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为什么屡败于安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2
转发:0
评论:0
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为什么屡败于安南?,在十三世纪这一百年时间里,蒙古大军近乎占据了整个欧亚大陆。在当时已知的世界里

  在十三世纪这一百年时间里,蒙古大军近乎占据了整个欧亚大陆。在当时已知的世界里,不论是新兴的王朝帝国,还是日薄西山的强大帝国,近乎全部倒在了蒙古大军的铁骑之下。正是因为如此,十三世纪这一百年的历史,对人类的发展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并且,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的扩张,也间接影响到了日后欧洲在近代的崛起。

  当我们回顾十三世纪蒙古大军征伐的历史时,便能发现,蒙古大军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则有着诸多的原因,要么是大量的收编敌国军队,用以做前锋组织攻城。要么,则以威慑,使得对手人心溃散。如果遇到难以速克的对手的话,蒙古大军则凭借着自身在野战方面的优势,以高机动性迅速击穿对手阵线。但就是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荡平欧亚大陆无数国家,可蒙古大军却屡败于小国安南之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的蒙古大军,曾三次征讨安南,除却第一次蒙古大军征讨安南,有联合安南夹击南宋的战略要求外,剩下两次都属于大规模的征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次征讨近乎动用了将近百万大军。可这两次征讨,却最终都以蒙古大军损失惨重而宣布告终。实际上,蒙古大军所以会屡屡折戟于实力不对等的安南手中,其实是众多原因相互交错的一个产物。

  首先,蒙古大军屡次征讨安南的失败,都同安南的炎热气候,有着最为直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的是,蒙古高原长大的蒙古战士,对于寒冷的天气,有着很大的适应程度。可是,对于安南地区的热带气候,却有着天生的不适应。以至于,在两次征讨的过程中,蒙古大军的非战斗性减员,一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受制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对于热带疾病蒙古大军完全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防备。

  同时,自然环境的限制,也不只是局限于气候因素。实际上,当时安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并不善于蒙古大军的展开。而且,为了能够维持大军的征讨,粮草的供给也成为了悬在蒙古大军头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抗蒙古大军的征讨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便是,即便蒙古大军攻占了诸多重要的城池,但还是难以维持军队日常的补给。以至于,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安南对耗的局面。当热带病等原因,开始逐渐影响蒙古大军的战斗力后,安南军队则大规模的展开反攻。

  当然,蒙古大军征讨安南的失败,其实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透过征讨的失败,能够发现,蒙古大军在进军安南的时候,显然缺乏战略以及军事上的考量。甚至,可以说除了第一次有夹击南宋的战略需要外,其余两次很大程度上,都有着忽必烈意气用事的成分。而这样的情况,似乎就间接导致了两次征讨的惨败。

  根据《孙子兵法》记载“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而对于安南的问题,可以说完全能够通过别的手段达到目的。但忽必烈却一意孤行,在建元后两次大规模征讨,这使得忽必烈难免有些穷兵黩武的嫌疑。历史也正是如此,在元朝覆灭后,因为吸取了此前征讨失败的教训,朱元璋更是将安南列入了“不征之国”的行列。

