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长江两次断流是什么情况?长江为什么断流?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5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长江两次断流是什么情况?长江为什么断流?,历史上长江两次断流是什么情况?长江为什么断流?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长江两次断流是什么情况?长江为什么断流?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黄河长江是我国两大河流,这两条河流孕育了无数生命,黄河位于我国北方,而北方降水量少,加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下游的“地上河”的话断流实属正常,但是长江属于南方,降水量丰富却离奇断流过两次,这是啥情况呢?

  据记载长江断流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发生在公元1298年的元朝,位于江苏泰兴的长江突然断流,由于年代久远,所以长江断流的细节无从考究,但是第二次是发生在建国后的1954年,很多亲历者依然历历在目。

  我们知道,历史上关于黄河断流的记载比较多,长江断流,还真是新鲜事儿。绵延6000多公里的长江,沿途支流湖泊众多,上游水源丰富,按道理来说不可能发生断流的情况。

  公元1342年,神秘的第一次断流

  据泰兴民国前的大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八月,长江水一夜之间枯竭见底。据了解,在江水消失的前两天,正是长江流域大涨之际,可偏偏到了八月,一夜之间江水完全凭空消失般说没就没了,这不是活见鬼了吗?这一带的人们大多数都依靠长江生活,长江相当于他们的生命河,现在江水突然枯竭,当地居民都十分的惊慌。无奈之举,一些沿江居民也是趁着洪水消失之时纷纷下江拾取江中遗物,不料次日江潮突然的出现,使得许多人因躲避不及而被波涛汹涌的江水冲没,命丧长江。

  公元1954年,诡异的第二次断流

  自古以来长江就像是一个有着小孩子般暴躁脾气一样,总是滔滔江水的模样。这第二次的长江断流依然发生在长江泰兴段水域。与1342年的断流不同的是,在1954年发生的断流事件一共持续了两个小时之久。

  据记载,1954年1月13日,与第一次断流,时隔六百余年。那天下午四点左右,天气阴沉,风很大,沙尘弥天,天色苍黄,江面上有几只渔船还在辛劳作业。从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都与平时一样。然而正在船上作业的船员突然发现水位在降低,这个不正常的现象让水手们惊异不已。因为按常识分析,退潮之说只有在海洋上才会发生,江河不存在退潮和涨潮。起先,水手们以为是自己的眼花了,可是当他们确认此事时,却已经能清楚地看到江底了,没过多久,江水就干涸见底。更诡异的是,在当天夜里,长江泰兴段水域两岸的村民就有近200人同时被鬼压床,这件事轰动了当时临近的很多村子,可这般怪事,一般只会出现在小说或神话故事中,所以无法用常理推断,至今也没有任何科学能解释当时的集体鬼压床事件。

  诡异断流的合理科学解释

  经过数年后,有众多学者探索了这一奇怪现象。有学者就提出了北纬30度的说法。据报道,众多科学家及地理学者发现,在地球的北纬30°线上,有着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存在无数神秘现象,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都处于北纬30度附近。

