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还是个优秀的官二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8
转发:0
评论:0
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还是个优秀的官二代?,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还是个优秀的官二代?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还是个优秀的官二代?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赵孝成王七年(前260年),秦赵两国在赵国境内长平展开决战。在这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役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临阵换将,犯兵家之大忌。结果赵国大败,主将赵括阵亡,数十万士兵降后被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一百多年以后,司马迁著《史记》,记述了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故事。经司马迁描述,赵括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成为夸夸其谈、读死书、不知变通的代名词。

  客观分析赵括的经历及长平之战进程,我认为赵括并非传说中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用现代话讲,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官二代。理由有三:

  第一,赵括学习努力,不拼爹,立志为国效力。《史记》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按说赵奢为国家立有大功,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同,享受副国级待遇,而且是世袭的爵位。赵括作为他的儿子,养尊处优、安享富贵足矣,没有必要“妄言兵事”博取名利。相比而言,廉颇、蔺相如位列上卿,但是他们的子孙全都庸庸碌碌,寂寂无名。赵括并不是纨绔子弟,他好学习,自幼熟读兵书,立志做一个优秀职业军人,为国效力。同时,赵括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探讨用兵之道,常常能驳倒久经战阵的赵奢。这一点,空谈理论不懂变通的书呆子是做不到的。赵奢不看好赵括,并非不欣赏自己的儿子。他是觉得战争太残酷,年轻的儿子缺少历练,暂时还难以担当大任。

  赵奢死于赵惠文王晚期,根据他的经历分析,大约活了五六十岁。赵奢死后,赵括袭爵为马服君,掌管家族事务。到赵孝成王七年,赵括大约在四十岁左右。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自古以来“打仗父子兵”,我们有理由相信赵括曾长期跟随赵奢历练,绝非是深居简出的公子哥。赵孝成王七年,赵括应该是赵国仅次于廉颇的高级将领(后来的名将李牧刚刚暂露头脚)。赵孝成王虽资质平庸,但是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上卿虞卿等主政大臣都不曾反对赵括出任赵军统帅,足以说明赵括在赵国军队中的地位。

  第二,赵括有担当,关键时刻不明哲保身。赵孝成王六年(前261年)初,秦国攻占韩国野王邑(今河南沁阳),将韩国上党郡(包括今长治、晋城两市)与本土完全隔绝。韩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投降秦国,以求和解,而冯亭却另有打算。当时,山东六国只有赵国军力强盛,可与秦国一战。冯亭欲嫁祸赵国,让韩国坐收渔利,于是便率上党军民归降赵国。贪婪的赵国君臣欣喜若狂,赵孝成王派平原君亲自到上党接收土地。煮熟的鸭子落到别人口中,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增兵大举进攻上党。赵军尚未部署完毕,上党已然得而复失,冯亭率军民退入赵国。秦军趁势攻入赵国境内,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等待他们的是廉颇率领的20万赵国精兵。秦军孤军深入,廉颇很想以逸待劳迅速击败秦军,于是主动出击。谁知秦军斗志正盛,在敌国境内竟然连战连捷,破军杀将。廉颇只得采取守势,打算凭借地利人和拖垮秦军。两国不断增兵,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秦国劳师远征,主力部队远离本土作战,处于赵、魏、韩、楚四国夹击之下,已经犯了兵家之大忌。廉颇用兵老到,坚守不战,静待时局变化。此时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因素,一是国力,一是外交。而赵孝成王恰恰在这两方面都犯了致命的错误:在外交上,没有采纳虞卿联合魏楚合纵抗秦的建议,反而派使者与秦国议和,给了秦国离间诸侯、从容布局的时间,赵国因此陷入孤立;在国力上,过低估计了秦国的战争潜力,以为在自家境内,凭倾国之师足以击败秦军。正是因为这个因素,赵王才会中了范雎的离间之计,以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并下令赵军主动发起攻击。

  从名望和作战经验两方面比较,赵括都远逊于廉颇,这一点赵括自己应该清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渐强盛,长年对山东六国用兵,兵精粮足,名将辈出。当时天下诸侯对秦国军队无不是怕的要死,恨得要命,唯恐避之而不及。长平之战前后,赵国能征惯战的将领只有廉颇一人。统帅数十万大军与秦国虎狼之师对垒,胜算能有多少?对此赵括未必心中无数。但是作为职业军人,当国家召唤之时义无反顾地披挂上阵,虽九死而不悔,这就是赵括的担当。

  第三,赵括宁死不屈,壮烈殉国。史书记载:赵括接替廉颇之后,马上变更军事部署,主动向秦军发动攻击。此时秦军统帅已偷偷换成战国第一名将白起,原主将王龁担任他的副将。白起故意示弱,命秦军佯败溃退,引诱赵军主力离开营垒。同时派奇兵断其退路,绝其粮道,将赵军合围在丹水河谷狭小的区域(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乃至于杀死伤员充饥,于是军心涣散。赵括兵分四路轮番冲击秦军营垒,并亲率精锐部队突围,被秦军射杀。赵括死后,数十万赵军投降后被坑杀。

