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雍正为什么要推行“贱民脱籍”?真实原因是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6
转发:0
评论:0
雍正为什么要推行“贱民脱籍”?真实原因是什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雍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雍正登基的第三个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雍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雍正登基的第三个月,在刚刚处理完康熙的丧事后,就开始极为忙碌的政务处理。这一天在他的书案旁收到了监察御史年熙关于请求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的奏折,正是这一事件由此让雍正掀起帝国最大的“贱民脱籍”。

  “贱民”是怎么回事?

  按照奏报的乐民来说,他们是明朝永乐皇帝夺取天下时,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朱棣成功后对这些施以残酷处置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这些数代人的凄惨和卑微自然不在话下,身披这种“原罪”的他们由此被人看不起,自甘下贱,想要跳出这种“乐籍”当地政府又不允许,由此成了蹂躏对象。雍正看了奏报后非常重视,并称这个建议提的非常好。令礼部议行。王大臣与各部商讨后一致同意雍正的批示说:“压良为贱,前朝弊政。我化民成俗,以礼义廉耻为先,似此有伤风化之事,亟宜革除。”此外,雍正不光针对山西、陕西的“贱民”问题,同时命令全国各地进行统筹检查,若有类似“贱民”,一律准许“出贱为良”。《永宪录》

  针对京城的教坊司乐户,雍正首先出手,豁免他们的户籍,命乐户从良,另选精通音乐的良人,充当教坊司乐工,从事专门演奏。《大清会典事例》这样做就使得原来出生就注定为“贱民”的乐户彻底改变属籍,可以从事其他正常行业。对于这件事,雍正坚持长期性,在雍正七年,雍正又把教司坊改为和声署,并交由内务府进行管理。

  雍正亲自扩大“贱民”范围。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亲自提出安徽宁国府“世仆”问题,“应予开豁为良,裨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且及于后裔。”《上谕内阁》,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世代出身的“世仆”问题,使得他们一部分人免遭凌辱,得一编户为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他力推下,清朝几十万“贱民”得以过上正常百姓日子。在短短几年内,雍正一下子解决了数百年来存在的问题。雍正如此紧急处理这件事,就是认为这是一项“前朝弊端”,“亟宜革除”,以此迎合他革新的政治理念。其二,雍正的作法一下子收获了巨大的好评,以至于让曾经的“贱民”们“令下之日,人皆流涕”,雍正让他们得以彻底“翻身”。仅此一项,雍正“使尧天舜日之中,无一物不被其泽,岂独浙省惰民生者结环,死者衔草,即千万世之后,共戴皇恩于无既矣。”《鄂尔泰奏折》

  此外,让雍正快速解决这一痹症还有以重大原因,对此他说:“朕以移风易俗为心,凡习俗相沿,不能振拔者,咸以自新之路。”“令贱民改业从良,就是励莲池,而广风化也。”《清世宗实录》。

  贱民脱籍的后遗症,以至于在道光时期才得到彻底解决。

  虽然雍正对此项工作非常用力,然而到了乾隆时期,对此出现了反弹,甚至乾隆进一步约束和提高脱籍的难度性,甚至这样的户口是不允许参加科举的,由此引发了进一步反弹。贱民除籍令下之后,少数贱民改业从良,摆脱了屈辱的地位,多数贱民依然固旧。苏州的丐户还要应承迎春扮演的差役。宁波府没有得到削籍的很多,矛盾严重,终于在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年)发生第二次除豁事件。安徽贱民与绅衿的斗争一直拖到清朝末年,绅衿顽固地制驭世仆,不容改业。如祈门县有周姓为李姓世仆,嘉庆十四年按雍正例开豁为良,但周姓恐李姓不依,照旧服役。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李姓的李应芳强迫周觉春充当吹鼓手,以致闹出人命案子。

  清朝政府对从良的贱民非常苛刻,如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定例,规定出籍贱民的应试资格,要从报官改业的人起,“下逮四世,本族亲枝皆清白者方准报捐应试,若仅一二世及亲伯叔姑姊尚习猥业者,一概不许滥厕士类”。这都影响贱民的真正脱离被奴役地位。所以雍正的一纸命令和某些努力,并没有真能拯救贱民,而他们的最终脱离苦海,也不是靠某个人的恩赐所能达到的。

