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李自成兵围北京城后,真的曾主动找崇祯和谈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9
转发:0
评论:0
李自成兵围北京城后,真的曾主动找崇祯和谈吗?,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崇祯末年的明朝可谓是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崇祯末年的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上百万人农民起义部队,不断蚕食着明朝的地盘;外有后金政权在山海关外对中原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明朝如果没有好的对敌方针、以及优秀的领导人是很难跨过这道坎儿的。果不其然,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带领的起义部队来到了北京城下,瞬间数万人把城池围的水泄不通。然而就在起义军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李自成却做了一件让人想不通的事,他派遣投降的宦官前往宫中找崇祯和谈。

  而谈判的内容是:把西北几省划给我,封我为王,但不受朝廷管辖,并且在支付起义军一百万两白银做为军饷。作为回报我可以前往山海关外帮你打后金,但是军队却不受你的调遣。

  在李自成在提出这些条件后,自信满满的看着投降宦官入城,他认为自己的条件对崇祯来说就是一个绝地求生的机会,答应我你继续做你的皇帝,我做的我王;如果反对……“他应该不会反对的。”李自成这样想到。

  但是他终究对崇祯看走眼了,不久他知道了崇祯的答复:条件似乎非常吸引人,但是我统统拒绝。李自成愤怒了,他觉得自己身为起义军的头目,却遭到了一个随时可以被自己灭掉的敌人的羞辱。好吧,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你如此不知好歹,那我就打进去。起义军的攻城效率很高,当天晚上就攻破了外城,抵达内城门前。而崇祯本来想趁乱乔装打扮出城而去,但是几个城门皆不得过,最后于十八日凌晨和随身太监自缢于煤山。十九日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内城,自此宣告运转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灭亡。

  那现在再回过头看看李自成的条件,以及崇祯为什么不抓住这次保住明朝的机会。

  从李自成的条件看出,他并没有狮子大开口,提出什么平分天下的过分要求,只希望回到自己的老家当一个自在的封国国王,另外自己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京城,自然花费了不少路费和餐饮住宿费,那么这个钱需要崇祯能支援一点,不多也就一百万两。答应的话李自成就立刻退兵,和明朝永结秦晋,而且还帮崇祯收拾掉后金和剩下的起义军。和灭国身死相比在,这个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崇祯却没能和李自成谈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朱棣祖训在此

  朱棣在死前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的祖训。在之前有代宗朱祁钰的“京城保卫战”作前鉴,而崇祯作为后来的继任皇帝,且本人也十分有个性,实在难以接受这个“割地赔款”的骂名。

  第二、李自成信誉不好

  在之前的讨伐起义军过程中,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的大头目,多次被明军逼入绝境,在不得已之下只好投降明军,但是过不了多久,李张二人又起而复之。所以崇祯实在难以相信李自成的人品。而这一次也说不定是李自成的诈降,他先借机和谈,如果崇祯答应,就趁势逼崇祯“避位”,这样的话李自成的皇位就是前朝皇帝禅位的,是合法的。

  第三、崇祯好面子

  前二者或许没有说服力,但是这一点却是铁打的事实。崇祯的好面子是当时朝廷人尽皆知的,在李自成击败孙传庭之后,崇祯就知道大势已去,而当时就有人建议崇祯迁都南京,保住血脉。而且给出了两个迁都方案,一是太子先迁,崇祯留守北京;而是崇祯先走,太子留守北京。崇祯听后觉得第二个方案不错,希望大臣们能在朝堂上聚众提出来,但是在后来的朝会上也只有零星的几个大臣复提,而大多数人都绝口不言,崇祯见没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于是就拒绝了。就这样来来回回弄了将近两个月,直到李自成到了北京,迁都一事才被迫停止。崇祯的本意是,不想因为自己主动提出,而背上丢了半壁江山的昏君骂名,所以让大臣们提出来,但是这些大臣个个都是人精完全不搭理崇祯。

  崇祯末年朝廷萌生迁都想法

  而这次和谈也是一样,当李自成的说客进宫后,恰逢崇祯身边有一个大臣,于是崇祯就问这个大臣意下如何。可能这个大臣看清了崇祯不敢担责任的性格,任崇祯反复询问就是不说话,最后和谈机会也就此流失。

  关于崇祯的好面子还体现在他在自缢前杀妻杀女。在李自成攻打内宫时,崇祯先逼周皇后自杀,然后又亲自用剑砍死六岁的昭仁公主、砍伤十六岁的长平公主。但是他对男性后代的态度就大有区别,他把太子以及另外两个儿子送到宫外掩藏起来,并亲自教他们如何应对宫外的民间生活,比如:看见年老者就称呼爷爷奶奶,看见年轻人就称呼叔叔阿姨。从其处理男女亲人的态度上就能看出,崇祯不希望女性受到起义军的羞辱,尤其是周皇后,这不仅表现出崇祯的好面子,而且占有欲也十分强。在这一点他比一千四百年前的曹操有过之无不及,曹操也是出了名的爱面子,但是曹操临死前却对自己的老婆说到:愿意改嫁的就改嫁,找个好人家至少吃喝不愁。