  司马迁描写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赵括无能,却忽略了两个细节。其一,在秦国方面:“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秦昭王听说赵国主力部队被围,亲自赶到刚刚设立不久的河内郡(即一年前攻占的韩国野王邑),征发国内十五岁以上壮丁赴长平助战,彻底断绝赵国的救兵和粮道。秦昭王不愧为战国时期的王中王,关键时刻亲自披挂上阵,确保白起围歼赵军。反观赵国君臣,在赵括军被困的四十多天里做了些什么?是否组织兵力为赵括解围?是否做过外交努力促使楚魏两国发兵?这些史实司马迁都只字未提。假设赵孝成王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派廉颇统帅生力军出击秦军,深入赵国境内的秦军必将首尾难以相顾,长平解围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可惜历史不相信假设,客观事实是赵括孤军作战,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绝望之中赵括亲率精锐部队搏杀,被秦军乱箭射死。

  《史记》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自古以来,关于四十万降卒这个数字是有争议的,水分很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赵军的战斗力不亚于秦军,赵括分兵四路拼死突围,对秦军的杀伤力相当惊人,以至于战后白起曾心有余悸地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据此有人推测,秦国在长平之战中阵亡人数不下三十万人,兵力严重不足导致其不能趁势进攻邯郸。史书记载赵国前后死亡四十五万人,大多是在进攻过程中阵亡的。赵括死后,赵军精锐丧失殆尽,已无力发动进攻,残存的士卒不得不放下武器。秦军原本已伤亡惨重,对十数万老弱伤残的降兵根本没有办法处置,于是残酷的杀戮开始了。

  由此笔者认为,虽然长平之败赵括难辞其咎,但是导致战争失利的因素很多,指责赵括“纸上谈兵”有失公允。赵孝成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接连失措,才是长平之战的真正败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括的生平简介赵括是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军?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括,嬴姓,赵氏,名括,人们常常将纸上谈兵和赵括将军联系在一起。可是,战国那时候还没有纸张呢,怎么能这么说呢?虽然这纸上谈兵的意思大概能够概括这位将军,可是在这个词语没出来之前,人们是怎么形容这位将军的呢?赵括的出身很好,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为赵国立下了很多军功,打了很多胜仗。由于父亲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赵括从小也立志成为一个出色的将军,于是他认真学习兵法知识,将所有兵书都看过,而且铭记于心。赵奢为了培养儿子的军事领导能力,对他的军事教育也很看重。他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就和儿子一起演练排兵布阵,刚开始他还能赢了儿子,可随着儿子看的兵书越来越多,赵奢就越难打败赵括,最后反而输给了赵括。赵奢是经历过战场的,他从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他经常告诫儿子赵括,兵法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你没有经历过杀戮,所以才将人命和战争说得十分轻松,若是你晓得其中的残酷,就不...
· 赵括的生平简介赵括是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军?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括,嬴姓,赵氏,名括,人们常常将纸上谈兵和赵括将军联系在一起。可是,战国那时候还没有纸张呢,怎么能这么说呢?虽然这纸上谈兵的意思大概能够概括这位将军,可是在这个词语没出来之前,人们是怎么形容这位将军的呢?赵括的出身很好,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为赵国立下了很多军功,打了很多胜仗。由于父亲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赵括从小也立志成为一个出色的将军,于是他认真学习兵法知识,将所有兵书都看过,而且铭记于心。赵奢为了培养儿子的军事领导能力,对他的军事教育也很看重。他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就和儿子一起演练排兵布阵,刚开始他还能赢了儿子,可随着儿子看的兵书越来越多,赵奢就越难打败赵括,最后反而输给了赵括。赵奢是经历过战场的,他从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他经常告诫儿子赵括,兵法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你没有经历过杀戮,所以才将人命和战争说得十分轻松,若是你晓得其中的残酷,就不...
· 赵括的生平简介赵括是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军?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括,嬴姓,赵氏,名括,人们常常将纸上谈兵和赵括将军联系在一起。可是,战国那时候还没有纸张呢,怎么能这么说呢?虽然这纸上谈兵的意思大概能够概括这位将军,可是在这个词语没出来之前,人们是怎么形容这位将军的呢?赵括的出身很好,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为赵国立下了很多军功,打了很多胜仗。由于父亲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赵括从小也立志成为一个出色的将军,于是他认真学习兵法知识,将所有兵书都看过,而且铭记于心。赵奢为了培养儿子的军事领导能力,对他的军事教育也很看重。他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就和儿子一起演练排兵布阵,刚开始他还能赢了儿子,可随着儿子看的兵书越来越多,赵奢就越难打败赵括,最后反而输给了赵括。赵奢是经历过战场的,他从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他经常告诫儿子赵括,兵法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你没有经历过杀戮,所以才将人命和战争说得十分轻松,若是你晓得其中的残酷,就不...
·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
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无疑是史上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之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这孩子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当别人家的孩子沉浸于“王者农药”之类的游戏时,他却在拼命地学兵法背兵书,谈起兵法来谁也不是对手,连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父亲都甘拜下风。俗话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就像地基是高楼大厦的基础一样,有了坚实的地基,想修多高的楼就能修多高。遗憾的是,这孩子虽然地基打得牢,却在实际操作了差错,房子还没建好就倒了——在秦赵两国生死决战的长平之战中,他一改老将廉颇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军包围,输得非常惨,仅被“坑杀”的就达40万,致使赵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相应地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成全”了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是,人们送了他一个“纸上谈兵”的“雅号”,这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也就被人足足讥讽了两千多...
·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音hé)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