  在众多学者的结果中,最具有科学依据的应该是神秘古裂谷论。科学家们推断,在我国东部隐伏着一条神秘古裂谷,这条古裂谷迄今为止鲜为人知,它历史久远,纵贯江苏、山东两省。实际上长江两次断流正好重叠在这条古裂谷南部的同一段上。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这条古裂谷的深处有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地下河水网,地下水脉辐射的能量较之宇宙射线强度大好几倍,它能使人头昏脑涨,神志不清,以致丧失控制能力,也使某些动物发生异常反应:即青蛙变哑,蛇有了禁区,鸟鸦不进入个别树林。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至今无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有专家表示,关于长江断流还是要从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说起。长江泰兴段位于北纬30°附近,在这条纬度线上有无数非常奇妙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存在着很多令人难以理解的离奇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史上最难解释的神秘现象:同一位置,长江两次离奇断流
一说到河流断流,人们总会将其跟北方的河流联系在一起,母亲河黄河更是首当其冲。资料显示,黄河断流从1972年开始,此后的25年里经常会出现断流现象,平均每四年有3次断流的现象。之所以黄河断流现象如此严重,最大的原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下游形成了“地上河”,导致无支流汇入。这样造成的恶果是每到干旱季节,反而是黄河水补给地下水,最终导致了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层出不穷。然而,谁也没想到全年水量丰沛的长江竟然也出现过断流现象,而且还出现过两次。可能有读者会质疑,长江也会断流,开什么玩笑?笔者也不愿意相信,但是看了文献记载后又不得不信。江苏泰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带,这里的老百姓曾先后两次目睹了长江断流景象,这里也被人称为“泰兴魔三角”。在泰兴大事记里记载了这样离奇事件,“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七月暴风,江水上涨,高达四五丈,人畜漂溺无数。至正二年(1342年)八月,长江水一夜之间枯竭见底。”这...
· 投鞭断流
【成语】投鞭断流【成语】投鞭断流【拼音】tóubiānduànliú【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形容兵士多,军力强大。【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故事】十六国时期,北方氐族的前秦势力最为强大,占领了长江北部大部分地区。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苻坚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
· 中国史上四大千年未解之谜,长江为何两次断流?千年谜团至今未解
在西方的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如金字塔之谜、玛雅文明之谜、英国巨石之谜等。在中国的古代,也存在众多未解之谜,这些谜团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神秘而诡异,几千年来令无数人向往,试图从各个角度去解开这些千古之谜。现在列举中国古代4大未解之谜。第一个谜团: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1965年,在湖北市荆州市的望山楚群墓里,出土了一把历经2400年还无比锋利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刻有8个鸟篆铭文,证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所佩带的宝剑。据当时考古人员回忆,勾践剑刚出土时异常锋利,竟把一工作人员的手指划破,血流不止,可见,这把青铜剑有多锋利,那么,它为什么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还能保持如此锋利?后来,经过科学家的检测发现,勾践剑表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简直令人大为不解,铬盐氧化处理是近几百年才被发明,为什么在2400年前,古人就已掌握这种化学处理方法,简直令人太不可思议了。第二个谜团:九鼎的下...
· 投鞭断流的典故
成语典故1、投鞭断流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曰: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2、投鞭断流释义将全军的鞭子投入长江,足以把江水堵断。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3、投鞭断流的典故公元357年,北方前秦(氐族)苻坚自称大秦天王,占据了相当于现在淮河以北及四川等地,并不断向南扩展,与东晋王朝对峙。公元382年,苻坚召集了文武大臣,说:“我称王以来,已二十多年,只有南方的晋未被征服。一想到这件事,连饭都咽不下。我估计了一下我的军队,有九十七万人。我打算亲率大军灭晋,大家意见如何?”左仆射权翼劝阻说:“目前,晋虽不强大,但他们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加上有谢安等人,所以眼下就想灭晋,是办不到的。”苻坚听了,沉默了很久,后来只得说:“请诸位再谈谈自己的看法吧。”太子左卫率(负责护卫太子的官)石越站了出来,他补充了权翼的意见,说:“晋还占据着长江天险,这对他们很有利,而对我们是很不利的啊!”这时,苻坚志骄意满...
· 晋的王朝——投鞭断流
前妻征北将军、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是员猛将,他体格健壮,膀大腰圆,一头牛正在奔跑都能被他拉住。苻洛作为攻灭代国的主帅,立下功劳,他主动向苻坚要求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被苻坚拒绝。苻坚任命苻洛为都督益宁西南夷诸军事、征南大将军、益州牧,苻洛认为这是放逐他,大怒,和哥哥、北海公苻重起兵造反。苻坚命左将军窦冲和吕光率军讨伐。太元五年(公元380年)五月,苻洛和苻重兵败,窦冲生擒苻洛,押送长安。吕光斩苻重。苻坚饶恕苻洛,把他贬到凉州西海郡。氐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关中,为了加强对关东各地的领导,苻坚经过深思熟虑,把关中氐族十五万户人家,迁往各地居住,繁衍生息。被迁走的氐人和亲人洒泪分别。有人认为这样大规模的迁徙氐族人口,会使京师长安的防卫造成空虚,而鲜卑人在长安众多,以后恐怕要出乱子,苻坚不听。太元七年(公元382年)九月,鄯善王休密驮、车师前部王弥寘(zhì)前来长安朝拜苻坚,大宛也献来了汗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