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寄死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为什么这个小国会这样对老人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8
转发:0
评论:0
古代寄死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这个小国会这样对老人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老人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20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老人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2009年的时候,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刘守华和几个当地的年轻人到武当山的民俗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没成想,这一次普通的考察却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们找到了几十个古代就开发出来的“寄死窑”。这些“寄死窑”是干嘛用的呢?别急,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麇(jun)国的小国。这个国家的君主在小人的谗言下认为“老人无用”,他们留在国内只能增加国内的负担,浪费粮食。因此,这个君主下了一条命令:凡是上了60岁以上的老人,统统送到遥远的“寄死窑”中。家人可送饭三天,之后便不得再次探望。最终要让老人们冻死、饿死,任何人不得违抗命令。

  当时有一个农民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他不忍老父受那样的折磨,就将父亲偷偷的藏在家中赡养。一天,邻国派了一个使臣出使麇国。使臣带来了一只壮如黄牛的“犀鼠”,他要同麇国斗鼠,失败的一方就要像另一方称臣纳贡。麇国的大臣们找来了国内各式各样凶猛的动物都打不过犀鼠,甚至连老虎都不行。

  这时国内的居民都是人心惶惶,这个农民在给老父送饭时也是面露苦涩。老人询问儿子发生了何事,儿子就一五一十的将斗鼠的事情和父亲说了。这个老农说:“你们糊涂啊,老鼠最害怕的就是猫,如果能把猫养到十三斤半,放出去就可以打败犀鼠了。”

  这个农民知道办法后赶快去禀告了国家的王公大臣,大臣们按照这个办法试了一下,果然将犀鼠给打败了。国家摆脱了成为他国附庸的命运,麇国的国君很是高兴。国君问这个农民:“你是怎么想出这个方法的?”农民如实回答,说这是他老父的主意。这时国王才意识到:老人不仅不是拖累,而是国家最珍贵的宝藏。于是,他下令将所有在寄死窑中的老人都接回来,并且永远废除抛弃老人的命令。

  湖北十堰发现的寄死窑,窑内为长方形的空间,宽约1米,长约2米,高约0.8米。只可容纳两人,窑门窄小隐蔽,非常不易寻找。这说明当时确实有抛弃老人的传统,但是后来变弃老为养老,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砒霜在古代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药铺中随便就能买到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砒霜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经常看古装影视剧或者武侠小说的朋友们对砒霜不会不熟悉。这个经常出没在各大文学作品和古装剧中的“毒物”到底是何方神圣?在《水浒传》中,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毒死武大郎一段,看过的人无不义愤填膺。文中提到毒死武大郎的砒霜是从西门庆家里的药铺中取来。为什么古代治病救人的药铺中能随便买到砒霜这种剧毒之物?难不成毒性强烈的砒霜,还是一味治病良药?其实,砒霜在古代是用来治病和美容的。砒霜的化合物是三氧化二砷,纯品为白色晶体状粉末,无色无味,微溶于水,有强烈的毒性。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砒霜中常常含有硫或硫化物,颜色呈红色,所以又称“鹤顶红”。古装影视作品里常出现“银针试毒”的镜头。就是因为硫与银接触会生成黑色的硫化银。现代的砒霜纯度很高,银针是测不出来的。砒霜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致死。此外,它还能强烈刺激胃肠黏膜...
· 古代真的有六扇门这个组织吗?六扇门是用来干什么的?
整个衙门外墙唯一的出入口就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位的大门。这个大门也叫“头门”,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洞,而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这种屋宇式大门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它的形制受到法律、礼制的严格限制,无论多大的州县,大门都只能是三开间(建筑物正面的开间,两根柱子之间的横向空间为一间)。每间各安两扇黑漆门扇,总共有六扇门,所以州县衙门也往往俗称“六扇门”。俗谚“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俗称衙门的差役、书吏之类的工作人员为“六扇门里的勾当”。由来古代衙门为显严、气派,多开六扇门。后遂以六扇门代指官府、衙门。衙门以门为名,在这个建筑群里,各式各样的门户当然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不过最重要的是中轴线上的大门、仪门、宅门。故宫的门也是六扇。故宫每道门都是三个门,每个门两扇,共六扇。为了突出大门的重要性,大门前面有照壁,两侧有“八字墙”,门口有的还放置一对呲牙咧嘴的石头狮子。也有的州县把门屋升高为两层...
· 古代的城管到底是做什么的?
40年代的上海,警察职责分类还不像今天如此细化,所以警察要做的事很多很杂,保安执勤,管理小贩等等,因此那时候的城管也就是警察!而今,网友们总这样调侃“借我三千城管,复我浩荡中华”。“城管”打人的新闻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人们对城管这个职业也很感兴趣。那么,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城管的,古代城管又是怎么执法的呢?中国城管是何时出现的《庄子》一书中提到,战国时代有“监市”,“监市”就是中国古代城管的雏形。但是,古代城管与现代城管的概念和职能并不太一致,古代城管的职权范围相对较广。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如现代消防队员、联防队员一样要负责救火、抓贼。他们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综合执法者”,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古代城管都是些什么人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
· 揭秘“祭酒”在古代到底是做什么的官职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古礼,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官尊长亦称祭酒。祭酒《续汉书·百官志二》刘昭注引汉人胡广说,谓官名祭酒,系部门之长。汉博士之长,本称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秩六百石,此外又有郡掾祭酒、京兆祭酒、东阁祭酒等。西晋以国子祭酒为国子学之长。历代沿置。祭酒北齐国子寺,隋、唐国子监,都以祭酒为长。历代均置。唐国子监祭酒秩从三品。明、清祭酒从四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国子监,设学郡,置尚书,国子监祭酒乃废。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从事祭酒,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从事祭酒。师友祭酒,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
· 为什么古代一打仗就缺粮呢真相到底是什么的
为什么古代一打仗就缺粮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战争中,两军开战除了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之外,也需要具备强大的后勤保障系统。简言之,就是需要很多钱粮物资,如果没有坚实的后勤保障,那么再强大的军队也无法取得成功。当然了,没有坚实的后勤保障系统,也不可能诞生出强大的军队。所以才有那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但是你会问了,一个士兵一天不过只吃两顿饭,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都没有叫饿肚子,可为何一遇打仗的时候就叫嚷着缺粮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难解释,只要你大致熟悉古代各个朝代的兵役制度和基本的战争常识你就知道了。我们首先来说一下“兵役制度”。我们就拿唐朝来举个例子。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做府兵制呢?简言之就是“农兵结合”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说,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是农民,到了打仗的时候,农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