。放出鲜血,泼洒红尘。脑后三寸,连骨带筋。手起刀落,衣不留痕。决不拖泥带水,切莫伤及自身,这个是中国古代刽子手斩首行刑的场景,我们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被判处斩首的犯人,在刽子手手起刀落下,人头落地,干脆利落,一刀斩首,令人惊奇!难道,古代犯人被斩首,刽子手都是一刀人头落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

  其实电视剧里面的场景都是骗人,你以为斩首是切菜砍瓜那样简单,当然不是了,斩首是一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并且大部分人还不愿意干,因为杀人毕竟有损功德,但刽子手的薪水可是很诱人的,而且有很多外快,因此古代历朝历代从事刽子手这一职业的人还不少,毕竟这是一个稀缺的技术工种。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刽子手,是没那么简单的!

  当新人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都要经过几年的训练才能独立执行,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作为领进门的师傅,会先让小徒弟杀一些鸡鸭等小动物来克服杀生的恐惧,当徒弟可以熟练地杀死这些小动物的时候,师傅会换大一点的动物来练手,一般会选择大黄狗之类,因为大黄狗和人的脖颈直径相似,可以找到杀人的感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师傅会将杀人斩首的关键秘诀传授给徒弟。师傅会让徒弟观察狗的脖颈,让他牢牢地记住颈椎的构造,然后让徒弟试着用卸骨刀(一种比鬼头刀小很多的刀,专门用来斩首的锋利无比,在电视剧《刀锋1937》中,孙红雷主演的郑树森手中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叫“枣泥”的刀,就是他继父一个清朝最后的刽子手的卸骨刀,专门用于斩首)找到骨缝,然后一刀下去,速度要快,狗头落地必须仍能睁着眼,张嘴方才训练合格。

  关于中国古代,刽子手杀人斩首是非常讲究的,有一套自己的规矩:行刑前,莫与人犯交头接耳,莫听人犯攀亲带故,莫视其眼目。既在断头台上,僵尸以死,从无峰回路转刀下留人。刀要磨利,光可鉴人。刀锋削铁如泥,刀尖入木三分。斩断青丝,瞬间即逝。放出鲜血,泼洒红尘。脑后三寸,连骨带筋。手起刀落,衣不留痕。决不拖泥带水,切莫伤及自身。

  经过大量的训练后,一个真正的刽子手才能真正练成。在中国古代,行刑前,先让犯人跪在地上,随着判官一声令下,拔掉生死牌,刽子手拿起卸骨刀,用另一只手按第人犯的头,刀锋看准犯人的骨缝,第一刀先在犯人的脖子上开一刀口子,这叫“开皮”,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刀。第二刀对准骨缝,手起刀落,人头落地,行刑完毕。这时候,刽子手会拿着犯人的人头向在场人展示。所以,斩首其实需要两刀,只是熟练地刽子手两道工序之间间隔非常短,才让人误认为一刀斩首,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出神入化的刽子手,不用开皮,一刀斩首的存在!

  还有就是假如监斩官或者民意不想人犯痛痛快快地被斩首,而是慢腾腾地死去的话,刽子手就会用钝刀,让犯人在折磨中慢慢地死去。一般情况下,被判处斩首的犯人家属,会给刽子手行贿,希望他干脆利落地行刑,为的就是让人犯少受点罪,这成为中国古代刽子手的潜规则了,实在是油水丰厚呀!