  由此可以看出崇祯虽然倾向于和谈,但是却又不想担责任,在大臣不配合、顾及面子的情况下,这最后一次挽救明朝的机会最终也没能把握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自成包围了北京城的时候为何崇祯不选择外逃呢
还不知道:崇祯为何不外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虽然亡国之灾不完全在他,但他的刚愎自用,好高骛远,不敢担当绝对是明朝灭亡的加速剂。虽然作为皇帝他做到了“君王死社稷”的诺言,但我想这并非是他真心希望的,只是形式危急,四面楚歌,想逃却逃不掉了。这还要从崇祯皇帝的性格说起。1642年,明朝面临清朝和农民起义军两年夹攻之时,崇祯皇帝就想过与清朝议和,并秘密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办理此事,但谁知陈新甲与清朝来往的书信被书童误以为是给皇帝的奏章呈了上去,结果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明朝末年的书生是极强的喷子,都是一副“慷慨赴国难”样子,对陈新甲口诛笔伐,一致认为他是汉奸卖国贼。崇祯皇帝为了推卸责任,把所有罪名都安在了陈新甲身上,并且下令将他处死。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朝臣们都看透了皇帝的嘴脸,虽然有人提出来南迁,也是崇祯皇帝默许的。但大臣坚决反对,回头南迁成...
· 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他比前任几位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都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不仅颇有中兴之志,也做过诸多实践之为。只可惜,他从前辈手中继承来的宝座还是那个宝座,但江山社稷已经千疮百孔,就像一座即将倾圮的大厦,任他再努力、再能力,也挽救不了坍塌的结局。崇祯即位之初,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连天,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又是将骄兵惰,真可谓是一副烂摊子。按说,崇祯帝不仅自己勤勉努力,也治国有方,才登基就拿魏忠贤阉党开刀,有力地打击了乱政势力,有力地整顿了官场风气。然而,由于后金在万历后期迅速崛起,蚕食辽东,而朝廷却节节败退,防线不断收缩,尤其是辽东防线已退到山海关一带,几乎到了不能再退的地步。崇祯帝为解决辽东问题,不得不重新启用袁崇焕。事实上,这项决定是英明的,正确的。但到了后来,政治局势愈加紧张,...
· 李自成拥兵百万为什么要与崇祯谈判?
李自成手握重兵拥兵数已近百万,他率兵直捣黄龙并且兵临城下,以他当时的情形一步登天轻而易举。为什么还要请求封王呢?这是出于何种考量呢?一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兵临城下,派太监杜勋与崇祯帝议和,“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杜勋将李自成的条件如实转达,并说李自成受封后,愿助朝廷抵御清朝,只是不奉诏令,也不朝觐。二祟祯答应了李自成的要求,至于议和最终未成,是因为谈判中反复磋商,群臣反对,因此超过了李自成的期限,起义军才攻下北京。那么,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为什么还要请求封王呢?不言而喻,如果仅以武力而论,李自成攻下北京是不成问题的。可问题在于,攻下北京以后,如何解决明朝的残余势力,这才是令李自成真正头痛的症结。三另外,关外有强大的清朝势力,窥伺中原;南方张献忠也有一定的实力。李自成、张献忠一直不和,互有吞并之心。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政治和民族关系呢?对李自成而言,得到一把可以号令天...
· 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崇祯挽救不了明
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说起明末最大的一场惨案,那就是袁崇焕被杀一案,袁崇焕是明末一大武将,为抗击清朝奉献了一片力量。但是最终却被袁崇焕杀了,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有研究者称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这是真的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网络配图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他比前任几位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都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不仅颇有中兴之志,也做过诸多实践之为。只可惜,他从前辈手中继承来的宝座还是那个宝座,但江山社稷已经千疮百孔,就像一座即将倾圮的大厦,任他再努力、再能力,也挽救不了坍塌的结局。崇祯即位之初,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连天,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又是将骄兵惰,真可谓是一副烂摊子。按说,崇祯帝不仅自己勤勉努力,也治国有方,才登基就拿魏忠贤阉党开刀,有力...
· 李自成拥兵百万为何与崇祯谈判?何种考量?
李自成手握重兵拥兵数已近百万,他率兵直捣黄龙并且兵临城下,以他当时的情形一步登天轻而易举。为什么还要请求封王呢?这是出于何种考量呢?网络配图一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兵临城下,派太监杜勋与崇祯帝议和,“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杜勋将李自成的条件如实转达,并说李自成受封后,愿助朝廷抵御清朝,只是不奉诏令,也不朝觐。二祟祯答应了李自成的要求,至于议和最终未成,是因为谈判中反复磋商,群臣反对,因此超过了李自成的期限,起义军才攻下北京。那么,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为什么还要请求封王呢?不言而喻,如果仅以武力而论,李自成攻下北京是不成问题的。可问题在于,攻下北京以后,如何解决明朝的残余势力,这才是令李自成真正头痛的症结。网络配图三另外,关外有强大的清朝势力,窥伺中原;南方张献忠也有一定的实力。李自成、张献忠一直不和,互有吞并之心。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政治和民族关系呢?对李自成而言,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