  这是因为贱民的解放,不是某个人的意志所能决定的事情,它取决于社会状况。贱民改业从良,要求社会给他们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可是雍正时代并没有准备这个条件。在讨论噶尔秦的建议时,礼部就指出惰民的就业问题不能解决,是考虑实际问题的。事情也正是这样,在大多数贱民没有新的谋生之道以前,不可能做到削籍从良,由此也让更多百姓怀念雍正时代的热血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雍正为什么要抄曹府?真正原因是什么?
“圣旨到:江宁织造曹,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伊倘感激朕成全之恩,理应尽心效力,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有违朕恩,甚属可恶!”在康熙时期显赫一时的江南织造曹府被抄家了!被抄了!抄家的旨意是雍正皇帝颁发的,曹家犯的罪有三条:1、巨额亏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曹寅的继子曹,三代四人江宁织造近40年。江宁织造和两淮盐务都是出名的肥差,曹寅身兼这二职,怎么会亏空呢?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奶妈,曹寅自幼做过康熙伴读,十六岁时曹寅又入宫当了康熙的御前侍卫。曹寅与康熙,从小时的玩伴到少年君臣,两人有深厚的感情。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非常信任他。因为信任,康熙二十九年曹寅任苏州织造,两年后移任江宁织造,曹寅妻兄李煦为苏州织造。康熙四十二年起与李熙隔年轮管两淮盐务,总共四次。因为信任,康熙皇帝六下江南,曹家就...
· 隆科多为什么要背叛雍正?原因是什么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为雍正帝登基立下大功的隆科多,为什么在后来还是背叛了雍正?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隆科多的身份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一等功佟国维的儿子,是康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弟弟,也是当时康熙唯一承认的小舅子,同时他还是康熙病危的时候唯一的顾命大臣,担任步军统领,掌握这拱卫帝都北京和畅春园安全的卫戍兵权。当时隆科多是在康熙死亡前才彻底导向雍正这一边。雍正在年羹尧和隆科多的鼎力帮助下一一击败对手,登上了皇帝宝座。雍正在刚开始登基的那段时间对隆科多和年羹尧这些人还是挺好的,当时对隆科多和年羹尧是加官进爵,对他们的赏赐也是非常的丰厚。当时雍正更是提升隆科多为吏部尚书,监管理藩院,封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兼云南军政事务,当时两个人可是风光无限。只是那个时候谁又能想到这个风光只是一时的。在雍正三年的时候,有人举报隆科多的儿子品行不端、恶劣,这代表着,雍正帝正式向隆科多开刀了。在《...
· 熊启为什么要要起兵反秦?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此人官拜秦国丞相,为何要起兵反秦?原来他是楚国王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水淹大梁,攻破了魏国的都城,魏王假出降,魏国至此灭亡。然而就在此时,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接到了一个坏消息,前任秦国丞相在郢陈举兵反秦,并且击败秦将李信的军队。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原来这位前任丞相不仅是秦国的栋梁,还是秦始皇的表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在郢陈举兵反秦的人名叫熊启,他出身楚国王室,父亲是楚考烈王。公元前272年,秦国和楚国达成和平,当时还是太子的楚考烈王来到秦国作人质。在此期间,楚考烈王迎娶了秦昭襄王的女儿,之后就生下了熊启。后来楚考烈王回国,成为楚国的君主,而熊启与母亲则留在了秦国。别看熊启是楚国人,但他在秦国有人脉,一方面他的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另一方面他的舅母华阳太后(秦孝文王的夫人)出身楚国王室。而在当时,秦始皇的父亲异人认华阳太后为...
· 卢绾为什么要造反?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邦对卢绾那么好,为什么卢绾还要造反?原因很简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卢绾和刘邦是老乡,他们的父辈关系非常好,而且刘邦和卢绾两人是同一天出生,所以这两个人从小关系就很好,长大后又是同学。在刘邦刚造反的时候,卢绾就一直跟随着刘邦,两个人同生死共患难。后来刘邦拿下了沛县,卢绾还是继续的跟着刘邦,直到后面刘邦进入汉中卢绾才被封为将军。卢绾可以说从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随着刘邦直到他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自然不会亏待这么一个发小,他的饮食,恩赐都是群臣可望不可及的,但是后来卢绾却造反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七个人为了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兵仙韩信被封楚王,燕王是臧荼,长沙王是吴芮,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彭越是梁王,张耳是赵王,还有韩王信(不是韩信哦)。但是封这些为王是因为他们有功劳,刘邦还想要把卢绾也封为王,但是大臣们都不同意,刘邦只能放弃封王。直到后面燕王造反,刘邦带兵把...
· 雍正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雍正为何设立军机处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雍正在内阁之外,设立了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起初,皇帝为了保护军事机密,有许多事情不经内阁,直接有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了习惯,政府实际的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在内阁。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如果皇帝不到内阁办公处商量政事,就在军机处秘密商议。相当于皇帝找个几人商量国事。清朝吸取了明朝太监弄权的教训,所以直接把外面的大臣调入皇宫听从调遣。从理论上说,军机处仍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算不得朝廷大臣。清代军机处向六部尚书大臣及各省督抚直接下命令,仍是皇帝拍板决定的。清代政府发命令叫“上谕”。上谕分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要紧的事情,比如皇帝巡幸、政府官员的升降等以及需要国内都知道的事情等。这种命令一般是内阁拟好,皇帝签发。寄信上谕是不经过内阁拟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