  在中国古代,斩首并没那么简单,想必各位已经知道了斩首并非刽子手手起刀落,一刀人头落地。各位,你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刑罚残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犯人被斩首的感受是什么样?
【核心提示】摘自《中华传奇》2008年第8期作者:王永宽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就是杀头。所谓枭首或弃市其实也都是斩首,只不过枭首指斩首后把人头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弃市指将囚犯在闹市处死。从秦时起斩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后直至明、清的死刑执行方式主要是斩首,它的处罚程度比凌迟轻,而比绞刑重。难断脖颈斩首的行刑者——刽子手都是心狠手黑之辈,他们不仅要有杀人的胆量,而且要经过一定的技术训练。人的脖颈虽然比较细,但因为其中有颈椎骨,所以不用力气就不能一下子砍断。有的犯人孔武有力或身怀绝技,要砍掉他的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啸亭杂录》卷八所记的阿里玛是清初一名武将,在应该城任职横行不法,作恶多端,顺治皇帝想除掉他,就派遣一名勇力仅次他的武官巴图鲁占把他逮捕,押赶菜市口斩首。囚车走到宣武门,阿里玛说:“死就死罢了,但我是满族人,不能让汉人看见我受刑,就在这城门里边把我杀了吧!”同时,他用脚勾住城门...
· 古代免死金牌起源于什么时候?真的可以免死吗?
一、汉代起源免死金牌属于民间称呼,官方称其为“丹书铁券”,或者“丹书铁契”,是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笼络手底下那帮帮他打江山的布衣将相,首次发明了丹书铁券。《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此时的丹书铁券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免死”功效,但其所承诺的子孙后代可世享荣华富贵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短短五年后,韩信谋反被诛,彭越,英布等人也先后被诛,就连萧何也差点成了刀下之鬼。此时的丹书铁券对于免死来说功效甚微。据太史公司马迁统计,汉初有百余人获得丹书铁券,然而得以保全的只有五人而已。二、唐代免死到了唐朝,丹书铁券明确有了免死的功能,有的甚至能免死九到十次。《辍耕录》记载,“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然而拥有两次免死特权的开国功臣刘文静,...
· 古代犯人被砍脑袋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想什么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犯人砍头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砍脑袋是古时候刑律中看起来最省事的一种死刑。从很远的秦朝开始算起,斩首之刑就被写入法律。从隋朝之后经过了明清两代前后上千年时间,斩首仍然是重要的死刑方法之一,斩首的痛苦程度相比于凌迟来说轻松多了。作为一个的行刑者不单单要有杀人的勇气还要接受大量的练习,因此刽子全都是心毒手狠之徒,人的颈子里面骨头,想把它一下子砍断没有力量和技巧妙是绝对不行的,况且有的死囚本身有功夫,要砍下他的脑袋是很难的事。在一本清代的史书中记录一件事,顺治要杀掉屡次犯法的将军阿里马,于是命令将他归案并押送刑场执行,阿里马走到大门口时说道:我不是一般人,就让我在城内受刑吧,免得让别人看见!巴图鲁就下命令在城内执行。但是在动手的时候,阿里马的脖子好像铁做的一样根本砍不下去。于上阿里马告诉巴图鲁说,先用小刀将脖子上的筋割断,这样就能砍下去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总算才把...
· 乾隆:五十多名朝廷官员人头落地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调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甘肃地瘠民贫,是全国最穷的省份,每年户部都要调拨巨额款项购买粮食,以抚恤灾民,供应当地满汉驻军以及救济新疆之需。为节省国库开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特准甘肃及外省商民纳粮捐纳监生,就地解决缺粮之急。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甘肃省内外商民赴甘买来监生头衔后,并不要求千里迢迢进京入国子监读书肆业,但他们已享有与秀才同等的权利,可直接参加乡试进入官场,也可以监生资格加捐职官。因此,捐监一途是当时富裕商民子弟入仕的...
· 乾隆大力度:50多名要员人头落地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件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就是乾隆皇帝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王亶望,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调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甘肃地瘠民贫,是全国最穷的省份,每年户部都要调拨巨额款项购买粮食,以抚恤灾民,供应当地满汉驻军以及救济新疆之需。为节省国库开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特准甘肃及外省商民纳粮捐纳监生,就地解决缺粮之急。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甘肃省内外商民赴甘买来监生头衔后,并不要求千里迢迢进京入国子监读书肆业,但他们已享有与秀才同等的权利,可直接参加乡试进入官场,也可以监生资格加捐职官。因此,捐监一途是当时富裕商民子弟入仕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