  历史就是这样,蒙古大军看似所向披靡,但却屡败于安南小国之手。当然,在这背后有着诸多如气候环境等,诸多自然环境的限制。可是,总体战略的缺失与贸然的出兵征讨,则意味这支大军出发前,便已经奠定了失败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蒙古大军为何惯于?为什么热衷于这种?
虽然现在的蒙古族只是偏安一隅,仿佛憨厚的黄牛一般,但是在历史上,这一民族拥有极其耀眼的时刻,甚至就连统治中原时间最长的汉族,都从来没有达到过的境界。而且他们的交战风格极其剽悍,一旦攻城成功,就是惨无人道的,甚至一整座城池,都会被他们屠戮一空。当时的蒙古人,虽然没有现在花样繁多的热武器,但是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征服天下,一旦开始,蒙古铁骑的脚步就不会停下,要么胜利,要么战死。就是凭借这种精神,他们一直从位于草原的大本营,向西打到了东欧和中东等地,在他们的战胜地与大本营之间,相隔的距离非常遥远。显然,他们明白不能将异族安排到自己进攻的路线后方的常识,因为一旦在他们大军离开后,这些人突然发动突袭的话,就很可能切断了自己的所有后路,虽然他们民风剽悍,但是也不想白白送死。正是因此,的行动就应运而生了出来。俘虏的立场很难确定,他们这类人反水的概率很大,但是如果带着一起上路的话,又会对整个大军的行进速度产生...
· 屡败屡战
【成语】屡败屡战【成语】屡败屡战【拼音】lǚbàilǚzhàn【解释】屡:多次。意为多次打仗失败还继续坚持作战。【出处】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近义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 中原王朝为何屡屡受困于北方草原上的蒙古骑兵
中国东南临海,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多,而遥远的北方草原则是大陆性气候。相对于中原地区湿润、温暖的气候,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住的环境更加寒冷、干燥。而气候的不同决定了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无法像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农业耕作,只能转而发展狩猎、畜牧,从而人种的机动性更强,也更“嗜血凶猛”。北方的大草原虽然干燥贫瘠,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养马场,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拥有众多马匹,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草原人民强壮的身体和坚毅的性格,每个人都能随时跨上战马,摇身一变成为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主宰——骑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给中原王朝强大压力的游牧民族,无论是匈奴、鲜卑、柔然、,还是契丹、女真、蒙古,他们的人口数量总是不到中原王朝的十分之一,却在同中原王朝的战争中常常掌握主动权。一方面是北方绵长的国境线,中原王朝要处处防备,以防止游牧民族的侵袭,军事力量无法重点集中。而游牧民族通...
· 他是名将屡败关羽孙权亲率五万大军包围他
在三国时代,他是曹魏名将,也是属于后来投降曹操的“”投降派“”,他虽然不是“”万人敌“”,但是,曾两次打败有“”万人敌“”之称的关羽,孙权亲自率领五万大军包围了他,想吃掉他,但是,围困了二十多天,不能取胜,根本“”无处下牙“”,孙权对他无可奈何,只好退回,他乘胜追击,打败了孙权。他是谁呢?网络配图我们先看史书《三国志》对他的记载: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他与乐进在寻口攻打关羽,立下战功,封延寿亭侯,加为讨逆将军。后来,又在汉津攻取关羽军的辎重,在荆城烧毁了关羽的战船,建立不少功劳。试想,关羽是什么样的人?关羽在三国时代,叱咤风云,战斗力强大,吕布死后,那是绝对的一哥啊!关羽在袁绍百万军中,斩颜良,无人能挡其勇,后来,关羽又水淹七军,生擒曹操手下大将于禁,五子良将之一,刀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要迁都以避其锋,关羽几乎无人可挡,...
· 他是名将屡败关羽:孙权竟亲率五万大军包围他
在三国时代,他是曹魏名将,也是属于后来投降曹操的“”投降派“”,他虽然不是“”万人敌“”,但是,曾两次打败有“”万人敌“”之称的关羽,孙权亲自率领五万大军包围了他,想吃掉他,但是,围困了二十多天,不能取胜,根本“”无处下牙“”,孙权对他无可奈何,只好退回,他乘胜追击,打败了孙权。他是谁呢?网络配图我们先看史书《三国志》对他的记载: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他与乐进在寻口攻打关羽,立下战功,封延寿亭侯,加为讨逆将军。后来,又在汉津攻取关羽军的辎重,在荆城烧毁了关羽的战船,建立不少功劳。试想,关羽是什么样的人?关羽在三国时代,叱咤风云,战斗力强大,吕布死后,那是绝对的一哥啊!关羽在袁绍百万军中,斩颜良,无人能挡其勇,后来,关羽又水淹七军,生擒曹操手下大将于禁,五子良将之一,刀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要迁都以避其锋,关羽几乎无人可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